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 摄像构图网络素材(长篇打印稿)
类别(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 评论(0) | 阅读(2547) | 发表于 15:04
摄像构图网络素材(长篇打印稿)
第二节 画面构成
构图是一个电视摄像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专业用语;构图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主要环节。
那么,构图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取得优美而又适宜的电视画面构图?电视画面构图有哪些特点?画面构图有哪些基本的样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一名摄像人员必须回答而且必须找到合格答案的基本性课题。因为构图是将诸造型元素综合运用以获取电视画面的结构形式的过程,它将决定电视观众能够看到怎
样的电视画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某摄像师的构图不错,画面挺精美;而某某摄像师不太讲究构图,拍的画面缺乏美感。可以说,构图能力是电视摄像人员画面造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摄像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画面的构图概说
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拍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电视节目的题材、主题和风格各异,在拍摄时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造型方式和构图手法。从本质上说,构图是指画面的形式结构,它必须要为主题和内容服务。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通过画面构图形成一定的组合关系,呈现为一定的视觉形象。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这就要求摄像人员正确地选择和安排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好光、色、影调、线、形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电视画面。
构图在绘画、图片摄影等造型艺术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电视画面构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电视构图与绘画构图和摄影构图的不同之处。由于电视画面造型具有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的突出特性,因此电视构图除了继承和借鉴绘画作品、图片摄影的静态性构图技法外,还形成和发展了
一些与运动密切相关的特点和规律。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态性: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电视画面构图的动态性对摄像人员在运动中进行随机构图和画面取材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时限性:电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负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寡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因此,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电视画面的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者长期停看。
3、多视点:与绘画和照片不同,电视画面构图不是只在某一个视点上进行表现,而是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点、角度和景别,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的拍摄。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摄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换,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组合关系也要相应改变,这就
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
4、画幅的固定性和构图处理的现场一次性:电视画面的画幅是固定的,不能像图片那样在事后进行剪裁和修饰;拍摄只能在现场的镜头前一次完成,虽然拍摄可以进行安排和组织(如电视剧、音乐电视等),但拍摄完成后的电视画面的构图关系及画面结构不能像图片那样进行后期加工。
5、构图结构的整体性:电视节目的完整内容通常都是由几个乃至几十、上百个画面来共同完成的,某一电视画面所传达的内容往往从上一个画面延续而来,或向下一个画面发展下去,因此,单个电视画面的构图可能并不完整,但在一系列画面组接之后会形成构图结构的整体性和传情达意的规律性。对电视画面而言,一系列镜头的整体结构和组合关系会对单个镜头的构图产生特定的要求,单个镜头构图的不规则、不完整会在整体构图结构中得到解释和说明。这一点也为摄像人员构图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具有绘画和照片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构图作为一个创作环节,是一种即兴性、个人化的工作,很难界定出具体化的、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模式。由于摄像人员业务能力、鉴赏水平及个人素质的不同,画面构图也将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创意图。但是,构图的根本目的是使主题和内容获得尽可能完美的形象结构和画面造型效果。构图是使主题思
想和创作意图形象化、可视化的过程,归根结蒂是要依靠一系列造型手段并通过摄像机的取景框以构成画面造型上的表现形式。不论构图形式怎样变幻多姿,有一些基本的构图要求和正确的造型观念是我们必须了解和理解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电视画面构图有下面一些基本要求:
1、画面要简洁:当我们扛起摄像机面对大千世界时,会发现被摄对象并不自然成画,它必须要求我们用取景框进行选择。提炼以至抽象、概括,才能从自然的、零乱的物像中"提取" 出一个优美动人的画面来。可以说,电视画面的构图,既需要摄像人员一方面牢牢地盯住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开妨碍主体的多余形象。如果画面中景物庞杂、零乱无序,就无法做到构图的简洁明快。这方面照片摄影的"减法规则"是很好的借鉴。与照片一样,电视画面也必须通过构图作出一定的艺术选择,用取景框"给原来没有界限的自然划出界限"(莱辛《汉堡剧评》第70篇),删繁就简,是获取优美画面构图的第一步。
2、主体要突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否突出,是衡量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构图造型的功夫怎么样,关键要看主体表现得如何。作为小屏幕,一次过的电视画面,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否则,所拍摄的画面就会主次不辨。
不知所云、杂乱无章。要做到画面主体的突出和鲜明,构图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的位置上,占据一定的面积,还要协调配置主体与陪体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详细论述。
3、立意要明确:构图是为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创造结构形式的过程,要想出色地"构图",必须深刻地"构思"。也就是说,每个镜头所要传达、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必须是非常明确而集中的,切忌模棱两可,而应以鲜明的构图形式反映出凝练的主题和立意。
4、画面应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我们常说构图要"美",要想真正构画出"美"的画面,必须根据所拍摄内容的要求和现实条件的可能性,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光线的运用、拍摄角度的选择,以及调动影调、色彩、线形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这种画面构图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需要摄像人员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以使全面、扎实的技术功底与画面构图的造型意识结合起来,从而拍摄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优美画面,使得画面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5、在处理运动构图时的两种情况:如果是没有人物的画面,作环境介绍和背景交待时,不论是起幅还是落幅,都应找出能够表现环境特色的主要对象作为构图的依据;如果是有人物(或其它运动主体)的画面,则应以人物为画面构图和画面运动的依据,摄像机的运动或者是跟随人物运动,或者是作出复杂的场面调度,等等,都应根据内容或环境的特色,抓住主要因素的变化来变化构图。在运动构图中,自始至终要注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运动节奏等因素的起伏变化。基本的一点是运动构图必须有其合理、充分的运动依据,那种仅仅为了炫耀摄像技巧而"硬"做出的运动构图,非但不能达到创作意图,反而只能引起观众的厌恶和不满。
应该说,电视画面的构图是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有人说它开始于开机拍摄之前,结束于关机停拍之后。当所要拍摄的主题和内容确定之后,不论是要拍一条新闻还是要拍摄一集电视剧,摄像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选择、组织和找寻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兴奋和
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创新。此外,在借鉴绘画、摄影等构图原理和构图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地运用,对于每个投身到电视摄像工作的初学者来说,有着触类旁通、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等诸多稗益。
二、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
我们说电视画面的构图是指画面形象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那么,我们靠什么来构成画面形象、组成画面构图的结构关系和视觉样式呢?
