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 摄像构图(1)
类别(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 评论(0) | 阅读(469) | 发表于 14:51
www.jpi.gov.cn/camera/2-6/2-6-5/2-6-5-w.htm <BR />
二、摄像构图 <BR />
与普通照相有所不同的是刑事摄像的构图是动态的构图,但分解到每一个镜头来说,每一个镜头的构图又类同于静态的照相构图。刑事摄像构图就是研究"镜头"中拍摄对象的分布、关联、视觉效果、画面组成、"镜头"之间的连接的一门艺术。 <BR />
(一)摄像构图的特点 <BR />
与照相构图最大的区别是照相构图涉及的对象是瞬间凝固成"静止"的画面,而摄像涉及的是运动的画面,摄像构图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BR />
1.摄像构图具有运动性。摄像构图具有的运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拍摄时摄像机镜头的不断运动(如推拉镜头、移镜头等)或通过改变镜头的焦距改变景别的内容,给观众造成运动的感觉。第二,被拍摄对象本身的运动造成画面的运动,与照相不同的是,照相对于运动的物体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把本身运动的物体拍摄成了"静止"的画面,而摄像记录的画面是连贯的。第三,摄像完毕,对素材后期的编辑加工(如使用蒙太奇手法)可以造成画面运动。电视画面语言是通过"蒙太奇"句子来表述的,从电视艺术上来讲,单个画面越不完整越含蓄,从电视节目编辑上来看,单个画面越不完整越富有悬念性。 <BR />
2.画面的连续性。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活动画面,展示的是与客观世界的运动方式同样的连续运动的活动情景。如摄像人员通过移动机器或变焦来改变景别,或采取推、拉、摇、移、甩镜头等来突出事物的运动,也可以通过主客观镜头的切换来表现镜头的连续。 <BR />
3.主体、陪体的关系一致、呼应性。画面中被摄主体与陪体所处的位置、视线关系、情景动作等在上下镜头中应符合情景,符合视觉习惯,对应统一。上下镜头要连贯,避免跳跃,不流畅。 <BR />
4.可编辑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仅仅是素材,这些材料根据表达主题、情节、或反映案情的需要,通过编辑加工,采用蒙太奇语言使陈述的"故事"或案情更具有悬念。拍摄时为了编辑的需要,要注意前后画面构图的流畅、连贯。 <BR />
(二)摄像像构图原则 <BR />
录像构图与照相构图并不矛盾,刑事录像构图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四条原则是: <BR />
1.构图服务于主题思想原则; <BR />
2.构图突出主体、突出趣味中心原则; <BR />
3.力求简洁原则; <BR />
4.在变化中求得整个画面的统一、均衡,"镜头"之间连接自然原则。 <BR />
刑事摄像构图就是通过画面内的运动、镜头的运动、镜头的切换带来的蒙太奇运动的冲击带来视觉效果的变化。 <BR />
(三)摄像构图的主题思想问题: <BR />
静态摄影构图要求调动一切构图手段为画面的主题思想服务,在拍摄时往往通过对主体、陪体的安排,比例大小关系,人物姿态、表情,环境的选择,现场的气氛等等来烘托主体,表达思想,从照片画面安排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R />
摄像构图,就单一的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来说类似于静态的摄影构图,除了注意布局、人物主体本身情况、不同场景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 <BR />
1.被拍对象本身的运动可造成画面的运动,或通过摄影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画面的运动,通过运动,打破静态的平衡,形成视觉的冲突,从而突出主题; <BR />
2.不局限于、也没有必要用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来表现主题思想,它可以用一连串的镜头的变化(如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的过渡)来表现主题思想; <BR />
3.通过蒙太奇语言,采用剪辑手段来表现主题思想。这种表现主题思想的方式缺少完整性,即镜头编辑的前后顺序的不同,尽管是同样的镜头,剪辑到不同的地方以后,都会带来不同的含义,是一种含义暧昧的镜头。 <BR />
(四)摄像构图的基本要求 <BR />
1.突出主体。无论是直接突出还是间接突出主体,在画面的安排布局上都要以主体为主线,采用突出位置的方法或选用色彩、照明、线条、对比、背景淡化等手法,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 <BR />
