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2-10-01
http://zhuanghy1.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6/02/13 | 摄影构图的研究
类别(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
评论
(0)
|
阅读(556)
|
发表于 14:29
摄影构图的研究
雨田
对摄影构图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形式美在摄影画面中具体结构的呈现方式的研究。摄影构图就是要研究以表象形式结构在摄影画面上形成美的形式表现。诚然,经典的表现形式结构,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是审美实践的结晶。从总结的形式美表现形式来看是多样的,而每一形式都有真对不同内容的表现方法。然而,表现形式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显然,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式美表现形式在摄影中也称摄影构图。下面对部分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及对摄影构图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一、形式美的构图形式
(1)九宫格构图
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前面以讲过,实际上属于黄金分割式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体位置。实际上这几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强。要注意的是视觉平衡问题。
(2)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分,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点是按放主体位置的,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和庄重及神秘感,也存在着呆板等不利因素。但适宜表现对称式构图,如表现古建筑题材,可产生中心透视效果。如神秘感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十字架、教堂等摄影中。所以说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表现方法。
(3)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如果是自然形成的线形结构,这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角形斜边中心位置上,以图有所突破。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最好。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
(4)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5)A字形构图
A字形构图是指在画面中,以A字形的形式来安排画面的结构。A字形构图具有极强的稳定感,具有向上的冲击力和强劲的视觉引导力。可表现高大自然物体及自身所存在的这种形态,如果把表现对象放在A字顶端汇合处,此时是强制式的视觉引导,不想注意这个点都不行。在A字形构图中不同倾斜角度的变化,可产生画面不同的动感效果,而且形式新颖、主体指向鲜明。但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需要经验积累。
(6)S字形构图
S字形构图,在画面中优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首先体现在曲线的美感。S字形构图动感效果强,即动且稳。可用于通用于各种幅面的画面,这就根据题材的对象来选择。表现题材,远景府拍效果最佳,如山川、河流、地域等自然的起伏变化,也可表现众多的人体、动物、物体的曲线排列变化以及各种自然、人工所形成的形态。S字形构图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从画面的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
(7)V字形构图
V字形构图是最富有变化的一种构图方法,其主要变化是在方向上的安排或倒放,横放,但不管怎么放其交合点必须是向心的。V字形的双用,能使单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单用时画面不稳定的因素极大,双用时不但具有了向心力,而稳定感得到了满足。正V形构图一般用在前景中,作为前景的框式结构来突出主体。
(8)C形构图
C形构图具有曲线美的特点又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画面简捷明了。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C形的缺口处,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推移到主体对象。C形构图可在方向上任意调整,一般的情况下,多在工业题材、建筑题材上使用。
(9)O形构图
O形构图也就是圆形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圆心中所形成的视觉中心。圆形构图可分外圆与内圆构图,外圆是自然形态的实体结构,内圆是空心结构如管道、钢管等,外圆是在(一般都是比较大的、组的)实心圆物体形态上的构图,主要是利用主体安排在圆形中的变异效果来体现表现形式的。内圆构图,产生的视觉透视效果是震撼的,视点安排可在画面的正中心形成的构图结构,也可偏离在中心的方位,如左右上角,产生动感,下方产生的动感小但稳定感增强了。
如果摄取内圆叠加形式的组合,可产生多圆连环的光影透视效果,是激动人心的。如再配合规律曲线,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强烈,如炮管内的来复线,即优美又配合了视觉指向。
(10)W形构图
W形构图,具有极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人物的近景拍摄。其在背景及前景的处理中,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运用此种构图,要寻求细小的变化及视觉的感应。
(11)口形构图
口形构图也称框式构图,一般多应用在前景构图中,如利用门、窗、山洞口、其它框架等作前景,来表达主体,阐明环境。这种构图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使人感觉到透过门和窗,来观看影像。产生现实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是强烈的。
二、 形式美线性构图结构
线性构图在摄影中是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线"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又是构图的基本视觉要素,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制造面积,产生节奏,表达多种象征性种功能。