在电视画面的构图中,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元素是我们构成视觉形象的"原材料",通过对这些造型元素的综合运用以完成构思的实现、立意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等。
(一)光线
光线是电视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没有了光线,电视构图无从谈起;光线不理想,画面的构图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光线一旦发生了变化,画面的构图效果和艺术氛围也会发生改变。总之,电视构图,"光线先行",光线的选择是决定电视摄像和画面构图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色彩
如果说光线赋予电视画面以生命,那么,色彩就给电视画面注入了情感。作为电视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在构图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和选择搭配,能够形成一定的色彩基调,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渲染、烘托出主题和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我
们处身其间的自然界就是五颜六色的,摄像人员除了从技术角度将被摄对象的真实色彩加以准确还原之外,还应该通过画面框架的界域创造出和谐均衡的色彩构图,发挥出色彩在强化视觉冲击、传递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三)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关系。影调是电视画面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元素,是处理画面造型、构图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反映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
我们所拍摄和看到的电视画面,由于画内不同景物之间的亮暗对比和反差,会表现出一定的明暗区别和影调层次。比如说,画面中最亮的部分与最暗的部分会形成强反差,而这两者之间的过渡层次就显得柔和一些。我们将电视画面的影调形式分为:
1、 从画面明暗分布的倾向看,有亮调、暗调、中间调;
2、 从画面明暗对比(反差)的倾向看,有硬调、软调、中间调;
3、 此外,影响到画面影调的因素还有:线条
线条是指画面形象(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生活中的客观实体均有其外在的形式——线条,反映到电视画面中,同样会表现为由视觉所感知的景物轮廓线、相类似的景物的连线等,比如地平线、道路的轨迹、排成一行的树木的连线等。
线条是构成电视画面结构形式的基本视觉元素之一,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作出如下区分:
(1)根据线条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外部线条和内部线条。
外部线条是指画面形象的轮廓线,即个体或群体对象的外缘边界线,是某一对象与其他对象、主体对象与背景的分界线。各个物体的外形轮廓线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看,也会有不同的轮廓线。摄像人员在构图和拍摄过程中应选择出该对象最具个性特点或最富视觉表现力的轮廓形状。
内部线条则是指被摄对象轮廓线范围以内的线条,是其表面特征之一。比如,建筑物的细部结构线、人物衣饰的褶皱、木材的表面纹理等。内部线条也有一定的形式意义。
(2)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
在几何学上,直线是指一个点沿某一固定的方向移动所形成的轨迹。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基本形式。水平线易产生宽阔之感,在拍摄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时,常以水平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垂直线易传达高耸、刚直之感,拍摄林立的楼群、挺拔的树木、油田的钻塔等景物时,常以垂直线
来作构图的主导线条。斜线是画面中既不水平又非垂直的直线,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屏幕画框的两条对角线,斜线易产生动感和纵深感,当构图以斜线作为主导线条时,画面会显得活跃或动荡不安等。比如拍摄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整装待发的部队阵列等常以斜线条来构图。
曲线则指一个点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并发生变向后所形成的轨迹。曲线具有流动感、韵律感与和谐感,当构图的主线条为曲线时会使画面表现出生动活泼、起伏舒展的美感。常见的曲线有圆形线条、S形线条、弧形 (C形)线条等。
此外,电视画面构图中的线条还可有实、虚之分。所谓实线条,即是画面形象所表现出的具体可见的线条,如景物的轮廓。河川、路轨等一切有可视轨迹的线。而虚线条则是指画面形象中并不实有的线条,是靠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来"补足"和完成的,诸如相类似的景物间的虚拟连线,人物视线方向、运动趋势及运
动轨迹的虚拟之线等。实线条在构图中的作用并不难理解,虚线条在构图中的运用则要复杂一些。比如,我们可以用两个谈话者之间的水平视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这条虚拟的人物交流线在画面中并不可见。再比如,画面中的人物从屏幕左下角入画,向右上角走去,其运动轨迹实质上就是一条对角钱并而这一斜线条也
是要靠观众的视觉本能去感知和自动补足的,在面面中是并不存在的。虚线条虽然是虚拟的,但却在电视画面构图中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往往影响到机位设置、人物调度等,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总结。
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线条的提炼、选择和运用。当摄像人员面对所拍摄的内容时,被摄对象自身的结构、运动及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线条形式是复杂多样甚至是杂乱无章的,这必须要求摄像师能够从中找出最主要的线条结构,并迅速形成画面构图的骨架和主干,从而将画面中散乱分布的被摄对象相互
联系起来,造成和谐、均衡而又明确集中的画面构图。可以说,线条犹如是构图的"主心骨",能够起到提纲率领、删繁就简的作用。此外,线条在画面造型上还能够强化和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空间纵深感和表面质感,能够产生视觉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以及约束和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等。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把被摄主体的最富表现力的主线条提取和表现出来,形成简洁、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获得最佳的屏幕造型效果,提示出画面的主旨和创作者的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电视画面构图中,线条的造型美感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画面框架的相互关系。这种动态性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了线条在画面中的走向、位置和大小比例。例如拍摄同一根旗竿,虽然现实生活中它是笔直地矗立着的,但是在电视屏幕的画面框架中,这根旗竿可以表现为直线,也可以表现为
对角线;它可能很细长,也可能很粗短;它可以居中占满画面,也可以靠边分切画面,等等;不同的构图形式和框架关系也会给观众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当我们提炼构图的主线条时,始终要注意画面框架为线条形式和观众收视所限定的参照系统。此外,电视摄像的对象经常是运动的主体,或是通过运动摄像来表现被摄
主体,因此被摄主体在画面框架中的朝向、姿态等可能经常发生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外部的轮廓线条及与原有线条结构的关系都将不断变化,摄像人员应该相应地变换构图,及时地提炼出不断变化的主导线形结构,并利用画面框架的对比、参照来调整和完善画面构图。这也要求摄像人员具备在动态中鉴别、提炼线条的能力,要能够认识和选择何种构图下被摄主体的线条形式最佳而且最能表现和反映其本质、最能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三、电视画面的结构成分
在拉丁语中,构图一词含有结构、联结、组成等意义,对电视摄像构图而言,画面内的视觉形象的谋篇布局及结构安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构图的形式元素,最终要构成一定的视觉形象呈现于荧屏,跟观众见面。但是,电视画面中除了有连续可见的视觉形象之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到画内视觉形象的布局及变化;摄像师不能仅只机械简单地记录镜头前的自然景物,而应该依据内容和主题的需求对画面中的视觉形象加以艺术化的安排和配置,从而使得画面的形式结构能够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能够明确凝炼地传达一定的信息,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生发艺术的美感。那么,当我们在二维的电视屏幕上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和立体物像时,应该怎样理解和处理画面中各视觉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对电视画面加以合理地经营布局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认清画面的构图主体的基础知识。一般说来,我们把电视画面的结构可以"分解"为这样几种要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构图处理得如何,根本取决于画面主体表现得是否成功,以及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处理是否得当。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像人员,就应该
发挥上述几种要素的造型作用,围绕着突出主体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创造性的选择、配置,从而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形成严谨而又流畅、优美而又精当的画面语言。
学习电视构图虽然是在画平面上做文章,但我们应该明确电视画面绝非平板一块的活动"贴片",而应是具有主从关系、前后对应、立体透视的画面空间结构。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应善于调动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环境等因素,围绕主体在二维空间的电视画面中表现出三维空间的现实生活。这也要求
我们能够对主体、陪体等做出艺术的安排和处理,积累一些构图表现上的布局技巧,将自然界和生活中变化着的具有三维空间的物像在屏幕上呈现出最佳的结构关系。因此,下面将对画面的结构"分而剖之",对主体、陪体等逐一加以阐说。
(一)主体
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画面主体既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一个没有主题立意的电视画面,或那些主题立意含混不清的画面,只能让观众不明就里,迷惑不解。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画面的主体,并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从而
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分清主次、合理构图。
电视是通过画面形象来进行创作的,而这些形象又来源于广阔而繁复的现实生活。因此,作为画面的视觉重点,主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是某一个被摄对象,也可能是一组被摄对象;主体可能是人,也可以是物。比如说,拍摄一个会场时,如镜头推至某一位领导的中景画面,那么他就是画面的主体;倘若镜头表现的是主席台上众位领导的大全景画面,则众多领导人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再比如我们拍摄颐和园风光时,以昆明湖为前景向佛香阁的方向拍摄一个全景画面,那么富有代表性的佛香阁就可以成为画面中的主体形象。