2.充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感情气质。电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重点是通过镜头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的流露。其具体的表现方法是: <BR />
(1)利用全景画面以完整地表现人物全身运动的形体动作。人的形体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情绪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其动作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BR />
(2)通过近景、特写的方法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如忧伤、惆怅、皱纹、狂妄、大笑等),缩短观众与画面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 <BR />
3.表现出较强的立体感。可以利用人们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可以利用人眼对物体轮廓近大远小、影调近淡远浓、线条近疏远密的感知特性,来体现立体感;可以利用画面中本身物体的运动表现立体空间;也可以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景别的不断变化,打破画面的平面结构。 <BR />
4.表现环境。画面中的人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表现好环境可以更好地突出主体,清楚地交代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情绪和心理反应。在拍摄时我们要认真地处理好主体与前景、背景之间的关系。 <BR />
5.突出趣味中心。简单地说,趣味中心就是画面矛盾的焦点,就是观众的注意力所在,是剧情的"悬念",能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不安、好奇、焦虑或同情。运动是突出趣味中心的最强烈的手段,此外,可以通过景别的改变、背景的简化、虚实的变化、编辑切换、声音效果等技巧来表现趣味中心。 <BR />
6.打破画面静态的均衡。与普通照相构图均衡不同的是,摄像构图是动态的均衡,其均衡的界限不局限于一个画面中,而是穿插于一组或一段镜头之中,镜头的转场,切换、编辑都要以建立平衡同时又打破平衡为基线,不断地向前推进。 <BR />
(五)摄像构图技巧 <BR />
1.正确架设摄像机的位置。根据拍摄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摄像位置非常重要,常用的摄像机架设方法是三角机位法,所架设的机位在场景中在对话人物视线或运动轨迹的一侧。下图(a)(b)(c)(d)是常见的几种三角形架设机位法示意图。 <BR />
<BR />
2.应用前景和背景的特点来渲染气氛,烘托主体。如前景有正在下着的雨、雪,可以表明当时的环境。 <BR />
3.应用线条的透视效果来揭示画面的纵深空间。如画面中有河流、道路、山脉、管道等,这些是广义的线条,如果这些"线条"在画面中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纵深,在遥远处汇合,则给人的感觉是环境纵深距离长。 <BR />
4.合理表现运动。被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或是被摄体静止,采用运动的拍摄手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构图中要讲究运动的方向、运动速度、姿态,要考虑好运动轴线与拍摄轴线的位置关系。 <BR />
5.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视觉中心。拍摄时可以采取虚实对比(如背景虚化、主体清晰或陪体虚化、主体清晰)、大小对比、影调对比、藏露对比、方向对比、动静对比、声音对比等来烘托夸张主体。 <BR />
6.跟随拍摄。以"摄像机"的"动"制"被拍体"的"动",摄像机要先于主体开始运动,镜头运动中要始终保持"动体"在视觉中心位置。初学摄像的同志往往不易把握好摄像机,希望大家经常加以练习。 <BR />
7.控制好起幅和落幅。开机出现的第一幅画面与结尾的最后一幅画面对于叙述一个故事情节,表达一段内容非常重要,起幅、落幅都是静态构图,要讲究视觉效果,从起幅过渡到"运动",要符合视觉习惯,不可太突然,采用推、拉镜头进行"落幅"要尽可能给人以"悬念"或"遐想"。 <BR />
三、摄像用光 <BR />
与彩色照相一样,摄像用光也很有讲究,光源要有足够的照度,同时要考虑光线的色温的匹配,以避免彩色还原的失真,对比的失衡,反差过大或过小,画面层次较差的缺点。因此,讲究摄像用光非常重要。 <BR />