线的性格表现为:粗线强劲,细线纤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
如:垂直的线条,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横线象征着宁静、宽广、博大;斜线象征着动态和不安定的感觉,也可以。由于的缘故,通向远方,斜线在这里就体现处了一种纵深效果。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
(1)黄金分割
前面已对将黄金分割进行了论述,在这里主要是线形结构的应用,增强黄金分割在线形中的感知意识。
在新闻摄影中经常遇到自然或人工产生的线形影像,如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线形影像,大到地平线、河流、山川等,小到树木、叶片、花朵,动物、昆虫等形体结构,特别是人体结构关系。在人工环境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了,如建筑的门窗及外形边框、电线、水渠、柜橱、书桌;常接触的书本、报纸、杂志等;因此,新闻摄影应用黄金分比在线形构图中,是体现美感的有效方法。
(2)对角线构图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构图表现方法,在角线构图在画面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动式,表现出纵深的效果。其透视也会使拍摄对象变成了斜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在摄影画面构图中,除明显的斜线外,还有人视觉感应的斜线,表现在形态的形状、影调、光线等产生视觉抽象线。因此对线性的把握是摄影构图运用线的关键。
(1)横线构图
利用横线构图能在画面中产生宁静、宽广、博大等象征意义,但单一横线容易割裂画面。实际上在摄影中会经常出现横线,如地平线等。因此在摄影构图中忌讳横线从中心串过,一般的情况下,可上移或下移躲开中心位置或摄影中所说的"破一破"就是在横线某一点上安排一个形态,使横线断开一段。此单一横线的掌握难度要大一些,而多条横线线的组合,在摄影中的掌握要容易一些,而且非常有趣。如在多条横线充满画面时,可在部分线的某一段上安排主体位置,使某些横线产生断线的变异。这种方法主体突出明显,富有装饰效果。
(4)竖线构图
竖线构图要比横线构图富有变化,单一线时也存在和横线一样不足的地方。但多线时变化相对的要多一些。如对称排列透视,多排透视等都能产生有时想象不到的效果。
竖线,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其摄影面对的自然竖线要多于横线。如树木、电杆、柱子等等。竖线所产生的变异效果非常醒目。
(5)曲线构图
曲线构图所包含的曲线为,规则形曲线和不规则曲线。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在摄影中曲线的应用时广泛的。如人体摄影,就是呈现人体的曲线美。表现形态的纹理都能产生优美的画面。构图运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曲线的总体轴线的方向。其表现方法是多样的,可以运用对角式、S式、横式、竖式等。另外曲线和其它线综合运用更能产生突出的效果,但把握的难度要大一些。
(6)不规则线的构图
不规则线的构图是很麻烦的事,掌握不好的话,很容易弄乱画面。不规则线其本身存在着多样的属性。如杂乱的、抽象的、理性的、神秘的等等,单一不规则线段也存在着视觉指引性,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奇特画面效果。如果将杂乱的不规则的线充满整个画面,这时再把简捷的主体形态安排在画面适当的位置上,可出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会呈现出抽象的、神秘的画面气氛。
摄影构图的影调
摄影画面的影调,是被摄体,由光源照射所形成的受光面到背光面之间而产生的影调和整个画面受光产生的整体影调组成。在自然光源(太阳)下,会产生不同的受光面及影调。因此,影调具有方向性,总体可分为:正面光、侧面光、背面光。在人工光源下也可产生方向性效果,这主要是灯光运用所产生的结果。影调是体现画面形式表现的主要因素,也是组成摄影构图形式美的基础。可以从摄影与绘画区别的角度来理解影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是,绘画是用颜料和画笔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和技能在画布上作画,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而摄影是用照相机对现实存在影像的直接摄取;是通过相机所携带的感光媒介来记录影像,摄影者本身是通过对影像的选取过程,来体现审美意识和情感。所以说,绘画是颜料形成的画面;摄影是光影形成的现实影像。影调在摄影画面中存在着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整体性;二是个体性。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整体性占主要地位。摄影是通过光的作用在画面上形成的影调,呈现出整体与个别影调所蓄含的信息与审美意识。并通过传播与展现来体现出一种特定的信息与审美特征,这种体现是双向的沟通。一是主体(作者本人)二是客体(受众),通过主体的赋予,客体而感受。因此,对于影调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使得各种有差异的影调在画面中,相互之间产生关联,从而构成一种体系,一种视觉画面关系的影调。影调是画面中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的基础,是摄影构图研究形式表现的基础。在摄影画面中,影像与影像的关系,影像与色彩的关系,均可通过影调一定的组合方式而产生一种内在联系,并通过影调去表现美,去体现一种审美特征。影调在摄影画面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影调
在选取摄影画面时,应充分考虑到前景、中景、背景等影调与主体的影调因素。过于简单了就单调乏味,而太复杂时又显得杂乱,这就需要在简单与复杂之中寻找一种美的秩序规律。秩序是自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形态的秩序可分为两类:
①主从律
当人们用相机对准远处主峰时,特别是用广角镜头观看群山时,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这种在高低、大小之间的对比中,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低小的山峰,拥围着高大的山峰。
这就是说形态的多样性可构成视觉的丰富性,从而提高视觉兴趣。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差别较大的不同形态时,可通过方向、距离、角度等调整形态的面积、大小比例关系,来构成画面影像的基本影调关系。一般主体聚焦点的影像起主导作用,其它影像起呼应与补充作用。二者之间有主有从、有对比又相互衬托,从而构成协调。
②整一律
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但要有个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去表现个性,寻求变化就显得不生硬。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的东西,在相同中找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说画面形式体现整体影调要一致,但细节要有不同的变化。 在新闻摄影画面形式表现中,通过对"近似"、"渐变"原理的利用,可构成影像之间较紧密的内在联系,造成一种互相呼应的影像群体,形成在整体之间既有丰富变化的特点,又有统一秩序规律的影像调子。
