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 画面构图
类别(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 评论(0) | 阅读(813) | 发表于 14:45
5.1画面构图的目的和任务
学过摄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会按"快门"很容易,但要拍出一张好的照片却十分不易。学习摄像也一样,即使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摄像机的人用不了几分钟,你也能把他教会,如何开机,如何变焦,如何开始、停止录像,但要拍好每一个镜头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摄像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呢?本章将陆续介绍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一、电视画面的含义

什么是画面?它与画幅及镜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所谓电视画面是指通过摄录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拍摄的形象素材,它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P1)
电视画面它不同于"画幅",画幅是在画面排除了运动之后固定在一点时的状态,即某一帧静止的画面,它是构成画面的材料。
电视画面的构图不以画幅为前提,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画幅以每秒25帧的连续运动中体现的。
电视画面的一帧画幅,酷似一幅照片,但它与照片不是同一含义,一幅照片是一个包容完整的艺术构思的整体,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单位,而画幅不具备这些特点。
画面与镜头是一个含义,都是指组成电视片的基本单位,都是指在一段连续时间内拍摄的一段素材。
我们可以把画面与镜头当作同等意义看待,但是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又有所侧重,分别使用。
在谈及造型时多用"画面"这一词,如"画面构图新颖"等。在涉及蒙太奇语言编辑技巧时多用"镜头"一词。无论一个画面拍摄的时间有多长,内部的景别、构图如何变化,只要中间没有停机,没有间断,都视为一个"镜头",即一个画面。

★二、画面构图的目的和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观看外界景物时,眼前出现的是我们的视野能包容的,而且无明显边界的广阔景象,但由于画幅的限制,只能看到一个长方形框内的景物。因此当我们举起照相机,摄像机时,就面临选择,也决定了构图的存在。对同样的景物,在同一长方形框内可以有无数种结构形式,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意蕴。
摄像师在拍摄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导演的意图和场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表面上看一个摄像师的工作,不过就是确定机位、角度,选择镜头,操纵摄像机,然而这里面却包含有很多规则和基本操作技法,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摄像构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一句话"想表现什么,该怎样表现"。
具体地说,画面构图的任务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根据内容要求,采用一系列造型手段,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画面中某一被选择的物体上来。即能准确地再现被摄物。
2.通过构图的处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使其内容鲜明突出地去影响观众的感受。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节目的种类多种多样,即使教育节目,题材也非常广泛,电视教材制作中要表现的内容千变万化,一个合格的摄像师要善于对付各种各样的节目内容,并根据内容需要拍摄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因此摄像师平时就需要养成敏锐地观察各种事物的习惯,多看电视,多观察周围的环境,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
学会创造性地发挥技艺的本领,并且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努力自我开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摄像师。
5.2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和构图要素  



  


  
    

  



构图是电视摄像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专业用语,也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环节。电视画面有哪些特点?怎样取得优美而又适宜的电视画面构图?

★一、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构图在绘画、图片摄影等造型艺术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电视构图的学习中还应意识到电视构图与绘画构图、图片摄影构图的不同之处。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态性
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电视画面构图的动态性对摄像人员在运动中进行随机构图和画面取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时限性
电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附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因此,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电视画面的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者长期停看。
(3)多视点
与绘画和照片不同,电视画面构图不是只在某一个视点上进行表现,而是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点、角度和景别,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的拍摄。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换,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组合关系也要相应改变,这主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
(4)画幅的固定性和构图处理的现场一次性
电视画面的画幅是固定的,不能像图片那样在事后进行剪裁和修饰;拍摄只能在现场的镜头前一次完成,虽然拍摄前可以进行安排和组织(如电视剧、音乐电视等),但拍摄完成后的电视画面的构图关系及画面结构不能像图片那样进行后期加工。因此一些重要活动的电视直播节目,必须在事先作好各种充分准备,条件许可则多次彩排,以尽可能减少失误,减少遗憾。
(5)构图结构的整体性
电视节目的完整内容通常都是由几个乃至几十个、上百个画面来共同完成的,某一电视画面所传达的内容往往从上一个画面延续而来,或向下一个画面发展下去,因此,单个电视画面的构图可能并不完整,但在一系列画面组接之后会形成构图结构的整体性和传情达意的规律性。对电视画面而言,一系列镜头的整体结构和关系会对单个镜头的构图产生特定的要求,单个镜头构图的不规则、不完整会在整体构图结构中得到解释和说明。这一点也为摄像人员构图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具有绘画和照片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构图作为一个创作环节,是即兴的、个人化的工作,很难界定出具体化的、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模式。但一些基本的构图要求是我们必须了解和理解的。电视画面构图有下面的一些基本要求:
(1)画面要简洁
当我们找起摄像机面对大千世界时,会发现被摄对象并不自然成画,它必须要求我们用取景框进行选择、提炼以至抽象、概括,才能从自然的、凌乱的物象中"提取"出一个优美动人的画面来。可以说,电视画面的构图,既需要摄像人员一方面牢牢地盯住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开妨碍主体的多余形象。如果画面中景物庞杂、零乱无序,就无法做到构图的简洁明快。这方面照片摄影的"减法规则"是很好的借鉴。与照片一样,电视画面也必须通过构图作出一定的艺术选择,用取景框"给原来没有界限的自然划出界限"(莱辛《汉堡剧评》第70篇)。删繁就简,是获取优美画面构图的第一步。由于受电视屏幕大小和清晰度的限制,电视画面的构图不同于电影画面构图,不适于表现大场面。
(2)主体要突出
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否突出,是衡量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构图造型的功夫怎么样,关键要看主体表现得如何。作为小屏幕、一次过的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否则,所拍摄的画面就会主次不辨、不知所云、杂乱无章。要做到画面主体的突出和鲜明,构图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的位置上,占据一定的面积,还要协调配置主体与陪体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详细论述。
(3)立意要明确
构图是为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创造结构形式的过程,要想出色地"构图",必须深刻地"构思"。也就是说,每个镜头所要传达、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必须是非常明确而集中的,切忌模棱两可、不明不白,而应以鲜明的构图形式反映出凝练的主题和立意。
(4)画面应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我们常说构图要"美",要想真正构画出"美"的画面,必须根据所拍摄内容的要求和现实条件的可能性,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光线的运用、拍摄角度的选择,以及调动影调、色彩、线形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采、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这种画面构图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需要摄像人员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以使全面、扎实的技术功底与构图的造型意识结合起来,从而拍摄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优美画面,使得画面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力。
当要拍摄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后,不论拍一条新闻还是拍一集电视剧,摄像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选择、组织和寻找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创新。
画面构图的两种形式:
1.画面形式是固定的。(即摄像机固定所拍摄下来的画面。)
2.画面的形式是运动的。(即摄像机运动或摄像机与被摄体同时运动拍摄的画面。)
画面的种类:
不管采用哪种构图形式拍摄出来的画面可分为以下五类画面:
1.有人物活动的画面:电视剧、科教片中大量的画面中都有人物活动。
2.风光、环境描写的画面:(空镜头)只有景物拱托,用于渲染气氛的画面。
3.静物画面:静止物体画面。(建筑、自然风光)
4.特技画面:摄像镜头特技、模拟特技、数字特技。
5.不同景别的画面:远、全、中、近、特用于表现不同的景物范围。
正是由不同种类的电视画面,构成了完整的电视片。