(一)自然光线的运用 <BR />
考虑到光线的色温和光照角度,我们把自然光分成早晚时段、正常时段、顶光时段。 <BR />
1.早晚时段光线的运用:早晚时段是指日出或日落这一时段,此时光线的光照角度较小,在0~15o范围,并且太阳在这一段时间里色温变化较快,光线透过晨雾或暮霭以散射的形式照射,云雾衬托,高雅含蓄,宜用于抒情写意,表现早晚的气氛。 <BR />
<BR />
2.正常时段光线的运用:我们把日出后2小时至上午11时这一段时间以及下午2时至日日落前2小时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正常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太阳光线的角度在15o~60o之间,其时的光线相对比较稳定,光照度适中,色温变化较小,景物接受光照相对均匀,表现的影调丰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色彩能够得以较好地表现。在这一时段里光照方向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 <BR />
(1)顺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内容平淡、反差相对小、缺乏影调层次、立体感不强。拍摄时要注意主体与背景的选择,要考虑亮主体与暗背景的搭配,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拍摄人自己的影子拍入画面。 <BR />
(2)前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45o角,利用这种光线能够较好地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质感强烈,表现景物细腻,这是拍摄时经常选用的用光方法。 <BR />
(3)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o角,光照投影落在被摄体的侧位,被摄体明暗影调各占一半,能较好地描绘主体的形态和轮廓。如果被摄体的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用侧光照明能够得到逼真的再现。 <BR />
(4)侧逆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135o角,光照与拍摄方向斜对面,被摄体处在阴影之中,仅轮廓被照亮,我们又叫轮廓摄像。 <BR />
3.顶光时段光线的运用:这一段时间太阳高悬在头顶上,光线与地平线所成的角度在60o~90o度之间,此时的光线强烈,照度高,垂直面接受的光线少,物体投影短,景物反差大,明暗悬殊,因此,尽可能不要用这一段时间来拍摄。 <BR />
对于阴天、雨天、雪天、雾天的拍摄,要根据不同的天气采取不同的方法。阴天光线是散射光,方向性差,立体空间感差,拍摄时要注意:阴天不宜拍风景或远景,要有意安排前景于画面中,拉大纵深距离。雨天光线灰暗,照度低,景物反差小,较远景物的清晰度、饱和度降低,会有雨点的干扰。拍摄时要有意使用正在下着的雨点作背景来渲染气氛,前景中安排雨伞、雨衣、疾驶的人或车辆,使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在雨中拍摄,选用逆光表现雨点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雪天与下雨天相似,要通过纷纷的雪花来表现气氛。要注意的是雪天的照度大,兰紫光多,反光强,拍摄时要使用UV镜,曝光时以人脸的亮度为依据来控制拍摄的光圈。雾天光线暗,空气中弥漫无数水珠,可视景物距离短,拍摄时要着重表现出雾天的特征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BR />
(二)人造光线的运用 <BR />
人造光线是依据自然光的照明特点发展起来的,解决了夜晚或自然光线很暗情况下用于照明光的问题,用于摄像的人造光的布置关键是要解决主体的形态,表现主体的特征。常用的人造光源有卤钨灯、新闻灯,其色温为3200K。摄影棚中主要布置如下一些光线: <BR />
1.主光。又叫造型光用来表现被摄人物形态的主要光线,位置在前侧方,与拍摄方向成45o角,是照亮被摄体的主要光线。主光的高度不宜太高,布光时主光只能有一个。 <BR />
2.辅助光。用来帮助主光造型,调整画面上人物的明暗反差,弥补主光在造型上的不足,对阴影部位加以辅助照明,使画面更富有层次和质感。辅助光可以有多个。辅光的强度与主光的强度之比 = 1:2~1:3 <BR />
3.轮廓光。用来勾画人物的轮廓、线条,把主体与背景区别开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BR />
4.背景光。在被摄体的正后方,用于照亮背景和周围的环境,其目的是把主体从背景中衬托出来。背景光一般安排成逆光的位置,背景光的强度一般不宜超过主光强度的2/3。 <BR />