主体一方面在内容上占有统帅的地位,一方面也在构图形式上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主体不明确,主题思想的表现也就无从谈起;主体处理得不成功,主题思想的表达也要受到影响。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拍摄内容和表现主题不同,构思立意和创作意图不同,对主体的选择和安排也自然有所差异。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作用处理得如何,代表着摄像人员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观念。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结构电视画面时,应该利用一切摄像造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使主体得以突出,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感受,从而更好地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因此,无论是拍摄新闻、纪录片,抑或是拍摄电视剧、音乐电视,画面主体总是拍摄者取景、构图、调焦、曝光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依据。摄像人员在构图时往往首先考虑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和大小比例,然后再决定和相应安排其余的视觉形象一如陪体、环境、空白等的形象大小、数量多少和位置所在。明确了这些观念,当我们扛起摄像机投入到拍摄现场,就不会出现分不清何为画面主体的毛病。主体不明确反映到画面中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问题:比如立意不明确、主体形象残缺不全、位置安排混乱、焦点虚实错位等等。在思想上立意鲜明,在构图上主次分明,始终是对摄像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个镜头、一组画面,在表现所拍内容和主题思想上成功与否,要取决于画面主体一内容和主题的主要视觉载体的表现如何。我们通常将画面主体的表现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表现法:直接表现主体即运用一切可能因素,在画面中给主体以最大的面积、最佳的照明、最醒目的位置,将主体以引人注目、一目了然的结构形式直接突出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说,构图时将主体处理成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或是采用跟镜头的方式始终将主体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或是把主体安排
在光线最佳的照明光区,等等。
2、间接突出法:间接突出主体一般以远景表现主体,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并不大,侧重于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来间接地映衬和强调主体。比如说,表现交通警察在繁闹的都市指。挥交通的内容,就可以处理成远景画面:川流不息的车流中,一个挺直的身躯在有条不紊地打着手势,引导车辆行驶,这时对主
体的表现并不注重近距离观察时的音容笑貌,而着重于通过画面主体的工作环境和动作姿态来表现主体。再比如,表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在辛勤劳作的场景时,可以让老农在田期的一头耕作劳动,而摄像师在田成的另一头将摄像机贴紧地面进行拍摄,画面中前景的沟拢向纵深方向沿伸、汇聚,线条交汇处正是老农刨地的身影,仿佛预示出生存之路的艰难和辛苦,这时主体是由前景和线条透视引出的。间接突出法要依靠摄像人员的造型表现和技巧来突出主体,也就是运用构图技巧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画面主体上来。比如用前景烘托主体,用后景陪衬主体,用大面积的阴影反衬小面积的受光主体,用静止的环境映衬小面积的运动主体,等等。
在电视画面中,一个镜头可以始终表现某一个具体的主体,也可以通过焦点虚实的转换、镜头的推拉摇移、人物的调度等手法,不断变换画面的主体形象。此外,在一个镜头中,通过运动拍摄等手段,可对同一主体先后使用直接、间接两种表现方法。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用间接突出法拍摄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例子,当镜头从远景推成该交警的近景画面时,对主体的表现就过渡为直接表现法了。这就使得电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为摄像人员的画面构图和主体表现开创了广阔的造型空间。
(二)陪体
陪体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也是画面的有机成分和构图的重要对象,陪体在画面中的出现,目的是要陪衬、烘托、突出、解释、说明主体。
在电视画面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有主体与陪体的关系。比如说,拍摄银行职员点钞验资的内容,银行职员就是画面的主体,而被清点的钞票就是陪体。如果镜头中始终不出现钞票,观众就难以了解主体在干些什么。再比如,拍摄飞机起飞的内容,那么缓缓加速、提升、腾空飞起的飞机就是画面的主体,而长长的跑道就是陪体。跑道在这里与飞机一起说明了"飞机从机场起飞" 的内容。我们常说"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摄像人员在拍摄现场进行构图处理时,不仅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画面主体的艺术表现上,还必须根据主体的情况对陪体加以取舍和布局,陪体在画面中能够起到以下一些作用:
1、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画面内涵。比如新闻事件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可以帮助主体使得报道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
2、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的作用,使主体的表现更为鲜明充分,比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环境的氛围等。
3、陪体对构图的均衡和画面的美化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陪体的画面配置丰富影调层次、均衡色彩构图、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活跃画面、增强艺术表现力等。
照片是瞬间成像的固定画面,一张照片的主体和陪体一般必须同时出现,否则就会无甚意义。而作为活动的连续画面,电视画面的主体和陪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不同时出现。在场面调度中还可以颠倒主体、陪体的关系以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下面我们将分而论之。
(1)主体和陪体同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和陪体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共同完成传递信息、表达内容、反映主题的任务。但是,凡在画面构图中作陪体处理的对象,就应处于与主体相应的次要位置,使其既能与主体构成呼应关系,又不至于分散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更切忌喧宾夺主。
(2)主体和陪体不同时出现:这在电视画面中是经常出现的,它可以具体划分为主体先出现和陪体先出现两种不同情况。
①主体先于陪体出现在画面上:此时,主体首先呈现在观众眼前,虽然陪体不在画面之中,但可以根据主体的呼应情况得到假想和推测。比如,画面中首先出现的是神情庄重、行军礼的军人,他们注目上方,仪容整肃,然后,镜头缓缓向上摇起,画面中出现了正在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样的镜头,主体(军人)先于
陪体(国旗)出现,不但立意非常明确,而且镜头运动与内容和情绪上的昂扬肃穆十分吻合。
②陪体先于主体出现在画面上:陪体先在画面上出现,而不见主体,可以说是电影、电视镜头的特有现象。在照片中,很难想象有什么作品会是只拍陪体而无主体的。但是,在连续的、运动的影视画面中,完全可以根据内容表达和创作意图的需要,用变化的、连续的画面语言来艺术地表现主体和陪体。当陪体先呈
现于画面之中,它有时相当于该画面中暂时的"主体",但是,随着镜头的运动和内容的转化,与其具有情节呼应关系的真正主体崭露头角的时候,主、陪关系也就在画面语言中得以诠释,原先的陪体便会在变化了的构图关系中显现其陪体的性质和作用。
比如,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道路旁边夹道欢迎的人群,他们手捧花束,兴高彩烈地注视着画面的右侧,即画框以外尚未出现的主体。然后,镜头渐渐拉开,只见国家领导人的敞篷专车正缓缓向左驶来,他频频向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在这个镜头中,一开始在画面中出现的人群是主体,但当领导人出现之后,人群就
成了画面中的陪体,起到了陪体的作用。这正是陪体(人群)先于主体(领导人)出现的例子。
先出现陪体,然后在连续下去的画面中展现主体,一方面可以交待下一个画面中的细节和情节重点,成为一种镜头场景转换的有效手法;一方面也能够丰富画面语言,避免主体一览无余的直露和堆砌,加强画面表述的艺术性。比如说,拍摄一个正在精雕细琢钻石饰物的手工艺者,画面中先出现远距离难以看清的正
在加工的钻石制品的特写镜头(陪体),然后逐渐拉开成手工艺者埋头制作的中景画面(主体),这就清楚地表明了画面主体的工作特性,便于观众的欣赏和理解。再比如,拍摄一名钢琴家演奏的内容,除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对钢琴家(主体)弹奏钢琴(陪体)的情况进行拍摄外,还可以采取陪体先出现的手
法,从有节奏地弹动着的琴键(陪体)拉开成钢琴家(主体)弹奏钢琴的全景画面,这样一来,画面的组接就有了一定的变化,单一的画面的表现力得到了丰富和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陪体在构图处理时虽然有种种不同的方式和技巧,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使其超过了主体形象而反"陪"为主。陪体始终应当与主体紧密地配合,凡是妨害突出主体的情况要全力避免。
(三)前景
在电视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为前景。前景有时可能是陪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不论是在以交待地理位置、环境特色为主的远景、全景镜头中,还是在以人物交流、动作表情为主的中景、近景镜头中,前景都能够在画面中展示其特殊的作用:
1、前景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有些拍摄内容,只靠画面的主体往往很难说清画面的全部内涵,甚至会令观众产生某些曲解。比如,拍摄街边的一位老人摆桌设案,利用晚年的闲暇代人书写家信的内容。倘若画面中只出现这位戴着老花镜、端坐于木桌之后的老者(主体),观众就很难理解他意欲
何为,说不准还会误认为是个老算命先生呢。但是,如果在取景和构图时,将那块写有"代写书信,不取分文" 的告示牌处理在画面的前景位置上,就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看懂画面内容。
2、前景可以表现时间概念、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有助于表现拍摄现场的气氛。比如,用花朵、柳絮、枫叶、冰柱等做画面的前景,可以给观众以鲜明的季节印象。
3、前景有助于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虽然电视画面是一个二维平面,但是,由于人眼观察景物具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特性,因此在构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前景,能够在画面中模拟和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透视感和距离感,给观众以生活的真实感。
4、前景可以用以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比如在拍摄街市外景时,可以用路边的围栏、广告牌、路灯等做前景,以保证画面具有均衡的视觉效果。再比如,一些富有几何形状和装饰效果的前景,可以给观众以将主体镶嵌在画框中的视觉美感。
5、前景还可以用来与主体形成某种蕴涵特定意味的对应关系,以加强画面效果。比如,画面的前景中是刷有"请勿随地乱扔垃圾"字样的垃圾桶,不远处却有些年轻人(主体)在嗑瓜子和乱吐瓜子壳;前景是满地丰收的玉米棒子,画面的主体是正坐在小凳上满面笑容地搓着玉米的老农民;等等。
6、在运动摄像中,前景能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如,当摄像师在行进的汽车上拍摄城市林立的建筑时,选择那些路灯作为前景从画框中一一划过,能够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一种音符般的节律感。
前景在画面中的安排并无什么一定之规,根据画面内容和拍摄者构图的需要,可以将前景安置在画面框架的上下边缘或左右边缘,甚至可以布满画面,比如雨幕、烟雾等。但是,前景的运用和处理应以烘托、陪衬主体以及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为前提,而不能分割、破坏画面,影响了主体的表现。在实际拍摄中,无论是以人物做前景,还是以景物做前景,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前景的选择和运用必须为主体的突出和主题的表现服务,前景在画面中不能妨碍主体的表现,诸如遮挡了主体的轮廓、干扰了观众的注意力等毛病,应当从一开始学习摄像就注意戒除。前景在构图中应该坚持宁缺勿滥的处理原则。