★二、构图的要素

构图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许多绘画构图理论,有照片摄影、电影摄影构图理论,这些理论对电视摄像来说都是有用的。但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的构图都不能完全取代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理论。
构图是摄像师从事画面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只有认识并掌握了这种手段才能够进行摄像创作使画面更具表现力,拍摄出完美的、有魅力的、感人的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归纳起来有:形状、线条、光线(明暗)、色彩、质感、立体感和运动。作为摄像师必须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及在构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形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和观看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形状也是我们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作用于人的视觉是整体的,富有概括力的。往往人们在没有看清楚物体的细部时,却已感受到它的形状。
一座房子是方形的,太阳是园形的。远处的动物,人们可以根据形状判断它是牛是马。摄像者要对被摄对象的形状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快捷地、本能地认定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特征,并将其在画面中突出出来。形状对构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A:单个物体形状的不同效果,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使观众得到不同的感受。P61
(1)物体在固定画面内处于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2)画面形式改变。虽然相同位置的圆形状但背景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形成另外的构图形式给人以不同感受。
(3)在固定画面形式中,"圆"的位置虽然处在画面中的同一位置,但是它的大小如果发生变化,相应的背景空间也随之而变,获得不同形式的构图。如果是一个人在画面上只占很小面积,它自身的开头便不会具有形状视觉意义,只起一个点的作用。而当其在画面上占了足够的面积,而且与边框有一定距离时,人的形状、美感才得以充分地展示,给予观众足够的视觉冲击力。
(4)在固定画面形式中"圆"的位置,大小都相同。但由于布光的不同,画面中突出的部分不一样,画面的意义将有变化。P62
(5)很多物体形状都具有方向感,改变拍摄位置,使画面中图形方向和背景空间均发生变化,使观众产生稳定或运动等感觉,有明显的方向变化的视觉效果。
B:几个物体形状微妙地相互作用,以不同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也使观众得到不同的感受。
即画面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状的物体,它们还可以组成新的复合形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会使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构图形式,并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1)正方形:表示平等的关心和率直。
(2)三角形:表示安全感,关心和极端。
(3)圆形:表示团结,兴趣的连续和不间断的封闭运动。
(4)S形:体贴关心,优雅,活泼。
总之,我们拍摄进画面中的物体的不同形状以及它们在画面中呈现的不同形式,都会给观众心理产生不同感受。我们在构图时要考虑到形状对构图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一些妙趣横生、有意义的形状,并在画面上突出某一意义的形状,使画面更有感染力。
2.线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景物都是有线条的,如说某女士"线条优美",某产品"流线造型"等。线条也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一幅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线条"是构图的骨架,考虑构图首先要考虑画面线条的安排和结构。如主体是什么样的线条,前、后景又是什么样的线条,美不美,重不重,均衡不均衡,有无呼应,有无断裂,有无对比等。
线条结构反映出景物的表面形态或形状,自然界中景物都可用不同线条组合表现出来,它有直、横、斜、曲线、锯齿等形状。
线条形成的几种方式:
一是人和物的外形基本轮廓形成的线条。如人体的外形轮廓形成的线条。【放像:优美造型】
二是物体面与面相交形成的线条。它形成了人和物的基本结构。如电视机、桌子等物体的线条。即由各面相交形成的边缘。
三是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明暗、色彩的明显差异形成的线条。它可以更加充实物体的体积和空间的位置.
我们在摄像构图时,要善于分析线条利用线条。因为线条及其组合不仅能帮助人们全面、准确的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空间位置、朝向,运动轨迹,而且人们在对不同线条结构的积累感受经验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即把3画面中主要线条位置、方向作为一种象征,对不同的线条结构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1)不同线条结构产生的不同心理联想。
1)横线结构:给人以广阔寂静和安定的感觉。如大地、平静的大海都是明显的横线条。
2)垂线结构: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力,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感觉。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旗杆、森林。
3)斜线结构:给人以运动和不安定的感觉。
4)曲线结构: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
摄像构图时要充分考虑到线条在构图中的这些作用,并把它们提练出来,通过艺术处理,构成优美的画面。
(2)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
1)浓线重,淡线轻;
2)粗线强,细线弱;
3)实线静,虚线动。
(3)线条形状、排列疏密不同,对人们产生不同的视觉节奏。
1)斜线坡度大的节奏快;
2)线条汇聚收缩快、节奏快;
3)线条呈直线转折,节奏快;曲线转折,节奏慢;
4)实线条节奏快,断续线节奏慢。
摄像时就是要善于发现线条并提练线条,运用线条。在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选择、提炼出画面的主要线条结构,并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来表现主题内容和情感。
b:对于运动物体要注意姿态、动势的变化,提炼出最富有表现力的线条。
c:要把与主题无关的杂乱线条排除在画面之外。
d:注意运用线条,在画面上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e:要注意画面中所有线条组合的整体感。
总之要运用线条给人以心理联想,以及产生视觉心理和视觉节奏的这些特点,为主题内容服务。同时,应防止为了突出某些线条而使整体效果趋于呆板,为线条而线条。
3.明暗(光线)
光线是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没有光线谈不上成像,没有合理的布光,很难拍摄出理想的画面。从这种意义上说摄像是"光的结晶""光的艺术"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线在构图时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光线可以表现时间环境。
光线效果不仅可以标定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而且可以塑造典型的环境和时间。光线作用在被摄物时,有自己的规律。 如光线较低时,被摄物的投影就长;光线高时,被摄物的投影就短;光距被摄物近时,投影就大;光距被摄物远时,投影就小。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从录像片中,看出拍摄的时间。如果画面上主体物投影很明显,又很短,拍摄时间是中午;画面上主体投影较长,景调层次比较柔和,时间是下午。
2)利用光线效果突出被摄体。【放像】
利用光线效果突出主体,可以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地点和事物上。如窗口一束光照射在一个身上。还可以利用光线造成不同明、暗背景去衬托主体。
3)利用光线创造气氛:
因为光线造成的明暗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明亮的色调使人感到欢快;黑暗的色调让人沉闷。如人们面对火红的太阳时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而看到日暮暗淡的景色时,常常勾起伤感的思绪,这在电视片里常用。
4)利用光线,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光线在画面构图和造型上能够突出和表现出被摄物的立体形状和空间感,这是光线在构图中的主要作用。
画面中明暗层次能充分表现出画面的立体形状和空间纵深感。物体的立体感是靠物体表面在亮度上的差异形成的。
空间感则是由物体形状与前后景的明暗反差建立的。
4.色彩。
电视画面表现的是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摄像人员创造出的画面影调、气氛的艺术感染力既是对外界长期观察的结果,并对所见事物形态环境深刻理解,同时也是出自对一些色彩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熟练运用。
色彩既是构图的主要因素,又是电视画面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色彩运用的恰当与否,将会给画面的真实感、感染力造成很大影响。
人们对彩色的直观感受主要是根据色彩的三个特征,即色别、色纯度、色亮度。
A:色彩的基本特征:
1)色别:(或称色相、色调)
是指各种物体的颜色。用于描述物体不同彩色的区别。如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彩条:黄青绿紫红蓝黑。
在这些颜色中红、绿、蓝是最基本的颜色,被称为三原色。相应的补色为青紫黄。其它的颜色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色、补色来合成的,称为复色。
补色和原色色纯度高,颜色鲜艳,刺激性也强,而复色则较为柔和,刺激性小,看上去舒服,相互间易与调和。
2)色纯度(色饱和度):
表示颜色纯正的程度,或者说掺白的程度。如果色光中白光愈多,色纯度愈低,色彩就越淡,看起来不鲜艳;反之,白光愈少,色纯度愈高,色彩越纯,越鲜艳。
3)色亮度(色明度):
一方面是指同一色别,在不同光线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明暗程度。如同样是红色,可以有深红和浅红。同样是绿色,有暗绿和明绿。另一方面是指不同色别的颜色,互相比较也存在着明暗的差别,这是由于人眼对可见光谱中不同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而引起的。黄绿区域灵敏度高,色亮度大,而对红紫区域却相反。
在制作节目时要考虑到色亮度的问题,兼顾彩色或黑白电视机收看的效果。(如体育比赛中两队的服装颜色差别要大,色亮度相差大,以便黑白电视观众区别。)
B:色彩的特性:
由于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色彩还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色彩的冷暖。暖-扩张、前进 冷-收缩、后退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没有感情,但因为不同的色别刺激作用不同,当它作用到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色彩刺激醒目,有的颜色柔和、悦目。
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可把颜色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类。
暖色是指红、黄或与红黄相近的颜色。
冷色是指青、蓝或与青蓝相近的颜色。
冷暖色性划分,是人们在长期客观生活中的感受。如太阳和火能给人温暖的感觉,而树荫、月光和黑夜能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久而久之,形成了色彩的冷暖感受。红、橙、黄等与阳光、火光相联系,所以是暖色;蓝、黑等颜色与树荫、黑夜相联系,所以是冷色。
冷暖色是相对而言的,如黄绿青绿,红紫和蓝紫之间差别就很小,称其为中性色。
冷暖两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冷色类色光波长短,刺激强,使人视觉上有后退和收缩的感觉,而暖色类色光波长较长,刺激弱,人们有前进和扩张的视觉感。
利用冷暖色的对比,便可以突出立体形状和空间感。暖色的对比,便可以突出立体形状和空间感。暖色显得向前移近,冷色显得往后离远,似乎形成了相对的距离和深度。布景时,前景用暖色,后景用冷色处理,造成色彩对比的深度,造成比有限空间更深刻更开阔一些的幻觉。
2)色彩的动静。暖-动 冷-静
色彩的动静与色彩的冷暖直接联系,凡是暖色使人有跳动的感觉,凡是冷色使人有安宁的感觉。所以在表现欢腾热闹的场面时宜选用暖色,而在表现恬静、安适的场面时要选用冷色。【放像:96文化部春节晚会晚会开头】
3)色彩使人产生联想,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联想反应,虽然因人的欣赏水平、鉴别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得来说还是有共性,即某种色别人们赋予了它一定的象征意义:(P65)
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和大海,象征着崇高和深远, 优雅和冷漠。
绿色:使人联想到田野和生机勃勃的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和平。
红色:使人联想到血与火,象征着革命、暴力、危险。
黄色:使人联想到丰收的金秋,象征着富有、高贵与欢快。
白色:使人联想到白云、白雪,象征着纯洁、圣洁。
C:色彩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1)用色彩突出主体和细节。
如在众多人群中,为了突出主体,可让她穿上色彩醒目的衣服,或拿着鲜艳的物品,突出细节,可以让道具的颜色醒目,或用色光照射细节,利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体形成视觉中心。【放像:文化部晚会中的舞蹈】
2)用色彩确立整个节目的基调。
一幅画或一部片子的基本色调,主导作用。
节目的基调可分为冷调、暖调,或分为黄色调、红色调……。
形成基调的主要因素有:环境色调的选择;人物服装颜色倾向;道具色彩;光线处理;滤色镜的运用。【放像: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在教学片中的背景和字幕图表的基调不要变化太多,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力。
3)用色彩的配置增强空间感。
即用暖近冷远的特点,通过对前、后景色调的处理,加深空间感。
在运用色彩时要从内容出发,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如果画面主体色彩不突出,衬景却五光十色,就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色彩处理就是失败的。同时要注意画面中色彩的搭配要和谐。通常类似色排列在一起,色彩很相近,既有色反差,又容易得到和谐的效果。一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如果处理得当也会比较和谐。如橙红色与淡黄色的菊花,以蓝背景为衬托,尽管色彩对比强烈,却仍然显得和谐。
5.质感
质感是人们对物体质地的感受,是不同物体的不同属性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感、触觉感。
真实地表现物体的质感,直接影响画面的感染力。
表现质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表现各种不同的物质的特殊属性。如金属、玻璃、木头,它们之间不仅形体不同,而且它们的属性轻重也不同,在表现质感时就应很好地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二是指如何表现被摄体表面的特殊视觉感。如粗糙的,细腻的,光滑的,柔软的,干枯的,坚硬的等。表面结构是物体最鲜明,最为普通的外在形象。表现质感就是要把物体的属性和视觉感、"触摸感"都充分表现出来。
物体的表面结构分为四类:
1)无光泽的粗糙表面:如房屋、树木、皮毛等。这类物体表面的反光特性是将投射来的光线呈漫反射状况,其表面光度比较均匀。这类表面结构用侧光照明最易表现出来,用正面光照明则显示不出微小突出。
2)光滑的表面结构:如丝绸、金属、陶瓷、油漆制品。这类物体表面将投射来的光线混合反射,按一定角度形成柔和的闪光,这种闪光比周围亮度要高的多,要表现这类表面结构最好用散光照明。
3)镜面结构:如电镀制品、抛光金属品。它们的反光特性是对投光线呈单向反射状况,在反射角度上,直接看到光源,构成很亮的光斑。而在其周围则几乎没有亮度,形成很大反差。
解决的办法是尽量用柔和的散光使光斑与整个表现亮度反差降低,同时选择周围有照亮物体的环境,使未被直接照亮的部分为周围物体的反光照射。
4)本身透明的物体:如玻璃、透明塑料。要用散射光,并选择好角度。
通过巧妙和用光和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把物体的质感表现出来。
6.立体感。
各种物体在自然界中都占有一定空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是在三维空间的条件下去感受立体的形状,而电视画面是以二维条件呈现三维物体,因此对形象的表现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构图中要考虑几个对立体感有影响的因素。
1)一个物体的立体形状是由大小曲直不同的若干个面组合的,这些面按一定规律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形状。画面中若出现三个方向的面,人们便会感到立体物的存在,如示波器、电视机等。
2)立体形态的各个面又是不同线条组合而成的,因此画面中通过一定的线条组合也可以表示物体的立体感。
3)物体的主体形态最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光线条件,在画面上形成不同的阶调,以丰富的明暗层次来突出其立体感的。
4)物体的背景、深度和投影都有助于显示立体物的存在。
7.运动。
在构图因素中,最有电视特点的是运动,这是电视画面的突出特性之一。
我们把电视摄像的运动造型因素大体分为三个方面:被摄主体的运动,摄象机的运动和综合运动。
运动对构图的影响:
1)影视画面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画面,其中大部分景物,人物都是活动的。因此画面中的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由此会引起构图的变化。
2)电视画面既能表现运动,也能在运动中表现。电视画面上的视点不但可以作上下左右方向上的运动,还可以作前后左右距离上的运动,这对于展示空间,表现运动是极为有利的。
3)摄像师应充分利用电视画面对运动的表现与揭示作用,去反映生活中最有起,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那些动态变化过程。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画面的结构中,陶醉于单幅静止画面的审美之中。如果这样,精心设计的画面不仅会被画面中的活动画面全部推翻,而且还会用静止扼杀了电视画面表现运动的能力。
电视画面中的物体大多数是经常运动的,其运动的姿态和走向,在不断变化,因此外部轮廓也在不断变化。由于视觉暂留特性,运动物体的轨迹线同样给人心理产生作用。
  