2.黑白影调
黑白影调是指在摄影构图中,影像明度关系所构成的总体倾向,如黑白摄影。 可用0度来表示黑,用l0度来表示白,在其影像受到光线照射后,分别有不同的受光面就形成了不同含量的黑与白影调,产生等差的九种不同明度的灰。这样就可以得到从黑到白的十一个明度层次的明度系列色标。将这个明度色标划分为三段,从0度至3度,称之为低明度区;从10度至7度,称之为高明度区;中间从4度至6度明度这一部分,称之为中明度区,对比的差别在3个色阶以内的,我们称之为明度的弱对比(也叫低调对比)。明度对比的差别在3至5个明度阶之间的,是明度的中对比(也叫中间调对比)。明度对比的差别在5个明度阶以上者,是明度的强对比(也叫高调对比)。不同的明度调子给人感觉不同。如:高调明朗、开阔、清晰,低调沉闷、压抑;低长调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中间调则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印象。在摄影构图中,运用不同的调子组织画面关系,可构成画面的不同效果。
3.彩色影调
在摄影构图画面形式表现中,特别是彩色摄影,色彩对渲染画面表现气氛、传达某种信息,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构成画面色彩调子的因素,除明度关系外,还有色相、纯度、冷暖、面积、光线等诸多因素。在一般情况下,调子的构成,首先取决于在画面中哪一种色彩的面积最大。大面积,占有明显优势的色彩,可构成画面色彩关系的主调。在这种明确的主调中,再依据安排画面中的其它色彩分。在色相环中距离近的色彩,调和感强,距离远的色彩对比性强。通常习惯将其不同距离、角度由小到大的色相关系分为同类色(在色相环中距离在15。角左右的色相对比关系)、邻近色(在色相环中距离在45。角左右的色相对比关系)、异比色(在色相环中距离在120。至197。之间的色相对比关系)、互补色(在色相环中距离为180。角的色相对比关系)。
其中色相对比最强烈的色彩关系是相距180。角的互补色。而同类色的对比关系则可视为是对色相起调和作用、成为色相间相互联结的纽带。
对于色彩关系中体量差别较小,而在色相环中又相距较远的色彩画面的色调构成,通过在相互矛盾、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中,分别调入同一种色彩因素,使之产生相异性质的色彩联系,从而产生某种共性,构成调子。比如,可分别在刺激性很强的一对补色红和绿中,调入白、灰或黑、蓝、黄、红、绿等同一种色彩,可产生调和作用。
①在相异质的色彩中混入同一种颜色,从而强化其相貌的"血缘关系"。
②在相异质的色彩画面中,用同一种色彩进行装饰、点缀,从而构成色彩的视觉同化效果。
②在相异质的色彩区域周围连贯同一种颜色,使矛盾较强的色彩不能直接的接触。
④在画面中补充一些在色相环中居于相异质色彩之间的颜色,使其起到对异质色彩矛盾的调合、渐变作用。
色彩的纯度关系对不同色彩关系的调子形成,也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同一色相因纯度的差异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色彩调子的表现中,用不同的纯度关系相配合可构成色彩调子在层次上的丰富性。
在摄影构图表现形式中,色彩调子的确定主要还应以影像为基础,根据画面形式的表现功能,需要与形式美的规律相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关系因素,使色彩的调子成为画面形式的表现语言。
4.影调表现技巧
表现不同的画面意境,需要不同的形态结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处理手段、不同的表现技巧。以同一种生活中的原型为素材,如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去处理,可构成不同的视觉质感、不同的审美特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技巧的多元化可丰富形式美的表现语言,有利于独特风格的表现,有助于提高对画面形象的视觉趣味,增强画面形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影调表现技巧很多,相机不同方向、角度、位置的变化,都会带来光线的不同变化,而改变着影调的效果。如果变换镜头、感光软片或选用虑色镜等,表现空间更加拓宽。诚然,画面影调表现技巧虽然很多,但在具体的摄影画面形式表现中,应根据主题对象的需要,来选择画面形式效果,才能有效的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5.影调动势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运动、变化的规律。摄影构图形式表现也应体现这一运动规律,因为摄影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画面表现形式,其画面形式的组合也不可能脱离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法则。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
在摄影构图形式的表现中,一种动势的表现,是通过影调来取得的,但在影调的表现中要本着局部的影调要服从于整体影调;通过对比的美、和谐的美、节奏的美、韵律的美、比率的美、平衡的美、运动的美……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法则的综合运用,来对摄影画面动势美感加以创造性的表现。
摄影对象的主体,是来自于客观存在,在画面形式表现中,应大胆、理性地创造和完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对画面的整理过程,也就是剪裁的问题,剪裁取舍是对画面形式整体组织关系的局部增减,达到每一个局部都服从于整体的需要。
总之,构图是摄影作品成为佳作的主要方面,这一点是所有摄影人所公知的。对摄影构图的理解及快速反映,应是摄影家必备的素质。
--------------------------------------------------------------------------------
-- 作者:maobaowao
-- 发布时间:2005-6-3 22:25:42
-- 优秀照片的秘密
优秀照片的秘密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http://www.pconline.com.cn
从对摄影事业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把摄影家分成基本不同的两类:技术摄影家和主题摄影家。前一部分人迷恋于相机、镜头和复杂而又神秘的技术问题。他们的行动使人觉得相机好象是一种可爱的玩物,而不是拍照的工具。他们拥有最好的器材,并不断追求新型号。他们象一本摄影百科全书一样,引为自豪的是能把35毫米的底片放大成16 X20英寸的无颗粒照片,对各种相机系列的优点无所不知。但是他们却难得拍出有价值的照片来,因为他们把全部兴趣集中在拍照的手段(器材)上,而不在目的(照片)上。那些兴趣在于作品,更准确地说,兴趣在于拍摄主题的摄影家,态度恰恰相反。他不象技术摄影家那样迷恋于零件和技巧,而是热衷于人物、街景、城市、风光、自然题材、现代建筑、古罗马的遗迹、体育比赛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他对自己的拍摄目标极感兴趣,因而想把它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占有它,把这些照片带回家去,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并且和别人分享这种乐趣和爱好。对他来说,摄影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相机对他的吸引力最多不过象打字机对小说家的吸引力那么大。他觉得摄影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存在于他和他所喜爱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讨厌的必须品"。因为他知道一个主题能用无数种不同的方法去拍摄,有些影象能够处理得比其它的好,他才和那些摄影技术问题打交道,因而,尽管有些人对摄影工具抱着那样殷勤的态度,仍然是他,而不是那些玩弄技术的人。创作了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永志不忘的摄影作品。