5.装饰光。为了突出地表现某一重点部位或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所打的光叫装饰光。主要进行修补之用。 <BR />
6.场景光。整个摄像环境均匀照明的灯光。 <BR />
<BR />
2.应用前景和背景的特点来渲染气氛,烘托主体。如前景有正在下着的雨、雪,可以表明当时的环境。 <BR />
3.应用线条的透视效果来揭示画面的纵深空间。如画面中有河流、道路、山脉、管道等,这些是广义的线条,如果这些"线条"在画面中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纵深,在遥远处汇合,则给人的感觉是环境纵深距离长。 <BR />
4.合理表现运动。被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或是被摄体静止,采用运动的拍摄手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构图中要讲究运动的方向、运动速度、姿态,要考虑好运动轴线与拍摄轴线的位置关系。 <BR />
5.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视觉中心。拍摄时可以采取虚实对比(如背景虚化、主体清晰或陪体虚化、主体清晰)、大小对比、影调对比、藏露对比、方向对比、动静对比、声音对比等来烘托夸张主体。 <BR />
6.跟随拍摄。以"摄像机"的"动"制"被拍体"的"动",摄像机要先于主体开始运动,镜头运动中要始终保持"动体"在视觉中心位置。初学摄像的同志往往不易把握好摄像机,希望大家经常加以练习。 <BR />
7.控制好起幅和落幅。开机出现的第一幅画面与结尾的最后一幅画面对于叙述一个故事情节,表达一段内容非常重要,起幅、落幅都是静态构图,要讲究视觉效果,从起幅过渡到"运动",要符合视觉习惯,不可太突然,采用推、拉镜头进行"落幅"要尽可能给人以"悬念"或"遐想"。 <BR />
三、摄像用光 <BR />
与彩色照相一样,摄像用光也很有讲究,光源要有足够的照度,同时要考虑光线的色温的匹配,以避免彩色还原的失真,对比的失衡,反差过大或过小,画面层次较差的缺点。因此,讲究摄像用光非常重要。 <BR />
(一)自然光线的运用 <BR />
考虑到光线的色温和光照角度,我们把自然光分成早晚时段、正常时段、顶光时段。 <BR />
1.早晚时段光线的运用:早晚时段是指日出或日落这一时段,此时光线的光照角度较小,在0~15o范围,并且太阳在这一段时间里色温变化较快,光线透过晨雾或暮霭以散射的形式照射,云雾衬托,高雅含蓄,宜用于抒情写意,表现早晚的气氛。 <BR />
2.正常时段光线的运用:我们把日出后2小时至上午11时这一段时间以及下午2时至日日落前2小时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正常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太阳光线的角度在15o~60o之间,其时的光线相对比较稳定,光照度适中,色温变化较小,景物接受光照相对均匀,表现的影调丰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色彩能够得以较好地表现。在这一时段里光照方向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 <BR />
(1)顺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内容平淡、反差相对小、缺乏影调层次、立体感不强。拍摄时要注意主体与背景的选择,要考虑亮主体与暗背景的搭配,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拍摄人自己的影子拍入画面。 <BR />
(2)前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45o角,利用这种光线能够较好地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质感强烈,表现景物细腻,这是拍摄时经常选用的用光方法。 <BR />
(3)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o角,光照投影落在被摄体的侧位,被摄体明暗影调各占一半,能较好地描绘主体的形态和轮廓。如果被摄体的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用侧光照明能够得到逼真的再现。 <BR />
(4)侧逆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135o角,光照与拍摄方向斜对面,被摄体处在阴影之中,仅轮廓被照亮,我们又叫轮廓摄像。 <BR />
3.顶光时段光线的运用:这一段时间太阳高悬在头顶上,光线与地平线所成的角度在60o~90o度之间,此时的光线强烈,照度高,垂直面接受的光线少,物体投影短,景物反差大,明暗悬殊,因此,尽可能不要用这一段时间来拍摄。 <BR />