  




  




画面中被摄体的移动方向会给观众一不同的感觉。从左往右移动,显得自然,反之就是有意识的运动。
上述心理效果仅是一般的结论,重要的是要理解节目内容,创作出使观众容易理解的画面。

5.3构图原理  



  


  
    

  



电视画面是由形状、线条、光线、色彩、质感、立体感、运动等要素构成,通过这些要素配合使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电视画面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并且我们通过对这些要素的适当安排、合理运用,以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主体和主题思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如何对画面进行合理布局?怎样才能使画面更和谐统一?

★一、画面的布局

电视画面尽管是连续运动着的,但是都必须以一幅幅画面为基础,因此电视画面的布局,离不开每一幅画面的具体分析。我们结合绘画、摄影方面的一些构图原理对电视画面构图的布局作些分析研究,以利提高画面的质量。
电视画面的结构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等几个要素。构图处理得如何,根本取决于画面主体表现得是否成功,以及主体与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相互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摄像人员应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和创作者的表现意图使它们在画面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占有不同的面积,从而起不同的作用,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形成严谨而又流畅优美的画面语言。
1.主体。
主体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主体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其它景物都围绕着它来配置,与它关联唯物主义呼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朱羽君《画面布局与景别运用》)
一般来说被摄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的。(既是内容中心也是结构中心)。但是在一些表现气氛环境为主的画面中被摄主体作为结构中心更为突出,如盛大群众场面,景物丰富的风光画面,通常以气势和气氛为主,内容上主、次难分。为使画面不致松散,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为结构中心,这个对象应有特点,有表现力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如风光中的亭台楼阁、小桥等。
主体既然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对象,在画面的安排上自然要使主体突出、引人注目,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形象和审美感受,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摄像人员在构图时往往首先考虑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在决定其他视觉形象-如陪体、背景等的位置和大小。这样我们在拍摄现场就不会出现分不清何为画面主体的毛病。突出表现主体的方法,归纳起来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
(1)直接表现
"直接表现是使主体在画面上占有很大的面积,突出的位置,使它鲜明突出有利于细腻地表现主体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朱羽君《布局与景别》)
a: 把主体形象安排在最大空间。
如一个人的正面标准像,一个茶壶,一朵花,一列游行群众,一群人,这些形象在画面上都是主体,陪体很少出现,也是经常运用的,但这样做往往使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显得单调。
b: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最近处。
使之一目了然,鲜明突出。
c: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上观众视线集中的部位。
除了特殊需要,一般画面的布局都不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中心,而喜欢安排在画面中心周围的一些地方。这既不影响观众视线集中,又使画面活泼,这个观众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就是视觉刺激点,也叫美感诱发点。黄金分割,#字分割的交点。
如新闻播音员的位置,主讲教师的位置。
d:利用各种对比突出主体。
如大小、明暗、虚实、色彩、新旧、动静、质感等的对比。
(2)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上占的面积常常不大,有的甚至掩藏在画面的深处。但是它们仍然是构成画面的中心,同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发挥着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朱羽君《布局与景别》)
a:利用环境气氛烘托主体。
b:利用方向性线条,引导观众,视线落在主体上。
c:利用场面调度,将注意力引导到主体上。
注意在一个电视画面中,主体有时并非固定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场面调度的方法改变主体,如一个人物走出画面,另一个人物走进画面。也可以利用摄象机的运动改变主体,如由主席台全景推到某一位领导,主体就从多人变为一人。
2.陪体。
"在画面上与主体密切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象叫陪体,它帮助主体阐明主题,帮助观众理解主体的精神、动作和内在涵义。在一些情节性强的画面里,陪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朱羽君《画面布局与景别》)
陪体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的大小,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和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密切配合,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有句话叫"好花还需绿叶扶",当摄像人员在现场进行构图处理时,不仅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主体的表现上,还必须根据主体的情况对陪体加以取舍和布局。陪体在画面中起以下作用:
(1)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如一位妈妈缝补衣服的内容,妈妈是画面的主体,衣服就是陪体。如果画面中始终不出现衣服,观众就不知道主体在干什么。
(2)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的环境氛围,使主体的表现更为鲜明充分。如在煤油灯下工作的画面。
(3)陪体对画面构图的均衡和美化作用。如通过陪体的画面配置,丰富影调层次、均衡构图、活跃画面、增强艺术表现力。
陪体的处理也有两种方法,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1)直接表现:
就是陪体出现在画面之中。如一位技术员在修理电视机,电视机和万用表都有是陪体。一位打字员全神贯注打字。打字机就是陪体。如果没有陪体,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2)间接表现:
就是陪体不出现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靠联想形成。这种处理方法古今有之。如《深山藏古寺》这幅画,只画小和尚下山挑水。
在电视画面中,类似的处理也常见。如两人对话,有时只出现一个人,另一个人则在画面外,但从画面上人说话表情及视线中,我们都感到还有一个人在画外。
陪体在画面中的出现有两种形式:
(1)主体和陪体同时出现。这时要正确处理好主、陪体的关系,避免主次不清、喧宾夺主。
(2)主体和陪体不同时出现。又分两种情况:
a:主体先于陪体出现在画面上:如升国旗的画面中,先出现神情庄重、行军礼的军人(主体),镜头缓缓向上摇,画面中出现正在升起的五星红旗(陪体)。
b:陪体先于主体出现在画面上:如教师备课的画面中,先出现教案的特写(陪体),镜头逐渐拉开成教师的近景(主体),这样观众就很清楚主体的工作。
更多的时候,电视画面中主、陪体是经常改变的,一会儿是甲,一会儿又是乙,在这些变化中,就要恰当地选择画面的构图形式处理好主、陪体之间的关系。
3.前景。
前景是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最靠近镜头的人或物。用来作前景的物体很多。如树木的枝叶、草丛、岩石、花卉、门洞等,你可以在现场灵活挑选。
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方面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a:前景可以帮助主体表达主题。
有时仅靠画面的主体往往很难说清画面的内涵。如拍摄大学生义务修理家电的内容。如果画面上仅出现修理家电的学生(主体)说不定观众以为是在街上摆滩赚钱的。但如果在构图时把写有"义务维修免费服务"的牌子,处理在画面的前景位置,观众就一目了然的看懂画面内容。
b:利用前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地点特征的作用。
以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作前景,有助于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柳丝吐绿,桃花初绽,带来春的信息,菊花、红叶报道秋的来临。透过冰挂雪枝,似乎看到了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椰树、芭蕉富有南国情调。
c:利用前景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在构图时将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线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
d:利用前景虚化,突出主体。
让前景物体发虚,通过虚实对比突出主体。
e:利用前景装饰画面。
有些物体本身有框架形状,如门窗、美丽的花环,曲折变化的回廊等,都可以装饰画面,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了观众与画面的距离,给观众一种主观地位感,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f:利用前景均衡画面。
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拍湖面时,前景有几条柳枝,就好看一些。如果画面下方份量轻,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深色调,能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画面的均衡。
选择前景时要有目的性,做到既能美化画面,又不影响主体的突出。
4.背景。
背景是指被摄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用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于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题内涵都起着重要作用。
1)利用背景的特征,帮助观众理解主题思想。
不同的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把主体所处的典型环境、地点或事件发生的时代季节等表现出来。
2)利用背景与主体间的对比,突出主体。
利用背景与主体在明暗、色调、线条、形状、结构的对比,突出主体,并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受,立体感。
背景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特征:要选择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环境特色的景物作为背景,明显地交待出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如人物采访有时把人物带到室外也走进采访,通过背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②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力度。如亮的主体放在较暗的背景前。
③背景力求简洁。
把背景中可有可无,妨碍突出主体的东西,一概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5.空白。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幅画面中既不能安排的过满,使人感到拥挤,透不过气来,也不能留得太多,会使感到松散、空洞。
画面上留有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人们对物体的欣赏需要一定的空间,在被摄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是造型艺术的普遍的规律。"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
空白的作用以下几点:
①空白可以使画面生动活泼。
②空白可以起突出主体的作用。空白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画面也更为简洁。
③空白可以创造意境。空白使人有联想余地。
画面的空白取舍要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拍摄人物时,在人物的上方视线方向以及动作方向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如主讲教师播音员的上方要留出适当空白。侧面拍摄时视线前留出空白。
2)要遵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验,注意带有明显方向性物体的前、后、左、右之分,也象对待人的视线一样,留出适当空白。
3)在运动着的物体前方要留有充分的空间。比如行进中的人,赛跑运动员的前方,足球比赛中,带球前进的方向都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心理也通畅。否则运动着的物体顶住了其它对象,或紧挨到画面边缘上,运动就象受到了阻碍,观众看了不舒服。
4)画面上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防止面积相等、对称。
一般来说,画面上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面积,画面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如果两者相等,给人的感觉显得呆板、平庸。
综上所述,一幅完整的画面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但并非任何一幅画面都具备上述各个部分。有的画面只有主体与空白,有的只有主体、陪体、前景与空白等。配置景物的条件一是根据需要,二是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和视觉习惯,三是考虑电视画面的包容量,但无论如何布局,都要突出主体。
在画面的构图布局中注意心理趋合作用。
画面构图的趋合作用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我们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这种心理趋合作用有积极的一面,如可以让画面中未被展现的部分,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中。其消极的一面是指主体与背景的组合会使观众产生错误的联想和概念,从而影响了画面美观,分散了注意力,削弱了对主体的突出。P75图例。
★二、画面的均衡