主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加深对它的印象,让我拿摄影和写作做一个比较。摄影和写作都是交流思想的方式——有时候摄影被称做"图象的语言",不是没有缘由的。一个精神正常的作家,只有他确信有了值得说的和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伸手去拿打字机。然而从事摄影的人却往往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拿起了相机。他们所拍的题材是没有意义的老一套,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包括他们自己在内。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照片问世,原因很简单,有人拍了这样的照片。并被某些容易上当的图片编辑拿去在杂志上发表罢了。•这些照片的主题缺乏意味,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废话"。
现在该明白了,决定一张照片有趣还是无聊,决定一个摄影家成功还是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主题。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不论主题本身怎样有趣,如果不是满怀感情、充分理解之后用形象的方法把它有效地再现在画面上。结果也会令人失望。这说明还需要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摄影家本人对主题的热情和兴趣。
对被摄事物发生热情和兴趣是促使我们拍照的原因。也是产生创造性的活力。它能使作品面向生活,能使摄影家感情激动,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才有希望创作出传情的好作品来。
业余摄影爱好者比起专业摄影家来,有着不可估计的优越性。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你可以只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只拍那些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引起你兴趣的东西。恪守下面的格言必定能大大提高照片的质量:除非主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否则就放过它,省下胶片去拍更好的东西。
显然不能编制一份"有趣"主题一览表,因为一个人觉得颇有趣味的东西,另一个人可不感兴趣。兴趣是一种自我感觉。不管你的兴趣多么特殊(例如,我对破碎的海贝感兴趣,在这些海贝当中我看到了一种迷人的雕塑般的形式美,我拍了很多这种不寻常的东西),只要它是真诚的(并不是由于赶时髦而拍这样的主题),你的路子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的反映如何,也应该继续干下去。
记住这一点后,我想请你进一步区分一下下面两类主要的主题和被摄体:
动态的和静态的
非人工静态的和人工静态的
然后再讨论一下其它几种被摄体和主题;
上像的和不上像的
摄影的和文学的
摸得着的和摸不着的
没意思的和摄影上老一套的
不适宜拍照的
你可能听说过"上像"这个词,也懂得上像的被摄体拍出的照片比不上像的要好。可是,你是否也懂得,是什么因素使被摄物成为上像或不上像的呢?在我列举最重要的上像与不上像被摄体的特性和技巧之前,我必须向你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一为什么某些因素能使一个被摄物在照片上具有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些因素却能使照片令人失望。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相机在"观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一枝红玫瑰可能以它鲜艳的色彩美使人感到愉快,可是用黑白胶片拍出来以后,现实中使我们陶醉的色彩在照片上成了灰色影调,红花和绿叶的颜色呈现相同的灰色,它们之间的反差没有了。照片中没有留下被摄物原有的精彩之处,因而成了废品。原因在那里呢?因为眼睛和相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同,这里当然指的是颜色。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到过长满红杉的地方,你被这种树的壮观所折服,为了留作永久纪念,你拍了许多胶片。但当你放映这些幻灯片时,你会大吃一惊:现实中雄伟的大树看起来和普通树役有什么两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的被摄物缺乏比例感,照片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这些树木的巨大尺寸—一这本来是它们的最大特点,你是为此而拍照的。没有比例,它们似乎很矮小,在幻灯投影中它变小了,和其它树木—样了。这又是你和你的相机的观察方式不同的缘故。
第三个例子:你参观了一场汽车大赛,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拍了许多汽车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从你面前呼啸而过的照片。为了使照片清晰,你用了最高的快门速度。从某一点上说,你是成功了,照片确实很清晰,没有错。但准确的说,它们是停止不动的。赛车的气氛、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速度"这个要素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鉴别价值、没有感情的照片。这仍然是因为你和你的相机对相同的比赛所作的反应不同。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你不能简单地把相机对准一个有趣的目标,按下快门,就期望得到一张获奖照片。实际上,一张美丽少女的照片不一定就是一张美的照片。为什么呢?因为"美"不一定就是"上像"的特性,象前面提到的红玫瑰那样。拍出照片也不一定就有趣味,象赛车的例子就是证明。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不论是美的还是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既美又有趣的东西,拍出照片来却都令人失望。那么,做为一个一心想拍出好的照片的摄影者应该从这里学到什么呢?