对于阴天、雨天、雪天、雾天的拍摄,要根据不同的天气采取不同的方法。阴天光线是散射光,方向性差,立体空间感差,拍摄时要注意:阴天不宜拍风景或远景,要有意安排前景于画面中,拉大纵深距离。雨天光线灰暗,照度低,景物反差小,较远景物的清晰度、饱和度降低,会有雨点的干扰。拍摄时要有意使用正在下着的雨点作背景来渲染气氛,前景中安排雨伞、雨衣、疾驶的人或车辆,使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在雨中拍摄,选用逆光表现雨点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雪天与下雨天相似,要通过纷纷的雪花来表现气氛。要注意的是雪天的照度大,兰紫光多,反光强,拍摄时要使用UV镜,曝光时以人脸的亮度为依据来控制拍摄的光圈。雾天光线暗,空气中弥漫无数水珠,可视景物距离短,拍摄时要着重表现出雾天的特征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BR />
(二)人造光线的运用 <BR />
人造光线是依据自然光的照明特点发展起来的,解决了夜晚或自然光线很暗情况下用于照明光的问题,用于摄像的人造光的布置关键是要解决主体的形态,表现主体的特征。常用的人造光源有卤钨灯、新闻灯,其色温为3200K。摄影棚中主要布置如下一些光线: <BR />
1.主光。又叫造型光用来表现被摄人物形态的主要光线,位置在前侧方,与拍摄方向成45o角,是照亮被摄体的主要光线。主光的高度不宜太高,布光时主光只能有一个。 <BR />
2.辅助光。用来帮助主光造型,调整画面上人物的明暗反差,弥补主光在造型上的不足,对阴影部位加以辅助照明,使画面更富有层次和质感。辅助光可以有多个。辅光的强度与主光的强度之比 = 1:2~1:3 <BR />
3.轮廓光。用来勾画人物的轮廓、线条,把主体与背景区别开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BR />
4.背景光。在被摄体的正后方,用于照亮背景和周围的环境,其目的是把主体从背景中衬托出来。背景光一般安排成逆光的位置,背景光的强度一般不宜超过主光强度的2/3。 <BR />
5.装饰光。为了突出地表现某一重点部位或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所打的光叫装饰光。主要进行修补之用。 <BR />
6.场景光。整个摄像环境均匀照明的灯光。 <BR />
四、摄像方法与技巧 <BR />
(一)持机 <BR />
1.持机方法 <BR />
<BR />
持机是在摄像过程中摄像人员采用什么样的握机方式进行拍摄。它包括:肩扛式、徒手持机式、固定架固定式等三种持机方法。 <BR />
(1)肩扛式持机。如图(1)(4)所示,摄像人员借用自身的肩膀将摄像机扛起,摄像机平稳地架放在肩膀上,摄像员右手握紧手柄,操纵摄像机开关进行聚焦、变焦,左手轻扶遮光罩或寻像器罩,适时调整光圈和焦距。摄像时身体要尽量平衡站稳,或依托电线杆、墙壁、大树等稳定摄像机,调整好呼吸(先深呼吸,再慢慢地呼气,一半后屏气操作)。当需要移动摄像时,尽可能地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要尽量避免身体上下垂直起伏振动。拍摄时,为使画面上的被摄对象看起来最为稳定,应优先考虑使用摄像机镜头的变焦档。 <BR />
(2)徒手持机。如图(2)(3)所示,这种持机的方式机动性较大,可单手腋下夹机,双手抱机,可快速地对外界作出反映,较适宜抢拍或低角度的拍摄,常采用站立或下蹲的拍摄姿势,拍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呼吸的调整。这种执机的方式在抢拍镜头时往往会造成画面的抖动,拍摄时应尽可能避免。 <BR />
(3)云台或三脚架固定拍摄。把摄像机架在固定的云台或三脚架上,可以较好地保持画面的稳定,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选用这种方式进行拍摄。拍摄时,人的身体不能倚靠在三脚架或摄像机上,以免造成画面的抖动。 <BR />
2.操作要领 <BR />
为保证摄取优良的画面,摄像人员平时要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苦练基本功,正确操作摄像设备,做到"稳、清、平、准、匀"。 <BR />
(1)"稳":尽可能使用有关固定摄像机的设备,无支撑架情况下,要求肩扛或手持摄像机时也要做到稳定:调整呼吸,两腿叉开(比肩略宽),重心放低,力求支持的底部要大,蹲下时双肘撑膝,移动拍摄时尽可能扭动身体(两脚不动)跟随拍摄或用变焦拍摄,不要轻易挪步。 <BR />
(2)"清":除非为了某种效果,拍摄时力求画面清晰。要想做到清晰,首先要保证镜头清洁,拍摄时尽可能减少抖动,运用合适的光圈保证有足够的景深,在移机推拉镜头时,被摄对象离摄像机越近,景深越小,越不容易保持画面的清晰;在变焦推拉中,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越不容易保持画面清晰。因此,在拍摄推拉镜头之前,应先按照特写镜头的距离、焦距把画面调整清晰,然后再退到远距离处或把镜头旋转到短焦距处再拍摄推拉镜头。近距离拍摄时(如拍摄微小的痕迹、物证)最好使用手动调焦。要尽量避免运动拍摄。环境昏暗时要加大补光的照度,这样可以缩小光圈,增大景深,提高清晰度。 <BR />