(2)前景在画面中的表现应当弱于主体的表现,以防止前景过于抢眼,导致主次不分。在构图和取景时不能破坏画面的统一,不能混淆主要表现对象和次要表现对象的主从关系。
(3)前景要富有装饰色彩,构图要美。由于前景距镜头最近,它往往给观众以欣赏画面时的第一印象,因此,前景一定要引人入胜,不能给观众以多余和累赘之感。
(四)后景
后景与前景相对应,是指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景物。一般来说,在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多为环境的组成部分,或是构成生活氛围的实物对象。
后景在画面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内容上说,后景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并帮助主体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从结构形式上说,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由于后景处于主体之后,对形成画面的"图——底关系"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选择和处理后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后景的影调、色调应与主体形成一定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主体与后景的影调、色调相近或雷同,使得观众收视时难以一目了然地辨清主体形象。
2、主体的后景应坚持减法原则,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简化背景,力求后景的线形简洁、明快,以尽可能简洁的背景衬托主体;否则,画面就会景物繁复,层次混乱,破坏了主体的表现和主要内容的传达。
3、后景的清晰度和趣味性不应超过画面主体,如果后景的色明度、趣味性、线形结构等影响和干扰了主体形象的线形结构而又难以避开,就应该利用景深手段使其虚化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以削弱其在观众眼中的视觉印象,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主体上来。
(五)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够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一些作用,如表明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定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前景和后景的有关内容在前面我们已有所论述。比如当我们拍摄农村生活场景时,可以选择瓜果棚架。
花草、庄稼等作为前景,后景中拍进一些农家小院、田野等。拍摄都市风光时,可以利用街心喷泉、街边路灯、公共车站等作为前景,以高大楼群、人行天桥、大型电子广告牌等现代城市设施做后景。
背景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背景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是山峦、大地、天空、建筑,也可以是一面墙壁、一块布幕或一扇窗户。背景能够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造成一定的画面气氛、情调,并帮助主体阐释画面的内容。
背景可以理解为在画面中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景或物。它与画面主体构成了"图" 与"底" 的关系。著名画家达•芬奇曾在画论中提到:"在亮的背景上见到的暗物体,显得比原来小。衬着颜色较暗的背景的亮物体,显得体形较大。"这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背景是影响主体表现的重要因素。我们实际拍摄中,构图
时应注意主体与背景明暗、深浅、动静及虚实关系,以便相互构成对比映衬,使得主体能在与背景的"图——底关系" 中脱颖而出,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比如说,拍摄主持人出镜交待铁道部严厉打击票贩子内容,就可以选择北京站的标志性建筑或是铁道部的办公大楼作背景。记者报道体育比赛的成绩时,可以用电子比分牌或比赛成绩翻牌做背景。这样可以令主持人或记者的报道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再比如,当我们在取景和构图时,要注意暗(亮)主体选择亮(暗)背景,深色(浅色)主体选择浅色(深色)背景等,也是为了突出主体,否则,背景就会与主体混为一谈,影响了主体的视觉表现。
此外,背景与后景虽然位置接近、语意相似,但摄像人员却不能模糊不清、混淆概念。从概念上说,背景有时可以包括后景,与后景一起构成了"图一底关系"的"底"。但是,后景与背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后景位于主体之后,是与前景相对而言的,因为场面调度和摄像机机位的多向变化,后景也有可能相应地转换位置而成为画面中的前景。背景则属于距镜头最远端的"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只能起到主体背后的"衬底" 作用。之所以在这里特别指出后景、背景的区别,是为了进一步提醒大家,虽然电视画面是"平面造型艺术",但是我们必须具有立体造型观念,应该运用各种摄像技巧在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纵深感和透视感,其中,合理地安排画面中的前景、后景和背景,是表现空间深度、塑造立体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要想表现好画面的主体,要想取得满意的构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处理好环境因素。既要让环境发挥其补充说明。客观交待和阐释内容等作用,也要注意对进入画面的环境严加选择,那些与主体无关的"杂乱"景物一概要删除出画面,否则,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包围圈"就要吞没主体,最终妨碍了所拍画
面的内容与主题思想的表现。
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如果你拍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左图:不平衡的构图。拍摄距离太远,背景太杂、太多、太乱,主要人物不能很好的突现出来。
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摄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这就是画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
人物位于画面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
十二、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空间——"前视空间",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 ,应该将"多余空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比较左面两幅图像,第一幅为不平衡的构图。图中小姐身后多余的空间多于前进方向的空间,看起来不舒服。第二幅为平衡的构图,是合理的。
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个高度以下,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比较左面两幅图像,第一幅为不平衡的画面,头顶的空间过大。第二副为平衡的构图,看起来舒服多了。
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
关于裁身点。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
十三、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
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
(二)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
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
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5.1画面构图的目的和任务
学过摄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会按"快门"很容易,但要拍出一张好的照片却十分不易。学习摄像也一样,即使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摄像机的人用不了几分钟,你也能把他教会,如何开机,如何变焦,如何开始、停止录像,但要拍好每一个镜头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摄像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呢?本章将陆续介绍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一、电视画面的含义
什么是画面?它与画幅及镜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所谓电视画面是指通过摄录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拍摄的形象素材,它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P1)
电视画面它不同于"画幅",画幅是在画面排除了运动之后固定在一点时的状态,即某一帧静止的画面,它是构成画面的材料。
电视画面的构图不以画幅为前提,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画幅以每秒25帧的连续运动中体现的。
电视画面的一帧画幅,酷似一幅照片,但它与照片不是同一含义,一幅照片是一个包容完整的艺术构思的整体,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单位,而画幅不具备这些特点。
画面与镜头是一个含义,都是指组成电视片的基本单位,都是指在一段连续时间内拍摄的一段素材。
我们可以把画面与镜头当作同等意义看待,但是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又有所侧重,分别使用。
在谈及造型时多用"画面"这一词,如"画面构图新颖"等。在涉及蒙太奇语言编辑技巧时多用"镜头"一词。无论一个画面拍摄的时间有多长,内部的景别、构图如何变化,只要中间没有停机,没有间断,都视为一个"镜头",即一个画面。
★二、画面构图的目的和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观看外界景物时,眼前出现的是我们的视野能包容的,而且无明显边界的广阔景象,但由于画幅的限制,只能看到一个长方形框内的景物。因此当我们举起照相机,摄像机时,就面临选择,也决定了构图的存在。对同样的景物,在同一长方形框内可以有无数种结构形式,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意蕴。
摄像师在拍摄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导演的意图和场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表面上看一个摄像师的工作,不过就是确定机位、角度,选择镜头,操纵摄像机,然而这里面却包含有很多规则和基本操作技法,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摄像构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一句话"想表现什么,该怎样表现"。
具体地说,画面构图的任务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根据内容要求,采用一系列造型手段,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画面中某一被选择的物体上来。即能准确地再现被摄物。
2.通过构图的处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使其内容鲜明突出地去影响观众的感受。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节目的种类多种多样,即使教育节目,题材也非常广泛,电视教材制作中要表现的内容千变万化,一个合格的摄像师要善于对付各种各样的节目内容,并根据内容需要拍摄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因此摄像师平时就需要养成敏锐地观察各种事物的习惯,多看电视,多观察周围的环境,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
学会创造性地发挥技艺的本领,并且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努力自我开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摄像师。
5.2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和构图要素
构图是电视摄像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专业用语,也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环节。电视画面有哪些特点?怎样取得优美而又适宜的电视画面构图?