从这可以学到的是,必须懂得有趣的主题和被摄物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这张照片必然是成功的。形象生动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被摄体要在照片上表现的生动,,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摄体上像与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难用一个公式来回答。因为一定程度上它是随着提问人的艺术观点而有所不同的。用传统摄影家的眼光来看,金发碧眼、S型曲线和惟形物体常被认为是上像的特征,但较少保守和兴趣广泛的摄影家考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简 洁
我认为简洁应该列为被摄体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条。认为画面上挤满了物体似乎比只拍少数几个要好,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种错误。他们没有弄明白。相机能够记录镜头视野之内的"每样东西",而人眼却是有选择的。通常眼睛只对景物的某特殊方面发生兴趣。大脑控制中心过分地重视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细小部分却迫使眼睛给它们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样的注意、这样一来,它们便冲淡了甚至破坏了照片的整个艺术效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被摄物时,首先必须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把它从周围环境之中,从分散注意力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提炼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视觉美来?我们应该首先"清理现场''(这个词是比喻,也是事实),然后才着手拍照,并且根据条件尽可能好地完成它。如果条件许可,我就把无用的东西从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欢时,就可以这样"清理"背景)。如果被摄体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适的背景前面去拍。如果不允许这样做(也许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许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块纸板或无缝背景纸。假如实在不能清除干净,那就集中去拍被摄物本身,把相机*近它,让被摄物占满取最器,把四周不必要的东西挤出画面。如果不可能*近(如拍动物园的老虎)或者不希望*近(田为它可能导致透视上的失真),那就用焦距比标准镜头更长的镜头。从远处拍摄,创造一种拉近的效果。
清楚和有条理性
一个被摄体本身可以表现出有条不紊,也可以是杂乱无章。不用说,前一种情况可以拍出好照片来,而后一种情况却不然。我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我撰写《树》那本书的时候,许多好心肠的人对我说,他们见过非常美的树,并且把地址告诉我,以使我能把它们写进书里。可是,毫无例外,每当我听从了他们的指点前去察看的时候,发现树是有的。而且确实是一棵非常美的树,但从摄影家的眼光来看,这棵树已经没有希望上像了。因为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的独特的轮廓被淹没;周围的影调与颜色和这棵树混为一体,背景已经无法利用;还有高压线、电话线和建筑物也来干扰,使我无法清楚地表现它;本身很美的一棵树对我没有用了。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被许多摄影家所忽略,在许多介绍树木的书籍里,插图中的树都是受了周围物体的影响,特点已经无法辨认,失去了作为特定树种插图的意义。
相似形式的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
被摄体具有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加强照片的结构使之成为佳作,所以大多数摄影家都喜欢拍图案照片,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仅仅是为了图案效果去拍图案照片,没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去追求所谓"抽象"的形式,那就容易落入俗套而令人厌烦。当然,如果图案构成主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它能突出主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它就具有上像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图案最能保证照片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反差的高低
绝大多数照片的反差是中常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这样的照片只从反差方面看,不会讨人喜欢。然而,那些反差异常或反差不明显的物体往往却有着奇特的效果,原因是以少见为新奇。因而,经过敏感的摄影家巧妙的处理之后,反常的高反差或低反差却是上像的特征。事实上,有独创性的摄影家都知道,逆光照明的被摄体(反常的高反差)和雨雪天或雾中的景色(反常的低反差),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照片来。
大的突出的形状
一般说来,大的、突出的、明确的形状,比起大量小的、复杂的、边缘不清楚的、平淡的东西来,容易创作出好照片。
表面质感
用侧光或逆光适当地照明物体表面的质地,对照片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提供信息,告诉观众,物体的表面是什么构成的:是石头、混凝土、树皮、金属、玻璃、织物、纸张还是毛皮等等。这就使得富有特点的表面结构成为上像的好题材。
色 彩
色彩提出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是一笔资产,也可能是一笔债务。到现在为止,本文所列举的那些上像的特征都是既对黑白摄影家有利也对彩色摄影家有利的。至于说到色彩,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就彩色摄影来说,颜色能使一个物体上像,而就黑白摄影来说却是不上像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例如,唤起我们对某种花、鸟、热带鱼或蝴蝶爱慕之情的那些生动的颜色是使这些被摄体特别上像的特征,这是从彩色摄影家的观点来看的。但对黑白摄影家来说,同一特征却是绝对不上像的,困为拍成黑白照片以后,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这些被摄体会变得无法辨认;五颜六色变成了灰色影调,互相难以分开,结果使照片效果极差,并且给人以单调虚假的印象。因而,从事黑白摄影的摄影家要避免拍摄那些以颜色突出为特征的被摄体,象色彩艳丽的花朵、食品、水果、鸟类、蝴蝶、热带鱼、秋叶、绿叶、油画和日落时火红的天空。无论拍摄技巧如何熟练,在黑白摄影中这样的被摄体产生的照片总是令人失望的。
但是,甚至对彩色摄影家来说,有些颜色也谈不上具有上像的特征。肉眼看来漂亮的颜色或颜色的组合在幻灯片或照片上可能是庸俗而令人厌烦的,例如蓝色天空下的绿色田野,那只是明信片一类的平庸之作。另一方面。一些最富魅力的彩色照片,它们的特殊效果来自一种最浅淡的颜色,几乎象没有颜色一样,有些阴雨天或雾天所拍的照片就属于这种例子。
如果有人概括一下的话,他可以说,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不寻常的色彩才具有上像的特征,它必须是非常鲜艳、非常强烈,或者非常浅淡、非常素雅。几种和协的颜色在一起可能很上像,而互不相关的几种强烈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却是华而不实、不上像的。此外,少数几个大片色块要比大量小块颜色效果更好。
自发性
自发性动作是有生命的被摄体非常上像的一种特征。关于这一点很难下一个定义,你非这样说吧:它和摆布、设计和弄虚作假正好相反,而这些都是最不上像的特征。自发性动作使照片显得可*、朴素、真实。永远不要强迫被摄者,_让他们自发地活动。摄影家必须在动作消失之前把它抓拍下来。
逆 光