(3)"平":这是拍摄构图的一个基本要求,被摄对象在画面的方框里(或从寻像器中观察)要"横平竖直",即画面中的横竖线条与寻像器横竖边框线平行。操作人员在拍摄时要保证摄像机水平状态才会使画面不歪斜。 <BR />
(4)"准":第一,摄取的景物范围应与录制的要求相一致,一般说来,寻像器的取景范围与监视器上的图像有一定的视差,工作中一定要小心。第二,拍摄运动画画时的起幅和落幅要符合人的视觉特性,避免跳跃性。第三,调整好白平衡,正确地还原色彩。 <BR />
(5)"匀":主要指运动拍摄(摇、移、跟等)时的速度要均匀,避免忽快忽慢,破坏节奏的连续性。开机和结尾的起幅落幅的速度要缓慢,加速或减速时的变速要均匀,切忌"痉挛"式的摇摄、刷墙式的来回横扫和拉风箱式的往复变焦。 <BR />
3.拍摄要素 <BR />
(1)掌握好拍摄方向。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拍摄方向可使构图呈现不同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效果。常见方向改变的拍摄有正面拍摄、背面拍摄、斜侧面拍摄。正面拍摄相对比较呆板、正统、严肃,背面拍摄可将主体与背景融合在一块,可转变为主观镜头,斜侧面拍摄能使画面生动,更好地表现立体感、空间感,是摄像中最常用的拍摄方法之一。 <BR />
(2)掌握好拍摄角度。以画面中主体的水平视线为基准,摄像机镜头沿水平基准线拍摄称之为平拍;摄像机镜头由下向上拍摄称之为仰拍;摄像机镜头由上向下拍摄称之为俯拍。平拍的画面平淡、呆板,仰拍可使人高大,宏伟,俯拍宜表现现场的大环境,有鸟瞰之势。 <BR />
(3)掌握好拍摄距离。距离的远近决定画面的景别。摄像与书法一样,要"意在笔先",选择什么位置,距离多远,在拍摄人的心目中要有"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摄像视觉",尚未开机,就能感觉出画面的结果。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BR />
(二)镜头拍摄技巧 <BR />
1.推镜头。推镜头是指拍摄者将摄像机对准被摄主体,主体不动,摄像机由远而近向主体推近拍摄连续画面的摄像方法。在摄像机推进中:主体由小变大,画面是由面到点,就像是从一个整体集中到一个地方,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要表现的主体上来,起到描写细节、突出主体的作用。 <BR />
推镜头可以借用移动车的移动使摄像机向前推进,也可以采用变焦距镜头的变焦来推进,产生缓推和急推的效果。一般来说,慢推显得舒畅,由远到近,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快推则急促有力,猝不及防,产生紧张、慌乱感或兴奋感。 <BR />
2.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拍摄对象的位置不变,摄像机逐渐沿光轴远离被摄对象,就好象被摄对象越来越离开观众,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由小景别到大景别,其作用在于逐步渐进表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BR />
这里要注意,如果摄像机的位置不动,运用摄像机变焦镜头的变焦达到改变景别的变化,同样有"推拉"镜头的效果,但这种推拉效果的立体感较差,不如移动摄像机位造成的推拉效果强。 <BR />
3.跟镜头。跟镜头是指摄像机一直追随着运动中的被摄对象来拍摄连续画面的摄像方法。跟镜头可以造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摄像机始终跟随着被摄主体,使观众仿佛跟着主人公一起走,一起看,一起进入现场,一起感受画面中的山山水水或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 <BR />
4.摇镜头。摇镜头是把摄像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三脚架上的活动转盘作原地转动来拍摄连续画面的摄像方法。这类镜头主要是表现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纵览场景全貌,或者介绍被摄对象之间的联系。 <BR />
摇摄既可以上下摇摄也可以左右摇摄,根据内容的需要还可出灵活自如地连续转动,造成独特的艺术气氛。 <BR />
5.移镜头。移镜头是把摄像机放在移动车或升降机上,对被摄主体作推近或拉远、跟随、横移或在升降中拍摄连续画面的摄像方法。介绍景物的特征及环境情况时,称为巡视移摄;作为跟踪某一对象时,或正或倒,都称为伴随移摄。 <BR />
6.甩镜头。也叫闪摇镜头,是摇镜头的一种。拍摄方法是从镜头的起幅疾快地摇到落幅,摇摄中间的画面短时间变得非常模糊。甩镜头的作用是表现事物时间、空间的急剧变化,造成人的心理的紧迫感。 <BR />