★一、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构图在绘画、图片摄影等造型艺术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电视构图的学习中还应意识到电视构图与绘画构图、图片摄影构图的不同之处。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态性
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电视画面构图的动态性对摄像人员在运动中进行随机构图和画面取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时限性
电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附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因此,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电视画面的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者长期停看。
(3)多视点
与绘画和照片不同,电视画面构图不是只在某一个视点上进行表现,而是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点、角度和景别,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的拍摄。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换,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组合关系也要相应改变,这主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
(4)画幅的固定性和构图处理的现场一次性
电视画面的画幅是固定的,不能像图片那样在事后进行剪裁和修饰;拍摄只能在现场的镜头前一次完成,虽然拍摄前可以进行安排和组织(如电视剧、音乐电视等),但拍摄完成后的电视画面的构图关系及画面结构不能像图片那样进行后期加工。因此一些重要活动的电视直播节目,必须在事先作好各种充分准备,条件许可则多次彩排,以尽可能减少失误,减少遗憾。
(5)构图结构的整体性
电视节目的完整内容通常都是由几个乃至几十个、上百个画面来共同完成的,某一电视画面所传达的内容往往从上一个画面延续而来,或向下一个画面发展下去,因此,单个电视画面的构图可能并不完整,但在一系列画面组接之后会形成构图结构的整体性和传情达意的规律性。对电视画面而言,一系列镜头的整体结构和关系会对单个镜头的构图产生特定的要求,单个镜头构图的不规则、不完整会在整体构图结构中得到解释和说明。这一点也为摄像人员构图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具有绘画和照片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构图作为一个创作环节,是即兴的、个人化的工作,很难界定出具体化的、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模式。但一些基本的构图要求是我们必须了解和理解的。电视画面构图有下面的一些基本要求:
(1)画面要简洁
当我们找起摄像机面对大千世界时,会发现被摄对象并不自然成画,它必须要求我们用取景框进行选择、提炼以至抽象、概括,才能从自然的、凌乱的物象中"提取"出一个优美动人的画面来。可以说,电视画面的构图,既需要摄像人员一方面牢牢地盯住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开妨碍主体的多余形象。如果画面中景物庞杂、零乱无序,就无法做到构图的简洁明快。这方面照片摄影的"减法规则"是很好的借鉴。与照片一样,电视画面也必须通过构图作出一定的艺术选择,用取景框"给原来没有界限的自然划出界限"(莱辛《汉堡剧评》第70篇)。删繁就简,是获取优美画面构图的第一步。由于受电视屏幕大小和清晰度的限制,电视画面的构图不同于电影画面构图,不适于表现大场面。
(2)主体要突出
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否突出,是衡量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构图造型的功夫怎么样,关键要看主体表现得如何。作为小屏幕、一次过的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否则,所拍摄的画面就会主次不辨、不知所云、杂乱无章。要做到画面主体的突出和鲜明,构图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的位置上,占据一定的面积,还要协调配置主体与陪体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详细论述。
(3)立意要明确
构图是为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创造结构形式的过程,要想出色地"构图",必须深刻地"构思"。也就是说,每个镜头所要传达、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必须是非常明确而集中的,切忌模棱两可、不明不白,而应以鲜明的构图形式反映出凝练的主题和立意。
(4)画面应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我们常说构图要"美",要想真正构画出"美"的画面,必须根据所拍摄内容的要求和现实条件的可能性,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光线的运用、拍摄角度的选择,以及调动影调、色彩、线形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采、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这种画面构图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需要摄像人员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以使全面、扎实的技术功底与构图的造型意识结合起来,从而拍摄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优美画面,使得画面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力。
当要拍摄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后,不论拍一条新闻还是拍一集电视剧,摄像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选择、组织和寻找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创新。
画面构图的两种形式:
1.画面形式是固定的。(即摄像机固定所拍摄下来的画面。)
2.画面的形式是运动的。(即摄像机运动或摄像机与被摄体同时运动拍摄的画面。)
画面的种类:
不管采用哪种构图形式拍摄出来的画面可分为以下五类画面:
1.有人物活动的画面:电视剧、科教片中大量的画面中都有人物活动。
2.风光、环境描写的画面:(空镜头)只有景物拱托,用于渲染气氛的画面。
3.静物画面:静止物体画面。(建筑、自然风光)
4.特技画面:摄像镜头特技、模拟特技、数字特技。
5.不同景别的画面:远、全、中、近、特用于表现不同的景物范围。
正是由不同种类的电视画面,构成了完整的电视片。
★二、构图的要素
构图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许多绘画构图理论,有照片摄影、电影摄影构图理论,这些理论对电视摄像来说都是有用的。但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的构图都不能完全取代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理论。
构图是摄像师从事画面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只有认识并掌握了这种手段才能够进行摄像创作使画面更具表现力,拍摄出完美的、有魅力的、感人的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归纳起来有:形状、线条、光线(明暗)、色彩、质感、立体感和运动。作为摄像师必须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及在构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形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和观看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形状也是我们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作用于人的视觉是整体的,富有概括力的。往往人们在没有看清楚物体的细部时,却已感受到它的形状。
一座房子是方形的,太阳是园形的。远处的动物,人们可以根据形状判断它是牛是马。摄像者要对被摄对象的形状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快捷地、本能地认定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特征,并将其在画面中突出出来。形状对构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A:单个物体形状的不同效果,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使观众得到不同的感受。P61