逆光虽然不是被摄体本身的特征,但它是上像的用光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摄影创作方法之一。在熟练的摄影专家手里,逆光能把一普通的物体变成迷人的形象,把平庸的东西加以美化。使用逆光在黑白摄影中比较容易,但在胶片宽容度较低的彩色摄影中,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失败。逆光摄影成功的关键是按被摄体最亮的部分进行曝光(防止细部影纹和颜色被"清除'掉),而让较暗的部分变黑。如果万一要对阴影部分使用辅助光照明的话,也只能少用一点,用多了就会前功尽弃;因为逆光和来自辅助照明的正面光会互相抵销,结果拍成平淡无味的照片。
近 摄
作为一个规律,近摄比起远摄和那些包罗一切的全景照片来更能使被摄体上像。全景照片包括的东西总是太多。近摄自然而然地排除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多余的、可要可不要的细节,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去,同时还能比从远处拍照获得更大、更突出的影象。
远 摄
使用远摄镜头能产生极好的透视效果,所以是使被摄主体上像的一种好方法。和胶片尺寸相比较而言,镜头的距离越长,透视的畸变程度就越低,主体就显的越大,远近景物之间的比例也越自然。
不幸得很,大多数摄影家认为用远摄镜头的唯一目的是能把远处的景物拍得很大,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事实上这只是它的一部分作用而已。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用得上,远摄镜头总比标准镜头更为优越,甚至在拍摄距离较近的街景(现在人们经常用中等的广角镜头拍摄街影)、人像和特写之类一贯使用标准镜头的场合也是如此。
第五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一节 电视景别
电视是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形象来表现内容、传递信息和反映主题的。这些形象来源于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需要电视摄像工作者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和主题,采取相应的艺术手法加以创造性地发现和摄录。那么,怎样才能从镜头中记录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动、新颖、感人的电视画面,怎样运用电视摄像的技术优势和表现特长,去获取既有独特形式又能表现主题的电视画面是值得认真思索的课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备画面思维和造型意识,在熟练地掌握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得符合电视造型特点和艺术要求的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的造型手段和表现元素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电视画面的基本造型要素和手段,主要包括电视画面景别、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光线手段、光学手段、色彩手段、运动手段和构图。它们的统一运用、共同组构而形成电视画面的特定语汇,构架和完善了电视画面自身系统的规律性和艺术性。只有真正认识并正确运用电视摄像的这些造型手段和造型要素,才能完成符合电视艺术特色和要求的画面造型表现。在这里为了清晰地表述内容和简洁地说明问题,我们把这些造型手段和要素分而析之,在相对独立的单元中加以阐释。
一、电视景别概说
说起画面景别,人们就会想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专用名词,还可能知晓它们分别意味着画面中景物的范围和主体的大小。但是,对于电视摄像工作者来说,这种表面化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摄像人员可以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和不同需要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取舍与范围,排除一切
多余的、次要的、繁冗的部分,而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景别的选择就是摄像者画面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是摄像者创作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表现。不同的景别,往往表现着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决定一个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在拍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拍摄距离的改变可使画面形象的大小产生改变,距离缩近则图像变大景别变小,距离拉远
则图像缩小景别变大。另一方面,在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不变情况下,变换摄像机镜头焦距也可以实现画面景别的变化,通常是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小;镜头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这种由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取景范围即构成电视景别的变化。
不同景别可在同一角度、同一焦距下以与被摄体的不同距离拍得,也可以用同一角度、同一距离上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或变焦距镜头)来拍摄而成。景别不同,表现内容和功用均不相同。
二、电视景别的作用
l、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观众在看电视时与电视机屏幕的距离是相对稳定不变的,画面景别的变化使画面形象时而呈现全貌,时而展示细部;时而居远渺小如点,时而临近占满画框;从视感知上使观众或远或近地观看一个物体成为可能。电视景别的变化,适应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画面镜头中,不同景别体现出不同的造型意图,不同景别之间的组接则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变化。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摄像者的画面思维,而且也从景别变化、视点变化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的节奏变化。比如远景画面接大全景画面,再接全景画面,节奏抒情、舒缓;两极景别的镜头组接,如全景接特写,节奏跳跃、急切。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和各自意蕴。
不同景别的画面包括不同的表现时空和内容,实际上是摄制人员在不断地规范和限制着被摄主体的被认识范围,决定了观众视觉接受画面信息的取舍藏露,由此引导观众去注意和观看被摄主体的不同方面,使画面对事物的表现和叙述有了层次、重点和顺序。对画面景别的调度,实质上是对观众所能看到的画面表现
时空的调度。运用不同景别,有效地支配观众的视听注意力,并赋予波摄主体以恰如其分的表现意义,是电视编摄人员的重要创造活动。因此,我们说一个电视节目中景别运用是否得当和有效,是检验创作者思路清晰与否、表现意图明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和标志。
三、景别的分类
1、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很小,基本上呈现为一个点状体。远景视野深远、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如果细分的话,远景画面还可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大远景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像莽莽的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大远景的画面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有较强的抒情性,画面结构通常简单、清晰。远景则一般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如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田园风光等,画面中人体隐约可辨,但难分外部特征。远景画面特点是开朗、舒展,一些宏大形体的轮廓线,能够在画面中表现清楚。