均衡是画面构图的基础,它是人们一种自然的心理要求。均衡给人以稳定的感觉。这种均衡有时仅仅是视觉感受上的,大多数则是经过人们的思考和想象所达到的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是人们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一种审美心理。
均衡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居中、左右对称的均衡,如人的耳朵、眼睛、手、足及鸟的翅膀等都左右对称。在摄像构图中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构图,往往会显得呆板单调,一般用在一些严肃、庄重的场合下。【放像:电影艺术欣赏《构图》对称均衡】
另一种均衡的形式是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在视觉感受上的相对均衡,(非对称均衡),这种心理上的非对称均衡绝不是物体形状、数量、重量上的对称,而是人的心理和生活经验形成的重量和方向的均衡。
人们的视觉感受有这样一些特点:
暗的对象较亮的对象为重;
反差强的对象较反差弱的对象为重;
实的对象较虚的对象为重;
因此安排画面对象时,轻的对象占的面积要大,位置要高,周围的空白要小;而重的对象占的面积则相对要小,位置要低,周围空白要多,才能在画面上达到均衡。
对均衡有影响的因素及处理方法:P76-77
1.构图要素对均衡的影响。
①形状:形状大的、规则的对象较形状小的、不规则的对象重。
大>小,规则>不规则
②线条:线条密、粗的的对象较线条疏、细的对象为重。
密>疏,粗>细
③光线:暗的对象较亮的对象为重;
暗>明
④色彩:暖色块较冷色块为重;
暖>冷
⑤质感:质感粗糙的对象较质感的对象为重;
粗糙>细腻
⑥运动:动的对象较静的对象为重。
动>静
2.空白对均衡的影响。
空白的大小对均衡有影响,要留得适当。如在人物、动作或视线方向要留较大空白。
在特技画面中也要留出空白,作完后再调整均衡。
在画面中有第二人物出现时,也要注意留出空白。在需要打字幕时,拍摄的画面要预留出空白。
3.趣味中心对均衡的影响。
在画面中被突出的主体,会吸引人们的视线形成视觉中心或趣味中心,虽然它们画面中占面积不大,但仍然有很重的份量。
通常人的视觉中心在黄金分割线和九宫格交点的位置附近,这里人们的视觉最容易集中,为了突出主体,应把主体放在视觉中心点附近。
4.运动对画面均衡的影响。
不管是由于画面内人物运动或摄像机外部运动都会造成均衡的变化,应该注意,在运动中处理好陪体、前、背景与主体的关系,使画面在运动中达到均衡。
5.要符合自然客观情况。
在自然界中或日常生活中,凡不是对称分布、排列的东西,在画面中也不可对称构图。要使其自然分散。不要故意人为摆布。
6.视觉右撇现象。
右撇现象是指人们在观察画面时,习惯于从左到右观察,并把注意力停留在右边的物体上。
主体在右边有加强感。一般情况下,向右倾斜使人感到比较稳重,而向左倾斜则动感略强。
在考虑构图时要注意右撇现象对均衡的影响,可以把占优势的群体安排在左边,容易达到平衡,否则会过重。
摄像机的运动一般从左到右,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处理均衡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构图时不要生搬硬套,最终还要注意有利于突出主体,而且要感觉到"美",感觉到舒服为原则,去进行创造性的构图。
在考虑均衡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有意造成不平衡。二是要考虑到电视画面是由多个画面构成,单个画面可能不均衡,但多个画面的整体连续构成,可以达到心里感受的均衡。
★三、画面的对比【放像:各种对比】

画面的对比是指运用画面中对象的相互比较,突出其中的主要对象--主体,也是构图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大小的对比:物体体积大小的对比,一方面可以从对比中了解要表现物体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从电视画面上很难直接判断出一个物体的实际大小的。辽阔的大海可能在画面上只是一条水平线,而较小的物体,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在画面上可占据很大面积。所以为了知道物体的实际大小,就常常把人们熟知的物体与其比较,以便于观众获得实际尺寸。如用手拿一颗钻石。
2)明暗、色彩的对比:包括明暗反差的对比,明暗面积的对比。暖色调与冷色调的对比。互补色对比强烈,相邻色对比柔和。
3)形状、线条的对比:方与圆、肥与瘦不同形状的对比;相同形状与单独形状的对比;线条粗细、疏密、曲直之间的对比。
4)动静对比:画面中主体的运动可以与周围不运动的物体形成对比。或者相反。
5)质感对比: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
6)虚实对比:运用虚实对比突出主体,渲染气氛。
7)新旧对比。
8)方向对比。
在实际构图中,要注意根据内容的需要,通过观察、挖掘,并运用一定的创作技巧真实自然地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电视画面是连续的,所以不仅要考虑每幅画面的对比,而且要考虑,通过前后画面的各种对比变化,以达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如电影电视画面中前后场景不同,色调的对比,水沸腾前后的对比,通过前后对比了解动态变化过程。
★四、画面的视觉节奏【放像,图例】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
构图要素中的形状、线条、色彩、质感、运动等的重复出现,并伴有重复出现的间隔都可以形成节奏。如:
1)相同形状物体在画面上重复出现。
2)物体表现形式渐变。
3)以相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背景不同也形成不同的节奏。
4)画面内物体运动形式造成的节奏。如划雪、划水、舞蹈。
5)摄像机运动形式造成的节奏。按一定节奏连续推拉,逐渐推拉。
★五、画面的统一性(P81图例)

统一性的构图原则是指拍摄目的的单一性。电视节目是由一幅幅画面连续构成的,每一幅画面都是为统一的主题而存在,而在每幅单独的画面中又是通过许多因素来表达这个单意图的,所以拍摄每一单独画面时,除了要求内容上的统一,也应注意画面中各种造型因素的统一,保持主题始终如一。画面的布局、均衡、节奏、对比都应保证画面的统一。
画面统一的构图方法:P81
1)相似的形状或相似的方向的重复可延续能产生节奏和动感,使各部分结合为一整体,显示出统一性。如整齐排列向前的队伍。
2)将多个物体,按相似条件组合为单个物体。如按形状的大小,形状的异同,线条、色彩的特性来组合。
3)使用统一的背景,也使画面具有统一感。
4)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呼应,也获得统一感。
5)利用流畅的线条把各个独立的零乱的物体连接起来,使其趋于统一。
6)色调的连贯或单一,使画面具有统一感。基调不变,或色调逐渐过渡。
对一般的构图,我们要求画面既要均衡又要统一。但在开放性构图中,画面可以是不均衡,但一定要统一。
还有些画面的表现形式,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习惯的作用,不愿意接受,在构图中应避免:
①主体安排忌孤单、无陪衬。
②主体位置忌居中,人物忌正面。
③画面忌被线条割裂,尤其平分割线。
④水平线忌歪斜不稳。
⑤主体与陪体等忌完全不分。
⑥横竖线条忌等距排列无疏密变化。
⑦景物断续线忌无高低起伏,一字排开。
⑧画面忌杂乱无章。
以上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而对于电视节目来说,除考虑单幅画面外,还必须注意在连续画面构成中,前后关照,统一考虑画面构图。

5.4画面构图的表现方法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摄像构图中的基本要素和构图的原则,实际拍摄时就是要进一步具体安排,被摄素材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及相互关系。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和审美原则,构图规律,有机地组织画面。
摄像创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1.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画面构图。
2.对已有的客观环境进行安排、调整。
3.选择合适的摄像机机位和运动状态。
第三点是最具体的实际拍摄创作即确定机位,确定镜头的运动形式。

★一、拍摄角度的选择(定机位)