(1)物体在固定画面内处于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2)画面形式改变。虽然相同位置的圆形状但背景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形成另外的构图形式给人以不同感受。
(3)在固定画面形式中,"圆"的位置虽然处在画面中的同一位置,但是它的大小如果发生变化,相应的背景空间也随之而变,获得不同形式的构图。如果是一个人在画面上只占很小面积,它自身的开头便不会具有形状视觉意义,只起一个点的作用。而当其在画面上占了足够的面积,而且与边框有一定距离时,人的形状、美感才得以充分地展示,给予观众足够的视觉冲击力。
(4)在固定画面形式中"圆"的位置,大小都相同。但由于布光的不同,画面中突出的部分不一样,画面的意义将有变化。P62
(5)很多物体形状都具有方向感,改变拍摄位置,使画面中图形方向和背景空间均发生变化,使观众产生稳定或运动等感觉,有明显的方向变化的视觉效果。
B:几个物体形状微妙地相互作用,以不同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也使观众得到不同的感受。
即画面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状的物体,它们还可以组成新的复合形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会使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构图形式,并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1)正方形:表示平等的关心和率直。
(2)三角形:表示安全感,关心和极端。
(3)圆形:表示团结,兴趣的连续和不间断的封闭运动。
(4)S形:体贴关心,优雅,活泼。
总之,我们拍摄进画面中的物体的不同形状以及它们在画面中呈现的不同形式,都会给观众心理产生不同感受。我们在构图时要考虑到形状对构图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一些妙趣横生、有意义的形状,并在画面上突出某一意义的形状,使画面更有感染力。
2.线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景物都是有线条的,如说某女士"线条优美",某产品"流线造型"等。线条也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一幅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线条"是构图的骨架,考虑构图首先要考虑画面线条的安排和结构。如主体是什么样的线条,前、后景又是什么样的线条,美不美,重不重,均衡不均衡,有无呼应,有无断裂,有无对比等。
线条结构反映出景物的表面形态或形状,自然界中景物都可用不同线条组合表现出来,它有直、横、斜、曲线、锯齿等形状。
线条形成的几种方式:
一是人和物的外形基本轮廓形成的线条。如人体的外形轮廓形成的线条。【放像:优美造型】
二是物体面与面相交形成的线条。它形成了人和物的基本结构。如电视机、桌子等物体的线条。即由各面相交形成的边缘。
三是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明暗、色彩的明显差异形成的线条。它可以更加充实物体的体积和空间的位置.
我们在摄像构图时,要善于分析线条利用线条。因为线条及其组合不仅能帮助人们全面、准确的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空间位置、朝向,运动轨迹,而且人们在对不同线条结构的积累感受经验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即把3画面中主要线条位置、方向作为一种象征,对不同的线条结构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1)不同线条结构产生的不同心理联想。
1)横线结构:给人以广阔寂静和安定的感觉。如大地、平静的大海都是明显的横线条。
2)垂线结构: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力,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感觉。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旗杆、森林。
3)斜线结构:给人以运动和不安定的感觉。
4)曲线结构: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
摄像构图时要充分考虑到线条在构图中的这些作用,并把它们提练出来,通过艺术处理,构成优美的画面。
(2)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
1)浓线重,淡线轻;
2)粗线强,细线弱;
3)实线静,虚线动。
(3)线条形状、排列疏密不同,对人们产生不同的视觉节奏。
1)斜线坡度大的节奏快;
2)线条汇聚收缩快、节奏快;
3)线条呈直线转折,节奏快;曲线转折,节奏慢;
4)实线条节奏快,断续线节奏慢。
摄像时就是要善于发现线条并提练线条,运用线条。在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选择、提炼出画面的主要线条结构,并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来表现主题内容和情感。
b:对于运动物体要注意姿态、动势的变化,提炼出最富有表现力的线条。
c:要把与主题无关的杂乱线条排除在画面之外。
d:注意运用线条,在画面上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e:要注意画面中所有线条组合的整体感。
总之要运用线条给人以心理联想,以及产生视觉心理和视觉节奏的这些特点,为主题内容服务。同时,应防止为了突出某些线条而使整体效果趋于呆板,为线条而线条。
3.明暗(光线)
光线是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没有光线谈不上成像,没有合理的布光,很难拍摄出理想的画面。从这种意义上说摄像是"光的结晶""光的艺术"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线在构图时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光线可以表现时间环境。
光线效果不仅可以标定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而且可以塑造典型的环境和时间。光线作用在被摄物时,有自己的规律。 如光线较低时,被摄物的投影就长;光线高时,被摄物的投影就短;光距被摄物近时,投影就大;光距被摄物远时,投影就小。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从录像片中,看出拍摄的时间。如果画面上主体物投影很明显,又很短,拍摄时间是中午;画面上主体投影较长,景调层次比较柔和,时间是下午。
2)利用光线效果突出被摄体。【放像】
利用光线效果突出主体,可以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地点和事物上。如窗口一束光照射在一个身上。还可以利用光线造成不同明、暗背景去衬托主体。
3)利用光线创造气氛:
因为光线造成的明暗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明亮的色调使人感到欢快;黑暗的色调让人沉闷。如人们面对火红的太阳时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而看到日暮暗淡的景色时,常常勾起伤感的思绪,这在电视片里常用。
4)利用光线,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光线在画面构图和造型上能够突出和表现出被摄物的立体形状和空间感,这是光线在构图中的主要作用。
画面中明暗层次能充分表现出画面的立体形状和空间纵深感。物体的立体感是靠物体表面在亮度上的差异形成的。
空间感则是由物体形状与前后景的明暗反差建立的。
4.色彩。
电视画面表现的是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摄像人员创造出的画面影调、气氛的艺术感染力既是对外界长期观察的结果,并对所见事物形态环境深刻理解,同时也是出自对一些色彩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熟练运用。
色彩既是构图的主要因素,又是电视画面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色彩运用的恰当与否,将会给画面的真实感、感染力造成很大影响。
人们对彩色的直观感受主要是根据色彩的三个特征,即色别、色纯度、色亮度。
A:色彩的基本特征:
1)色别:(或称色相、色调)
是指各种物体的颜色。用于描述物体不同彩色的区别。如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彩条:黄青绿紫红蓝黑。
在这些颜色中红、绿、蓝是最基本的颜色,被称为三原色。相应的补色为青紫黄。其它的颜色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色、补色来合成的,称为复色。
补色和原色色纯度高,颜色鲜艳,刺激性也强,而复色则较为柔和,刺激性小,看上去舒服,相互间易与调和。
2)色纯度(色饱和度):
表示颜色纯正的程度,或者说掺白的程度。如果色光中白光愈多,色纯度愈低,色彩就越淡,看起来不鲜艳;反之,白光愈少,色纯度愈高,色彩越纯,越鲜艳。
3)色亮度(色明度):
一方面是指同一色别,在不同光线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明暗程度。如同样是红色,可以有深红和浅红。同样是绿色,有暗绿和明绿。另一方面是指不同色别的颜色,互相比较也存在着明暗的差别,这是由于人眼对可见光谱中不同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而引起的。黄绿区域灵敏度高,色亮度大,而对红紫区域却相反。