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气势、场面等方面的整体视觉信息。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是远景画面的重要任务,讲究"远取其势"。例如《望长城)中,表现长城婉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及广阔无垠的大漠之上的大量远景画面,给观众以浩大、壮观、雄伟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受。在电视片中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篇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
大远景和远景的画面构图,一般不用前景,而注重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体现在文字表述上,其意可理解为"远眺"、"眺望"等。拍摄远景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用顺光,而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显示空气透视效果,并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面的平板一块,单调乏味。
另外,由于电视屏幕较小,远景的表现力在屏幕上有所损失。这就要求摄像者处理远景画面时,删繁就简,目的性要强,同时画面时间长度要足够充分,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也不宜太快。
2、全景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
全景画面将被摄事物或场景的全貌收进画框,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完整的观照。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感知和把握是直接的、无间隔的,其表现效果比剪辑合成的完整形象更真实、更客观。因此,在纪实性节目中,由于全景画面具有无间隔地直接再现被摄体和场景全貌的特点,使其充当了介绍、记录和
表现的重要角色。
同时,全景画面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人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中心,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即人物性格、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外化形式,是全景画面的功用之一。大景别(远景)中,人物所占比例过小,小景别(近景)中,难以反映人物的活动空间和全身动作,而全景将被摄人物全身收入画框,并留有一定环境空间,框架线条平静笔直,人体运动活跃#变,二者形成很好的烘托和映衬关系。
全景将被摄主体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表现,可以通过典型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的人物。环境对人物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例如,在一组人物的近景之前或之后加进一个所有人物均在画面中的全景镜头,将会使他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具体方位一目了然。
一般说来,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全景往往是一个场面中的总角度,制约着该场面镜头切换中的光线、影调、人物运动及位置。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的特征化反映,还应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其空间位置,表现出周围环境与被摄主体的相互关系。拍摄全景时,摄像人员应善于选择适当的前景,来帮村内容表达并加强纵深感,选择与主体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主体、突出主体;此外,该场景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础,并注意所有画面总体光效的一致
和轴线关系的一致。
3、中景
中景一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较之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它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部以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景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人物的动作线、人和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线等,都反映出较强的画面结构线和人物交流区域。
中景画面对于人的手臂活动,可以实现一种较完美的表现。作为人物上半身动势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中景画面可以将其完整而突出地呈现出来。中景使被摄体外沿轮廓局部出画,分切、破坏了该物体完整形态和力的分布,而其内部结构线则相对清晰起来,成为画面结构的主要线条。比如,表现一棵参天巨
树,当画面以全景推向中景,树木的外形逐渐被"排挤" 出画外,树木内部那苍劲挺秀的枝干,则逐渐成为富有力度和变化的结构主线。可见,中景画面削弱了外沿轮廓线的表现因素,加强和突出了物体局部结构线的表现因素。
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因为中景既给人物以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的活动空间,又不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可以揭示人物的情绪、身份、相互关系及动作和目的。当中景表现人物间的交谈时,画面的结构中心不是人物间的空间位置,而是人物视线的相交点和情绪上的交流线;当表现
人与物的关系时,画面以人与物的连接线为结构线。
在拍摄中景画面时,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特别是当所表现的人物上半身或人物之间情绪的交流、联系处于运动状态中时,这种情节中心点的不断转换,要求画面构图随其变化而变化,要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中景画面所表现的基本空间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且还必须能够随时审视被摄人物的动作变化和情节中心点的变化,把握好这些无形的线条所组成的结构关系。当中景画面的拍摄对象是物体时,就需要摄像人员把握住物体内部最富表现力的结构线,如何用画面表现出一个最能反映物体总体特征的局部,对摄像者来说,就不仅是一个电视画面构图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问题。
4、近景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画面内容更趋单一,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物形象或被摄主体。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