7.虚镜头。是指拍摄过程中调节摄像机镜头上的调焦环,改变画面的焦点,使画面产生虚化效果的连续拍摄方法。虚镜头给人富有联想、具有含蓄之感。 <BR />
在实际拍摄中,被拍对象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一些大的复杂的场面,需要景别和方位的各种连续变化,这时,常常是各种摇摄、移摄、跟摄等的有机结合与衔接。总之,摄影者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可快可慢,可摇可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必须指出,拍摄技巧只能服从于内容表现的需要,切不可为技巧而技巧搞镜头游戏。 <BR />
(三)摄像机手动操作的应用 <BR />
现代摄像机自动化程度很高,特别是家用摄像机,已基本"傻瓜"化。但与照相机一样,对于专业人员来讲,手动操作更能得心应手。自动操作只是在要求不高的场合或应急情况下才使用。 <BR />
1.手动聚焦。一般情况下使用手动聚焦。 <BR />
摄像机与照相机不同,摄像机是连续拍摄的,摄像机的运动、被摄主体的移动及其表面的形态、反差,光的照度等都会使自动聚焦机构动作时造成聚焦"颤动",反映在画面上,被摄物的边缘和高亮部闪烁,而且动作很慢。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跟着被摄物的运动而"咬住"焦点,也不能随摄像机的运动而瞬间变换焦距。另外,手动聚焦还可以实现很多的特殊效果、转场等。 <BR />
2.手动变焦和手动光圈。 <BR />
(l)手动变焦可以随心所欲,不受电动变焦机速度的限制,这在拍摄中与手动聚焦一样常用,而且有利于方便快速地进行预聚焦。 <BR />
要求:多练习,直到能平滑地控制。 <BR />
(2)手动光圈:通常情况下用自动光圈进行拍摄。在"暗转场"、过曝光、模拟暗环境等拍摄时应用手动光圈。 <BR />
3.快门的应用。 <BR />
专业摄像机也有快门,与照相机的快门作用有所不同,有减光的作用。在有些场合下可以用它来减光以增大光圈从而缩短影深。在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时,用适当的快门速度值可减小拖尾,增加水平清晰度。在拍摄电视机和计算机屏幕内容时,必须使用快门的可变速扫描档才能拍到完整稳定的屏幕画面,拍电视屏1/50秒,拍计算机显示器时要根据不同机型的场频而定,也可以逐级地试,试到一个接近的值,在显示器上看不到水平的亮带或暗带为止,摄录完整、稳定的画面。 <BR />
五、稿本的编写 <BR />
(一)稿本的概述 <BR />
所谓"稿本",是指编导人员将要表现的内容,根据要求,运用电视录像技术以及艺术手法进行综合处理形成的形象化的文字材料。一部录像片的制成需要三个稿本,即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完成稿本。文字稿本是以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来表达内容的材料形式,是一部片子的框架;分镜头稿本是依据文字稿本,用电视语言(即镜头)一一阐述其内容的材料形式,是填充文字稿本框架的"材料";完成稿本是一部电视片完成后的分镜头记录本。 <BR />
(二)常用的稿本格式举例 <BR />
1.文字稿本:一般采用画面内容与解说词相对应的方式进行编写。如《11•4凶杀案》中一段: <BR />
镜头序号  画面内容  解说词  时间(秒) <BR />
1 <BR />
┇ <BR />
8 <BR />
9  南京玄武湖外景 <BR />
┇ <BR />
尸体(全景) <BR />
头部特写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 <BR />
┇ <BR />
经检验,尸体颅骨粉碎性骨折,系圆形钝器打击所致……  5 <BR />
┇ <BR />
6 <BR />
2 <BR />
2.分镜头稿本:完成文字稿本需要什么镜头、多少镜头,它就好比框架结构的建筑需要哪些材料来填充。其稿本格式为: <BR />
镜号  机号  景别  技巧  时间  画面  解说  音乐  效果  备注 <BR />
                           <BR />
                           <BR />
(1)镜号:是镜头的编号,一部片子需要拍摄许多镜头,就是对要拍摄的各个镜头的顺序编号。 <BR />
(2)机号:摄像机的编号,适用多台摄像机同时从不同方位拍摄时的情况。 <BR />
(3)景别:对拍摄画面选用不同场景的规定,如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BR />
(4)技巧:指选用何种技巧镜头拍摄,如推、拉、摇、移、跟、甩、虚等。 <BR />
(5)时间:指该镜头拍摄时间的长短。 <BR />
(6)画面:指对实际拍摄的画面图像的文字描述。 <BR />
(7)解说:即解说词,是插入的对画面的解释的文字说明。 <BR />
(8)音乐、效果:编辑合成时选用的音乐、效果声的说明。 <BR />