摄像机的机位选择是完成摄像构图的先决条件,摄像机机位的变化会引起画面构图的变化。
摄像机机位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
1.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改变拍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构图形式:正面构图、侧面构图、斜面构图、背面构图。
(1)正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的正视线基本上成一直线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正面构图。正面构图的特点:
①易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的基本特征。
②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亲切感。
③正面构图,善于表现景物的横线结构,给人一种平衡、安定、庄重的感觉。
④正面构图的画面平淡呆板,不善于表现运动。
正面构图中物体只有被摄物的正面,立体感不强,人或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呼应,显得呆板。表现动感不强烈。
(2)正侧面构图(侧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体的正面成900角时所拍摄下来的画面为正侧面构图。正侧面构图特点:
①可以突出物体正侧面的特点,并强调物体的动作线条和方向。
②有利于表现人物脸部轮廓特征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
③正侧面的跟摄或摇摄,能很好地展现人或物体的运动。
(3)斜侧面构图:
当摄像机介于正面和正侧面之间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斜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特点:
①能表现被摄对象正、侧两个面的特征,有鲜明的立体感。
②能充分表现画面中被摄体的呼应关系,又能突出主体,分清主次。如在电视采访中,通常以近景构图,采访者位于前景、后侧面角度,被采访者位于中间稍后、前侧面角度。这样观众的注意力会很自然集中到被采访对象的身上。
③能把横线条化为斜线条,使画面动感受增强,并有利于空间深度的展现。
(4)背面构图(反拍):
对着被摄物的背后面拍摄。背面构图特点:
①展示被摄物的背面特征。
②能将主体与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表现出来,突出了陪体与环境,能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受。
③能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放像:拍摄方向】
2.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不同的构图变化。其中包括:平摄构图,仰摄构图,俯摄构图,顶摄构图。(平、仰、俯、顶)
平仰俯顶构图的变化,使画面地平线位置的高低,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
(1)平摄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摄像机与被摄体处在同一水平线时拍摄的。特点是:
①画面中景物的形象是正常的,合乎日常生活的视觉习惯,画面真实感强。
所以在电视节目中是常用的拍摄角度,电视教材中弹簧称的示数,液面的高度等必须用平摄才能准确。新闻和纪实性节目中经常采用。
②不利于表现前后景之间的关系。
③画面平淡,且易产生分割感。
拍摄时要注意避免被水平线平均分割,特殊需要例外,如拍摄水平倒影。
(2)仰摄构图:
仰摄是低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特点是:
①地平线在画面下部或画面之外,天多地少。适合表现高大物体、腾空动作,以及人或物向上的力量。
②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简化、降低后景。仰拍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有较强的抒情性。
电视节目常利用这个特点,表现被摄体的庄重、雄伟,人物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气概,以及表现某种仰慕心情或胜利喜悦。
(3)俯摄构图:
俯摄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自上向下拍摄。特点是:
①地平线在画面上部或画面之外,天少地多,适宜于表现开阔的景色和规模宏大的场面,以及景物的曲线构图。如群众集会场面、河流、公路的蜿蜒曲折,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②俯拍时,前后景物都能呈现出来,且前景大,后景小,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③俯拍人物时,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感觉。
(4)顶摄。
顶摄是摄像机垂直向下拍摄所构成的画面。它可以拍摄到顶部的全部线条和轮廓。特点是:
①人物、景物都被充分展现,有利于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善于表现有特殊布局和图案变化的场面。如团体操表演等。航拍地貌。
教学片中医学专业的手术操作,生物昆虫的活动,及字幕图表的拍摄。
3.拍摄距离。
指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在拍摄的高度与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使画面中被摄体的大小发生变化,拍摄距离近时,影像增大,反之缩小。这种变化在画面中包括景物的范围也不同,称之为景别不同。
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内容目的和观点及视觉心理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范围,即确定景别。把本质的、重要的、能引起观众注意的内容保留在画面之内,而把其他多余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
(1)景别变化的方法:
景别的取得有两种:一是用同一焦距镜头,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得到不同的景别;二是在同一拍摄距离上,用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机的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景别。
通过改变距离与改变焦距拍摄,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改变焦距与改变距离拍摄有什么不同?
(2)焦距与距离
①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时,改变的仍然是拍摄距离:短焦距镜头要近拍;长焦距镜头要远拍。
②用不同焦距,不同距离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构图效果不同。
短焦距近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大,景深大,前后景拉开,纵深感强。
表现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强,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近距离或无法后退的环境拍摄大场景。
长焦距远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小,景深小,前后景空间压缩,纵深感弱。
表现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强,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改变焦距都可以改变景别,那么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各自的造型作用是什么呢?
(3)景别的划分与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当时的心理需要,或者环视全场,或盯住一处,或看局部。电视艺术也是为了适应人们这种心理上视觉上的变化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的景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是由画面表现出来的景物范围来区分。通常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划分的标准以成人的全身在画面中占据的部位为标准.
远景:表现开阔空间的画面;
全景:表现人的全身或物体全貌;
中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
近景:表现人体胸部以上部分;
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局部。
下面我们来分述不同景别的作用:
①远景:画面中包含的景物范围最大,视野广阔,细节不能得到表现。远景的作用:
1)通过展示巨大空间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
2)表现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雄伟壮观的气势。如茫茫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
3)描写景物,使之富有意境和诗意,从而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主要用于表现自然环境气氛。常用在节目的开篇或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
②全景:画面中包括被摄体的全貌及周围环境。全景中有了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它们应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如果是人物、画面中能清晰看到人物的全部动作。全景的作用:
1)介绍环境,表现气氛。
2)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展示大幅度动作。
主要介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特征的反映,还要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空间位置,表现出环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同时拍摄全景时,还应善于选择适当的前景加强空间感,选择与主体不同色调的背景突出主体。
③中景:中景画面中人物的形象,物体形状特征占主要成份。背景与环境的作用降低。但仍不与环境脱节。中景作用:
1)交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2)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拍摄中景要注意抓取被摄体最有表现力、最吸引观众的部分。要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被摄物体的典型特征。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④近景: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白范围进一步缩小,内容更单一,背景作用完成降低到次要位置。近景的作用:
1)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
2)展示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
近景在拍摄人物时比中景更注重人物细腻的神情和气质的表达,在拍摄物体时更注重表现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由于近景画面观众的观察更为细致,所以在拍摄近景时,要充分注意到画面中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客观性、科学性。尤其教育节目更要注意画面的真实性、科学性。
⑤特写: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内容简洁,表现力强。特写作用:
主要用于表现或强调人和物某一细部和表情特征。
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形成一种区别于戏剧舞台的电视场面调度。特写画面在准确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很重要。
在拍摄特写画面时,构图要力求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大而别不足。还要控制曝光量,真实的反映物体的质感和色彩。此外对一些复杂场景,不要孤立的使用特写镜头,避免由于特写表现空间的不明确性使观众对物体所处环境茫然不知,出现空间混乱感。
⑥显微:特殊景别仅用于教育节目中,通过专门的显微摄像装置把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景物再现在屏幕上。
各种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有各自的表现力,用什么景别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
第一,要交待环境、气氛规模,多用全景或远景画面。
第二,要表现人物的动作,同时要交待一定的环境,背景则应采用中景。
第三,要表现人物的局部动作或突出主要部分细节时,应该用近景、特写或大特写。
电视节目中景别运用的是否得当和有效,是检验创作者思路清晰与否、表现意图明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和标志。