在制作节目时要考虑到色亮度的问题,兼顾彩色或黑白电视机收看的效果。(如体育比赛中两队的服装颜色差别要大,色亮度相差大,以便黑白电视观众区别。)
B:色彩的特性:
由于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色彩还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色彩的冷暖。暖-扩张、前进 冷-收缩、后退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没有感情,但因为不同的色别刺激作用不同,当它作用到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色彩刺激醒目,有的颜色柔和、悦目。
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可把颜色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类。
暖色是指红、黄或与红黄相近的颜色。
冷色是指青、蓝或与青蓝相近的颜色。
冷暖色性划分,是人们在长期客观生活中的感受。如太阳和火能给人温暖的感觉,而树荫、月光和黑夜能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久而久之,形成了色彩的冷暖感受。红、橙、黄等与阳光、火光相联系,所以是暖色;蓝、黑等颜色与树荫、黑夜相联系,所以是冷色。
冷暖色是相对而言的,如黄绿青绿,红紫和蓝紫之间差别就很小,称其为中性色。
冷暖两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冷色类色光波长短,刺激强,使人视觉上有后退和收缩的感觉,而暖色类色光波长较长,刺激弱,人们有前进和扩张的视觉感。
利用冷暖色的对比,便可以突出立体形状和空间感。暖色的对比,便可以突出立体形状和空间感。暖色显得向前移近,冷色显得往后离远,似乎形成了相对的距离和深度。布景时,前景用暖色,后景用冷色处理,造成色彩对比的深度,造成比有限空间更深刻更开阔一些的幻觉。
2)色彩的动静。暖-动 冷-静
色彩的动静与色彩的冷暖直接联系,凡是暖色使人有跳动的感觉,凡是冷色使人有安宁的感觉。所以在表现欢腾热闹的场面时宜选用暖色,而在表现恬静、安适的场面时要选用冷色。【放像:96文化部春节晚会晚会开头】
3)色彩使人产生联想,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联想反应,虽然因人的欣赏水平、鉴别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得来说还是有共性,即某种色别人们赋予了它一定的象征意义:(P65)
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和大海,象征着崇高和深远, 优雅和冷漠。
绿色:使人联想到田野和生机勃勃的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和平。
红色:使人联想到血与火,象征着革命、暴力、危险。
黄色:使人联想到丰收的金秋,象征着富有、高贵与欢快。
白色:使人联想到白云、白雪,象征着纯洁、圣洁。
C:色彩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1)用色彩突出主体和细节。
如在众多人群中,为了突出主体,可让她穿上色彩醒目的衣服,或拿着鲜艳的物品,突出细节,可以让道具的颜色醒目,或用色光照射细节,利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体形成视觉中心。【放像:文化部晚会中的舞蹈】
2)用色彩确立整个节目的基调。
一幅画或一部片子的基本色调,主导作用。
节目的基调可分为冷调、暖调,或分为黄色调、红色调……。
形成基调的主要因素有:环境色调的选择;人物服装颜色倾向;道具色彩;光线处理;滤色镜的运用。【放像: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在教学片中的背景和字幕图表的基调不要变化太多,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力。
3)用色彩的配置增强空间感。
即用暖近冷远的特点,通过对前、后景色调的处理,加深空间感。
在运用色彩时要从内容出发,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如果画面主体色彩不突出,衬景却五光十色,就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色彩处理就是失败的。同时要注意画面中色彩的搭配要和谐。通常类似色排列在一起,色彩很相近,既有色反差,又容易得到和谐的效果。一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如果处理得当也会比较和谐。如橙红色与淡黄色的菊花,以蓝背景为衬托,尽管色彩对比强烈,却仍然显得和谐。
5.质感
质感是人们对物体质地的感受,是不同物体的不同属性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感、触觉感。
真实地表现物体的质感,直接影响画面的感染力。
表现质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表现各种不同的物质的特殊属性。如金属、玻璃、木头,它们之间不仅形体不同,而且它们的属性轻重也不同,在表现质感时就应很好地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二是指如何表现被摄体表面的特殊视觉感。如粗糙的,细腻的,光滑的,柔软的,干枯的,坚硬的等。表面结构是物体最鲜明,最为普通的外在形象。表现质感就是要把物体的属性和视觉感、"触摸感"都充分表现出来。
物体的表面结构分为四类:
1)无光泽的粗糙表面:如房屋、树木、皮毛等。这类物体表面的反光特性是将投射来的光线呈漫反射状况,其表面光度比较均匀。这类表面结构用侧光照明最易表现出来,用正面光照明则显示不出微小突出。
2)光滑的表面结构:如丝绸、金属、陶瓷、油漆制品。这类物体表面将投射来的光线混合反射,按一定角度形成柔和的闪光,这种闪光比周围亮度要高的多,要表现这类表面结构最好用散光照明。
3)镜面结构:如电镀制品、抛光金属品。它们的反光特性是对投光线呈单向反射状况,在反射角度上,直接看到光源,构成很亮的光斑。而在其周围则几乎没有亮度,形成很大反差。
解决的办法是尽量用柔和的散光使光斑与整个表现亮度反差降低,同时选择周围有照亮物体的环境,使未被直接照亮的部分为周围物体的反光照射。
4)本身透明的物体:如玻璃、透明塑料。要用散射光,并选择好角度。
通过巧妙和用光和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把物体的质感表现出来。
6.立体感。
各种物体在自然界中都占有一定空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是在三维空间的条件下去感受立体的形状,而电视画面是以二维条件呈现三维物体,因此对形象的表现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构图中要考虑几个对立体感有影响的因素。
1)一个物体的立体形状是由大小曲直不同的若干个面组合的,这些面按一定规律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形状。画面中若出现三个方向的面,人们便会感到立体物的存在,如示波器、电视机等。
2)立体形态的各个面又是不同线条组合而成的,因此画面中通过一定的线条组合也可以表示物体的立体感。
3)物体的主体形态最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光线条件,在画面上形成不同的阶调,以丰富的明暗层次来突出其立体感的。
4)物体的背景、深度和投影都有助于显示立体物的存在。
7.运动。
在构图因素中,最有电视特点的是运动,这是电视画面的突出特性之一。
我们把电视摄像的运动造型因素大体分为三个方面:被摄主体的运动,摄象机的运动和综合运动。
运动对构图的影响:
1)影视画面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画面,其中大部分景物,人物都是活动的。因此画面中的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由此会引起构图的变化。
2)电视画面既能表现运动,也能在运动中表现。电视画面上的视点不但可以作上下左右方向上的运动,还可以作前后左右距离上的运动,这对于展示空间,表现运动是极为有利的。
3)摄像师应充分利用电视画面对运动的表现与揭示作用,去反映生活中最有起,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那些动态变化过程。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画面的结构中,陶醉于单幅静止画面的审美之中。如果这样,精心设计的画面不仅会被画面中的活动画面全部推翻,而且还会用静止扼杀了电视画面表现运动的能力。
电视画面中的物体大多数是经常运动的,其运动的姿态和走向,在不断变化,因此外部轮廓也在不断变化。由于视觉暂留特性,运动物体的轨迹线同样给人心理产生作用。














画面中被摄体的移动方向会给观众一不同的感觉。从左往右移动,显得自然,反之就是有意识的运动。
上述心理效果仅是一般的结论,重要的是要理解节目内容,创作出使观众容易理解的画面。
5.3构图原理
电视画面是由形状、线条、光线、色彩、质感、立体感、运动等要素构成,通过这些要素配合使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电视画面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并且我们通过对这些要素的适当安排、合理运用,以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主体和主题思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如何对画面进行合理布局?怎样才能使画面更和谐统一?