人物处于近景画面时,眼睛成为重要的形象元素,因此电视剧拍摄中对主要演员的近景镜头一般给以眼神光处理。近景画面中被摄人物面部肌肉的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内心波动所反映到脸上的微妙变化,已无任何藏隐之处,不仅人眼成为心灵之窗最传神的地方,而且观众与被摄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也缩小了,人物的表情变化给观众的视觉刺激远大于大景别画面。所以,我们说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用视觉交流带动观众与被摄人物的交流,并缩小与画中人的心理距离是电视画面吸引观众,并将观众带进特定情节或现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世界各国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或专题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近景画面由于其画面空间的近距离和画面范围的指向性,可以被充分用来表现人物或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观众在电视画面的有限空间中,通过大景别画面看不清楚的局部动作和细节,能够在近景画面中得到视觉满足。比如,看一个杂技演员倒立反身以双腿过头的动作夹起一叠瓷碗时,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会移到脚
尖处。用全景显然难以将最富意义的脚夹瓷碗的动作表现出来,而近景画面则将画框接近动作区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脚尖的腾挪周转和夹起瓷碗的完整过程。这种以景别的变化接近被摄体富有意义的局部,正是电视画面表现的特长。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近景使用较多,观众对近景画面的观察更为细致,这除了近景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功能外,主要也是由于电视节目小屏幕播放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在拍摄近景画面时,要充分注意到画面中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客观性、科学性。近景拍摄由于受景深限制,对聚焦的要求尤为严格,当被
摄主体运动时更是如此。由于近景画面中地平线已基本消失,空间透视的差别很难看出,观众有与画中人物同处一个空间之感,摄像人员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现场感。近景画面中主体周围环境的特征已不明显;背景的作用大大降低,画面应力求简洁,色调统一,避免杂乱背景喧宾夺主,特别要注
意避开背景中那些明亮夺目易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物体,让主体人物始终处于画面结构的主导位置。此外,近景画面人物表情暴露无遗,一丝一毫的"出戏"都将破坏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直接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新闻人物的现场紧张感和不自然神情,要随时注意,可停机等待,或多拍一段画面以便后期编辑。
5、特写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特写画面的画框较近景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特写画面内容单一,可起到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因此贝拉•巴拉兹说特写镜头"不仅是人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进入另一
个领域,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特写画面通过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排除一切多余形象,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比如,一只握成拳头的手,以充满画面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它已不是一只简单的手,而似乎象征着一种力量,或寓意着某种权力,代表了某个方面,反映出某种情绪等。在造型上,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仿佛将画内情绪向画外推出,从而创造了视觉张力。
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提示出人物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其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形成一种区别于戏剧舞台的电视场面调度。在有情节的叙事性电视节目中,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所反映出的思想活动和意念,在表现某些特殊场面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并形成电视语言的一个戏剧因素。比如说,眨
一下眼睛——某个事件将要发生;皱了皱眉头——面对意外情况的出现,等等。与之相联系,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常被用作转场镜头。利用特写画面空间表现不确定和空间方位不明确的特点,在场景转换时,将镜头画幅由特写打开至新场景,观众不会觉得突然和跳跃。
特写画面在准确地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很重要。与远景注重"量" 的表现相比,特写更讲究物体"质"的表现。特写画面表现景物时,可把近距离才能看清的极微小的世界放大呈现出来;表现物体时,可将其全部细节展示于观众面前,让人不得不仔细去看。而表现好物体的质感,可以调动观众
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就拿人的皮肤来说,老人与孩子、男人与女人、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等,他们之间的皮肤质感亦不相同,不同质感的皮肤是对人物年龄、性别、职业的一种形象、外化的表现。因而有人称特写是表现皮肤的景别,如果更确切地说,特写是表现质地的景别。
总之,特写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如同诗歌中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由于其空间关系的独立性,可以很自然地成为画面语言连接的纽带和重心,是节目编摄者需着重注意、着力表现的一个景别。
在拍摄特写画面时,构图力求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大点而别不足,空间范围宁小点而勿空旷,使特写成为剔除一切多余形象的"特别写照"。还要严格控制好画面的曝光量,对过暗或过亮的物体,不能依赖摄像机的自动光圈系统,而应用手动光圈将曝光量调到最合适的位置。因为画面曝光的过度或不足,都会直
接影响物体质感的细腻表现和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失去质感的特写是没有艺术力量的特写。此外,当面对一些空间复杂的景物或场面时,也不宜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应避免由于特写表现空间的不明确性,使观众对物体所处环境茫然不知,出现空间混乱感。
阅读全文(436) | 回复(2) | 引用通告(0) | 编辑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21]
经史合流下的教育技术ET
[10]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ET R
[19]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TV
[13]
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We
[11]
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Eng
[22]
娱乐与精美言论Enjoy
[35]
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
[7]
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171]
读书与教学心得、备忘录
[26]
留言板Mem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