★二、镜头的选择

摄像机的镜头是代表人们的眼睛观察事物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事物时,其视点和视线既有相对固定的情况,也有转移的时候,摄像人员在拍摄过程中也要依据人们视觉上观察事物的习惯和景物自身的动态,操作摄像机,既进行固定拍摄,又进行运动拍摄。摄象机固定不动拍摄的画面叫做固定画面,摄象机运动拍摄的画面叫运动画面。
1、固定画面
固定画面是指摄象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固定画面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画面中的被摄对象仍然可以是活动的,因而电视固定画面有别与绘画作品和摄影照片。要想作好摄像工作在一开始就从固定画面的构图和造型表现上下功夫,要具备用固定画面表现动态生活和运动主体的素质。
(1)固定画面的作用:
a: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在固定画面中消除了摄象机的运动和框架的移动,因此固定画面中背景和环境的表现能够得到较长时间和充分的关注,在视觉语言中常起到交代客观环境、反映场景特点、提示景物方位等作用。如我们常常在拍摄会场、庆典等事件性新闻时,用远景或全景的固定画面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b: 固定画面能突出表现静态人物。
这里的静态是指人物不发生较大位移变化的情况,并不排除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表情等的变化。如拍摄政府领导人时,如走动范围较小,一般都采用固定画面。拍摄被采访人物时,常用小景别固定画面为主。电影、电视剧中也用大量固定画面表现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表情或动作。
c:利用固定画面的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
利用固定画面中静态的边框来反衬运动,能使运动对象的动感、动势得到突出甚至夸张的表现。如拍摄列车的行进,以低角度的固定画面来处理,就能够拍摄到列车呼啸而来,然后以高大的车头牵引着长长的车身飞速驶出画外的画面,列车飞驰的动感得到了非常醒目地强有力的表现。
d:固定画面在造型上有绘画和图片效果,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电视的固定画面具有绘画和照片的形式感,这种形式感正是人类传统造型技巧和造型经验的富贵财富,它理应在电视中得以发扬光大。而与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相比,几乎与现实生活一样丰富、真实而同步的视觉形象和光影变化等又是属于电视画面造型艺术的特长和优势。特别是在一些风光片、纪录片中,在对山川风物、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等静态物体的表现上,构图精美的固定画面往往能令观众赏心悦目、历久难忘。比如纪录片《龙脊》中拍摄山村外貌和雨后山坡梯田的固定画面,均属光影炫目、构图雅致的上乘之作,表现出摄制人员的艺术鉴赏水平,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据报载由于《龙脊》的传播和影响,已使故事发生地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新景观,从中对电视画面造型艺术和固定画面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e:固定画面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
固定画面静的形式能够强化静的内容,给观众以深沉、庄重、宁静、肃穆、压抑、郁闷等画面感受。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抓住固定画面在心理感受上与运动画面偏向于"动"的心态的不同之处,来为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服务。比如在拍摄图书馆时,为表现其特有的宁静,就可以用多个固定画面加以记录和反映,如同学们伏案读书的全景画面、多名同学凝神静思的脸部特写画面等,这种固定画面的形式上的处理是与画面内容和现场氛围相统一的,因而观众能够切实地通过画面获得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再比如拍摄奥运会上射击选手举枪瞄靶、子弹待发的动作时,通常也是以中、近景别的固定画面作处理,比较好地表现出了现场比赛的环境和气氛中选手们屏息静心、全神贯注的动态和射击过程。通过画面来记录形象、传递信息是浅层次的、基础的要求,通过画面来引发感情、表达思想是深层次的、有一定难度的要求。固定画面在造型和形式上的心理意味,正适合于相应内容和主题的画面形象表现。因此,在需要表现宁静、严肃、深沉等感情倾向和现场氛围时,常常以固定画面来构图和造型,诸如病房中缓缓流注的输液瓶、围棋盘边托肘思考的棋手等等。
f: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
运动画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摄像者进行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时,观众所看到的画面外部运动过程就等于是构图、调整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种运动是摄像者主观创作意图和实际操作情况的外化和反映,因此观众就感觉是"跟着摄像机镜头"在观看,画面表现出摄制人员的创作意图和内容上的指向性,尤其是一些移、跟镜头在带来临场感的同时也比较明显地具有摄制者的主观性。固定画面虽然也是摄制人员创作意图的反映,但观众看到的是已经选择完毕的画面,没有画面运动、调整调整等构图过程,因此观众感觉上是自己有选择地观看,镜头是在比较客观地记录和表现着被摄对象。举例说,拍摄一位政治家在讲台上演讲时,如果画面时而推至他夸张的手部动作,时而摇到他表情丰富的面部特写,那么给观众的感受就会是"要我看"他的手、他的脸等不同选择。荣获1996年法国戛纳国际音像节特别奖的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在讲述云南一个建在大溶洞里的村庄集资拉电的故事时,镜头绝大多数都是平视点的固定画面,很少推、拉、摇、移等运动摄像,全片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客观性和纪实品格,犹如是一种近距离、深入的直接观察,获得各国评委的好评。可见,固定画面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在新闻节目和纪实类节目中是能够较好地传达出现场性、真实性等画面效果的,这应该引起电视摄制人员的重视和思考。
以上,我们对固定画面在形象塑造、画面造型及收视感受等方面所能发挥的功用做了简略地介绍,目的是扬长避短,使得实践中拍得的固定画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内容和主题的需要。说到"避短",下面将结合具体情况来谈一谈固定画面在电视造型中的局限和不足。
a: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与运动画面多变的视点和变换的视域区相比,固定画面的画面内容被静止的框架分割、限制为单一的、半封闭的状态。显然,在一些全景式浏览、搜寻式观察的情况下,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全面、丰富和完整。
b: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由于固定画面是在镜头锁定之后定向拍摄,画面框架内的造型元素是相对集中的、比较稳定的,镜头中的构图元素不易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很难像运动画面那样通过构图变化来实现场景转换、视觉形象的动态蒙太奇造型等,很难出现有意识地连续构图变化和多义性信息传递。要想在固定画面实现这一愿望,往往只能借助于后期的编辑工作。
c: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这一方面是固定画面的明显局限,同时也是运动画面的优势。比如在拍摄花样滑冰时,用固定画面很难连贯而完整地表现出运动员优美多姿的运动过程和满场滑行的运动轨迹,而通常都以推、拉、移、跟等多种运动摄像手段来紧跟翩然起舞的冰上舞蹈者。此外,在新闻事件中如果新闻人物处于大范围运动状态,比如奔跑、乘车等情况下,用固定画面显然难以充分记录和表现人物的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变化。
d: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比如拍摄上海狭窄拥挤的里弄,如仅用固定画面一般来说是很难直观形象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而移摄、跟摄在表现上可能更为奏效。再比如拍摄抗战遗迹的地道时,固定画面是很难再现出那种幽深曲折、巧妙的效果的。当用固定画面拍摄或曲折的空间时,更多地需要观众根据画面大致情况去进行想象中的补足。
(2)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下面我们对拍摄固定画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一般意义上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讨论。
a: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固定画面容易出现平板一块、缺乏生气的情况,因此,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请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比如说,拍摄一池春水,就可以在画面中摄入几只浮游嬉戏的鸭子,涟漪的运动和小鸭的运动使得"死水""活"了起来。此外,固定画面中人物的调动和运动也是活跃静态画面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拍摄麦浪翻滚的乡村丰收景象时,就可在画面中摄入牧童赶着牛群穿梭于田间小道的场景。古代文物、珍宝的固定画面,常常使其转动起来拍摄。电视的固定画面如果再没有了画面内部运动,单个镜头的画面就与摄影照片并无大异,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看照片的感觉。我们在拍摄固定画面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呆照"的画面效果,尽可能利用画面所能纳入的"活"的、"动"的因素让固定画面"活"起来。
b: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因为固定画面排除了画面框架和背景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倘若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又不充分,可以想见,这种固定画面犹如僵死的"贴片"那样,很难表现出电视画面的造型美感,难以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现实的画面造型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提取和发掘画面纵深方向上的造型元素,以纵向难度上的造型表现来弥补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上的不足。比如,在拍摄公路上列队行驶的车队时,我们可以利用公路的线和汽车的点采取对角线构图,让公路与画面框架形成一定的角度后向纵深方向伸展开去。
c: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固定画面拍得怎么样,往往反映出一个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真正水平,它是对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相对而言,由于运动画面的运动性、可变性,某些构图上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掩盖,观众的注意被画面的外部运动所转移和分散。但固定画面由于框架的静止和背景的相对稳定,加上观众视点的稳定,构图中不大的毛病会在观众眼中得到"放大",可能比较突出地干扰观众的收视情绪。因此,摄像人员只有从一开始就勤学苦练,尤其是要拍好固定画面、拍美固定画面,从视觉形象的塑造、光色影调的表现、主体陪体的提炼等多个层面上加强锻炼和创作,拍摄出构图精美、景别清楚准确、画面主体突出、画面信息凝炼集中的优秀画面来。