(9)备注:需要注释时使用。 <BR />
六、录像片的后期编辑 <BR />
电视编辑是按一定的目的和程序进行镜头的剪辑,组接。它来源于电影中的剪接,也叫蒙太奇。最早的电影,镜头是固定的,没有镜头的分切,也无景别变化。自从摄影机能运动拍摄和有了镜头的组接后,人们打破了固定镜头观点,影视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BR />
(一)编辑程序 <BR />
现场录像中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拍摄出来的原始片一般较乱,拍摄顺序也不一定符合规定的程序,很多内容都是穿插表现的,有的可能还是后期补摄的,为了制成一套完整的资料片,应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必须对现场录制的初稿带进行编辑整理,一般的编辑程序是: <BR />
1.根据现场拍摄的内容,确定录像片的结构、顺序。 <BR />
2.审看未编辑的原始录像带,确定需要编辑的画面。 <BR />
3.确定镜头的编辑顺序、组接的方法和技巧。 <BR />
4.按照定好的编辑顺序进行编辑。 <BR />
5.配上解说词。要求简洁精练,通俗易懂。 <BR />
(二)编辑技巧 <BR />
在影视里表示时、空变换的手法很多。 在编辑工作中,常用的编辑技巧有切、淡、化、划、叠印等五种。 <BR />
1.切,是把两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直接衔接在一起,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表示前一个场景的画面刚结束,后二个场景的画面迅速出现,以此收到对比强烈、节奏紧凑的效果。 <BR />
2.淡,是一种舒缓渐变的转换手法,分淡入和淡出。淡入是指画面从完全黑暗到逐渐显露,一直到完全清晰的过程,所以也称渐显,表示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的开始。淡出是指一个画面从完全清晰到逐渐转暗,以至完全隐没的过程,表示剧情一个段落的结束,能使观众产生完整的段落感。 <BR />
3.化,又称溶。是指前一个镜头渐隐的同时,后一个镜头逐渐显现,两个镜头有一段时间叠印在一起,前一个镜头的末尾叫化出,后一个镜头的开头叫化入。由于从一个场景缓慢地过渡到另一个场景,造成前后相互联系的感觉。 <BR />
4.划,又称划变。是指前—幅画面逐渐揭开,后一幅画面同时出现,给人的感觉就像翻画册一样,前一个镜头叫划出,后一个镜头叫划入。 <BR />
5.叠印,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内容的画面整合,复制为一个画面的技巧,常用来表示回忆、想象、思索等。除了以上几种影视的一般技巧外,影视的技巧方法很多,尤其是在影视画面上,借助电子设备之便,更是花样叠出,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当然,这些技巧都应在编辑机内来完成,一般应是专业人员来处理。 <BR />
(三)镜头组接技巧 <BR />
镜头组接是一个创作过程,就是造句、写文章,它是一个流畅技术和艺术。其镜头组接分为:无技巧组接和有技巧组接。常见的镜头组接的方法有: <BR />
1.利用主体相关动作组接; <BR />
2.利用同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特写组接; <BR />
3.利用不同主体的相似点组接; <BR />
4.用主观镜头组接; <BR />
5.用主体进出画面来转换场景; <BR />
6.用同等关系组接; <BR />
7.依靠心理活动组接; <BR />
8.用堵塞镜头(遮镜头)的方法过渡; <BR />
9.用空镜头、或暗场、虚出虚进组接; <BR />
10.用声压画、画压声来组接 <BR />
11.用特技机进行有技巧组接。其方法很多,在特技机的能力范围内可以随意创作, 而且比无技巧组接要方便得多。因此,无技巧组接恰恰需要编辑人员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技巧,而有技巧组接却不需要更多技巧,只需巧妙地运用。 <BR />
(四)音频编辑 <BR />
最简单的音频编辑方法是利用录像带上的二个伴音通道,进行多次"缩混"。一般成品带上(非电视剧),要有现场声,配音(解说)配乐,效果声,通过组合编辑、插入编辑,多次重复倒带合成,当然也可以用(一次)合成的方法来配乐和解说。配音(解说、对话等)合成在二声道(CH2)上,其他声音(如音乐、效果、现场声等)录制在一声道(CHI)上。音频编辑时要保持黑白电平平衡一致。 <BR />
(五)字幕合成 <BR />
字幕机生成文字,通过PAL合成器锁相同步,把字叠加到画面中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数字字幕机已经诞生,它以软件系统作支持,字幕编辑更方便。 <BR />
<BR />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