d:固定画面在拍摄时一定要"稳"。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镜头都应该是纹丝不动、一丝不苟,应坚决消除任何可以避免的晃动因素。即便是在拥挤、紧急等非常局面下,也应力求保持固定画面最大限度的稳定和平衡。这也就涉及到了摄像机的持机方式的问题。一般而论,固定画面都应尽量使用三角架来拍摄,以防肩扛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情况。特别是在俯仰角度较大、变焦镜头推至长焦距等情况下,摄像机稍不稳定,就会在画面中反映出明显的晃动。我们特别强调,从认真使用三角架开始,培养敬业精神,严肃创作态度,拍摄好名符其实的固定画面。当然,在实践工作中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必都能发挥三角架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借助生活中的支撑物和稳定点来替代三角架,帮助我们拍好稳定的固定画面。此外,我们还要训练自己良好持机姿态和正确呼吸方式,以保证在肩扛拍摄时画面尽可能的稳定。总之,既然是拍摄固定画面,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真正让自己所拍的固定画面稳定。
2、运动画面
运动拍摄,突破了固定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固定的机位、角度和景别,给电视画面带来了变化的空间和构图。
所谓运动拍摄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变换镜头的光轴,或者变换镜头的焦距,从而获得变化的画面。
通过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在运动拍摄中,根据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及升、转、虚、晃、甩和综合运动镜头等几种主要形式。
(1)推镜头。
推镜头是被摄主体不动摄像机由远而近向被摄体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由广角变至长焦,所拍摄下的连续画面。
它相当于人们走近主体去看,在推进过程中或变焦过程中,景别由大变小,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在画幅中逐渐变大,次要部分逐渐消失,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
推镜头的特征:
a: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景别有大到小连续变化。
b: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c:推镜头讲主体物有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推镜头的作用:
a:突出介绍重点、强化事物的特征。
由整体引向局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用推镜头从众多的人物中选择出重点或主要的人物。
b:展示巨大空间,产生纵深感。
由于在推进过程中,前方景物不断进入画面,又不断移出画面,这样产生了纵深方向,展示了巨大空间的效果,有身临其境之感。
c:推镜头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的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缓慢的推表现出安静、平和等氛围,急速的推常显示紧张不安或激动气愤等情绪。
推镜头运用时要注意:
a:有明确的目的。
应该通过推镜头给观众某种启迪,或者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的注意,或者表现某种意念,或者突出了未被注意的细节,或者通过推镜头形成了与影片情节发展相对应的节奏。
b:推镜头的起幅、落幅及推进过程要规范、完整、准确。
起幅和落幅都是"静态"的,因而其画面构图要规范完整,准确到位。推镜头起幅的启动和落幅的停止要果断、干净、利索、流畅。
c:在推进过程中,画面构图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
无论镜头推进在什么位置,屏幕上都是一幅结构较完整、均衡的画面。
d:推进的速度要与情绪节奏一致。
一般来讲,情绪平静时推进速度慢,情绪节奏紧张时推进速度快一些。
(2)拉镜头。
拉镜头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到广角所拍摄的连续画面。
这种拍摄方法,画面显示出由局部到整体,景别由小到大,背景空间越来越大的效果。
拉镜头的特征:
a:拉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景别有小到大连续变化。
b:拉镜头讲主体物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拉镜头的作用:
a:表现主体事物在空间的位置和所处的环境。
在拉开过程中背景范围不断扩大,能充分展示出主体物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b:表现主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
如实验中由特写拉出中景,能展示出器材之间及器材与操作人员的关系。
c:拉镜头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想象和猜测。
在拉开的过程中,整体形象逐步呈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参与感。随着镜头的拉开,被摄体从不完整到完整,给观众一种"原来是…"的求知后的满足。
d:拉镜头常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
拉镜头画面表现空间的扩展反衬出主体的远离和缩小,视觉感受上往往有一种推出感和结束感。
拉镜头运用时注意:
a:目的明确。
b:起幅落幅拉出过程要规范、完整、准确。
c:在拉开过程中,画面构图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
d:拉开的速度要与情绪节奏一致。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而摄像机镜头改变拍摄方向。
这种效果就象我们站着不动,只是转动头部观察事物一样。摇的方式可以左右摇,上下摇或斜方向摇。
摇镜头的作用:
a:展示空间环境,扩大视野。
如远景摇摄自然风光,展示地形地貌,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
b:展示人与物的空间关系,使人物的活动空间与环境结合起来。
如教室里听课学生摇至讲课的教师或教师摇向学生,展示了师生在教室这一空间的教学活动。
c:运用小景别,介绍大面积主体物。
如跨江大桥、拦河大坝的介绍,实验器材的介绍,会议主席台人物的介绍。
d:利用摇摄镜头把两个性质相反或相近的主体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因果关系。
如从扫地的清洁工摇到一旁正在往地上吐瓜子皮的青年;从一个正在排泄工业污水的管道口摇到河里漂浮的死鱼。
e:用追摇表现运动主体的动势、方向、轨迹。
各种体育比赛的拍摄中经常运用。田径、足球、马术、滑冰等。
摇摄的注意事项:
a:有明确的目的。不要作"刷墙"式摇摄。
b:起幅落幅摇摄过程要规范、完整、准确。做到稳、准、匀、平。
c:摇摄的速度与情绪节奏一致。
(4)移镜头。
是指摄像机沿某一方向同被摄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运动中拍摄静止或运动的物体。
移动拍摄根据摄像机移动方向的不同大致分为:
A、前移:摄像机机位向前运动,但不一定移摄一个主体,可以变换新的主体和环境,因而不同于推摄。
B、后移:摄像机机位向后运动,同样也不同于推摄。
C、横移:摄像机横向运动,与摇摄不同,移镜头主要指这种横移。
D、曲线移:摄像机随着复杂空间而做的曲线运动。
移动镜头的作用:
a:移动镜头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等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弘的造型效果。能表现出复杂空间中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最大优点就在于对复杂空间 表现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如《话说长江》等电视片中的航拍镜头、团体操方阵内的移镜头等。
b:移动镜头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具有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移镜头能产生很强的空间感。)
移动摄像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行进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摩托车、汽车比赛将摄象机放在车上拍摄,电影及电视剧中经常运用移动拍摄方法,就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移动镜头拍摄注意:
a:移镜头起幅落幅的规范完整准确;
b:在移动过程中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水平,减小晃动。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移动车、斯坦尼康等工具并用广角镜头拍摄。
(5)跟镜头。
摄像机跟随主体一起移动拍摄的镜头。
跟镜头的特点:
a:画面始终跟随一个主体物。
b:画面中主体物的京别和位置相对稳定。
它与摇镜头的不同在于机位是移动的,它与移镜头的不同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物,它与推镜头的不同在于景别不变。
跟镜头主要作用有:
a:能不间断地表现运动的主体。
如边走边采访。跟随主体物前进,将观众直接带入剧情。
b:改变被摄主体与背景间的关系。
主体与画面中的位置在跟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但背景却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展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跟镜头拍摄注意:
a: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的基本要求。
跟镜头操作的要力求把主体"稳定"在画面的某一位置上,不管运动速度多快,都要跟上。
b:注意由于跟摄带来的焦点、拍摄角度、光线的变化。
还有几种不太常用的运动拍摄技巧:
(6)升降镜头。
摄像机随升降机的上下运动拍摄,可以把高低处环境或人物连续不断地呈现出来,展示更多的空间层次,表现环境与事物。在一些电视剧及晚会中经常运用。
(7)转。
拍摄时摄像机以镜头光轴为中心旋转倾斜,使画面中地平线倾斜,以至转起来的效果。
(8)虚。
指故意致聚焦不实,使画面中原来清楚的物体变模糊,原来模糊的物体变清楚。
这一技巧通常用长焦镜头来拍摄,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窄景效应,画面中虚实变化可以增加纵深感,突出主体。
(9)晃。
晃本是摄像中的大忌,但有目的的晃也是技巧之一,表现仓皇逃跑,或醉酒后的感觉。
(10)甩。
甩镜头有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面的摇动速度极快,使画面上的景物虚化。
其作用可以表现事物时间,空间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的心理紧迫感。
综合起来运动镜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P91
1)介绍环境,交待事物发生地点,事物之间的关系。
2)客观真实地描述主体的运动情况,增加可信性。
3)补救画面固定比例表现景物的局限性。
4)可引起观众的心理联想,造成某些戏剧效果。
5)可以形成一定的节奏。
6)可使被摄的固定景物运动起来,改变观众的视觉角度。
7)调整构图。
上述的拍摄技巧中,各种镜头是可以互相结合,运用于一个镜头拍摄之中,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改变镜头的运动形式,从而更好地表现空间和形象,从而形成综合运动镜头。
5.5空间、立体形状和质感的表现
如何在二维平面中更好地展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感受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在这里集中归纳总结一下。

★一、视觉透视规律

这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上表现三维空间的画面透视效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透视规律包括线条透视规律和影调透视规律。
1.线条透视规律。(P91,2-47图)
1)同样大小的物体与拍摄点的距离不同,形成近大远小的像。
2)纵深方向平等线条向远处延伸时在画面中逐渐靠拢,最后消失在视平线上某一点。
3)与画平面平等的长度相同的线段,所处空间位置越远,显得越短。
2.影调透视规律。
亮背景的影调透视规律
1)近处的景物暗,远处的景物亮。
2)近处景物明暗反差大,远处景物明暗反差小。
3)近处景物轮廓清晰度高,远处景物轮廓清晰度小。
4)近处景物色饱和度高,色反差大,远处景物色饱和度低,色反差小。
暗背景的影调透视规律大部分与亮背景情况相同,区别在于:近处景物亮,色彩明度高,远处景物暗,色彩明度低。

★二、空间感的表现

1.拍摄距离对空间感的影响
被拍摄体离牌位置越远,反之越大,被拍摄体之间的比例也由于镜头的远近产生差异,近则大,远则小,所以要想增强空间感,要尽可能接近拍摄景物,使景物在画面上有明显的近大远小的对比。
2.正确选择拍摄方向和高度。
一般情况下斜倾方向和俯角度拍摄能加强线条透视现象,体现空间感。
3. 利用广角镜头表达空间感
利用广角镜头视角大,更能接近被摄体,画面的空间感更强。
4.利用空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感
选择不同的照明条件和光线入射角,以加强空气透视效果。选择多层景物也可加强空气的透视 效果。
5.利用虚实对比
用控制景深的方法,使主体清晰,模糊,通过对比,产生距离感、空间感。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