★一、画面的布局
电视画面尽管是连续运动着的,但是都必须以一幅幅画面为基础,因此电视画面的布局,离不开每一幅画面的具体分析。我们结合绘画、摄影方面的一些构图原理对电视画面构图的布局作些分析研究,以利提高画面的质量。
电视画面的结构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等几个要素。构图处理得如何,根本取决于画面主体表现得是否成功,以及主体与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相互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摄像人员应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和创作者的表现意图使它们在画面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占有不同的面积,从而起不同的作用,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形成严谨而又流畅优美的画面语言。
1.主体。
主体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主体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其它景物都围绕着它来配置,与它关联唯物主义呼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朱羽君《画面布局与景别运用》)
一般来说被摄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的。(既是内容中心也是结构中心)。但是在一些表现气氛环境为主的画面中被摄主体作为结构中心更为突出,如盛大群众场面,景物丰富的风光画面,通常以气势和气氛为主,内容上主、次难分。为使画面不致松散,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为结构中心,这个对象应有特点,有表现力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如风光中的亭台楼阁、小桥等。
主体既然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对象,在画面的安排上自然要使主体突出、引人注目,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形象和审美感受,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摄像人员在构图时往往首先考虑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在决定其他视觉形象-如陪体、背景等的位置和大小。这样我们在拍摄现场就不会出现分不清何为画面主体的毛病。突出表现主体的方法,归纳起来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
(1)直接表现
"直接表现是使主体在画面上占有很大的面积,突出的位置,使它鲜明突出有利于细腻地表现主体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朱羽君《布局与景别》)
a: 把主体形象安排在最大空间。
如一个人的正面标准像,一个茶壶,一朵花,一列游行群众,一群人,这些形象在画面上都是主体,陪体很少出现,也是经常运用的,但这样做往往使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显得单调。
b: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最近处。
使之一目了然,鲜明突出。
c: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上观众视线集中的部位。
除了特殊需要,一般画面的布局都不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中心,而喜欢安排在画面中心周围的一些地方。这既不影响观众视线集中,又使画面活泼,这个观众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就是视觉刺激点,也叫美感诱发点。黄金分割,#字分割的交点。
如新闻播音员的位置,主讲教师的位置。
d:利用各种对比突出主体。
如大小、明暗、虚实、色彩、新旧、动静、质感等的对比。
(2)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上占的面积常常不大,有的甚至掩藏在画面的深处。但是它们仍然是构成画面的中心,同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发挥着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朱羽君《布局与景别》)
a:利用环境气氛烘托主体。
b:利用方向性线条,引导观众,视线落在主体上。
c:利用场面调度,将注意力引导到主体上。
注意在一个电视画面中,主体有时并非固定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场面调度的方法改变主体,如一个人物走出画面,另一个人物走进画面。也可以利用摄象机的运动改变主体,如由主席台全景推到某一位领导,主体就从多人变为一人。
2.陪体。
"在画面上与主体密切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象叫陪体,它帮助主体阐明主题,帮助观众理解主体的精神、动作和内在涵义。在一些情节性强的画面里,陪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朱羽君《画面布局与景别》)
陪体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的大小,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和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密切配合,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有句话叫"好花还需绿叶扶",当摄像人员在现场进行构图处理时,不仅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主体的表现上,还必须根据主体的情况对陪体加以取舍和布局。陪体在画面中起以下作用:
(1)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如一位妈妈缝补衣服的内容,妈妈是画面的主体,衣服就是陪体。如果画面中始终不出现衣服,观众就不知道主体在干什么。
(2)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的环境氛围,使主体的表现更为鲜明充分。如在煤油灯下工作的画面。
(3)陪体对画面构图的均衡和美化作用。如通过陪体的画面配置,丰富影调层次、均衡构图、活跃画面、增强艺术表现力。
陪体的处理也有两种方法,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1)直接表现:
就是陪体出现在画面之中。如一位技术员在修理电视机,电视机和万用表都有是陪体。一位打字员全神贯注打字。打字机就是陪体。如果没有陪体,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2)间接表现:
就是陪体不出现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靠联想形成。这种处理方法古今有之。如《深山藏古寺》这幅画,只画小和尚下山挑水。
在电视画面中,类似的处理也常见。如两人对话,有时只出现一个人,另一个人则在画面外,但从画面上人说话表情及视线中,我们都感到还有一个人在画外。
陪体在画面中的出现有两种形式:
(1)主体和陪体同时出现。这时要正确处理好主、陪体的关系,避免主次不清、喧宾夺主。
(2)主体和陪体不同时出现。又分两种情况:
a:主体先于陪体出现在画面上:如升国旗的画面中,先出现神情庄重、行军礼的军人(主体),镜头缓缓向上摇,画面中出现正在升起的五星红旗(陪体)。
b:陪体先于主体出现在画面上:如教师备课的画面中,先出现教案的特写(陪体),镜头逐渐拉开成教师的近景(主体),这样观众就很清楚主体的工作。
更多的时候,电视画面中主、陪体是经常改变的,一会儿是甲,一会儿又是乙,在这些变化中,就要恰当地选择画面的构图形式处理好主、陪体之间的关系。
3.前景。
前景是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最靠近镜头的人或物。用来作前景的物体很多。如树木的枝叶、草丛、岩石、花卉、门洞等,你可以在现场灵活挑选。
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方面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a:前景可以帮助主体表达主题。
有时仅靠画面的主体往往很难说清画面的内涵。如拍摄大学生义务修理家电的内容。如果画面上仅出现修理家电的学生(主体)说不定观众以为是在街上摆滩赚钱的。但如果在构图时把写有"义务维修免费服务"的牌子,处理在画面的前景位置,观众就一目了然的看懂画面内容。
b:利用前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地点特征的作用。
以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作前景,有助于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柳丝吐绿,桃花初绽,带来春的信息,菊花、红叶报道秋的来临。透过冰挂雪枝,似乎看到了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椰树、芭蕉富有南国情调。
c:利用前景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在构图时将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线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
d:利用前景虚化,突出主体。
让前景物体发虚,通过虚实对比突出主体。
e:利用前景装饰画面。
有些物体本身有框架形状,如门窗、美丽的花环,曲折变化的回廊等,都可以装饰画面,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了观众与画面的距离,给观众一种主观地位感,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f:利用前景均衡画面。
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拍湖面时,前景有几条柳枝,就好看一些。如果画面下方份量轻,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深色调,能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画面的均衡。
选择前景时要有目的性,做到既能美化画面,又不影响主体的突出。
4.背景。
背景是指被摄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用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于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题内涵都起着重要作用。
1)利用背景的特征,帮助观众理解主题思想。
不同的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把主体所处的典型环境、地点或事件发生的时代季节等表现出来。
2)利用背景与主体间的对比,突出主体。
利用背景与主体在明暗、色调、线条、形状、结构的对比,突出主体,并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受,立体感。
背景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特征:要选择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环境特色的景物作为背景,明显地交待出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如人物采访有时把人物带到室外也走进采访,通过背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②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力度。如亮的主体放在较暗的背景前。
③背景力求简洁。
把背景中可有可无,妨碍突出主体的东西,一概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5.空白。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幅画面中既不能安排的过满,使人感到拥挤,透不过气来,也不能留得太多,会使感到松散、空洞。
画面上留有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人们对物体的欣赏需要一定的空间,在被摄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是造型艺术的普遍的规律。"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
空白的作用以下几点:
①空白可以使画面生动活泼。
②空白可以起突出主体的作用。空白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画面也更为简洁。
③空白可以创造意境。空白使人有联想余地。
画面的空白取舍要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拍摄人物时,在人物的上方视线方向以及动作方向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如主讲教师播音员的上方要留出适当空白。侧面拍摄时视线前留出空白。
2)要遵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验,注意带有明显方向性物体的前、后、左、右之分,也象对待人的视线一样,留出适当空白。
3)在运动着的物体前方要留有充分的空间。比如行进中的人,赛跑运动员的前方,足球比赛中,带球前进的方向都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心理也通畅。否则运动着的物体顶住了其它对象,或紧挨到画面边缘上,运动就象受到了阻碍,观众看了不舒服。
4)画面上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防止面积相等、对称。
一般来说,画面上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面积,画面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如果两者相等,给人的感觉显得呆板、平庸。
综上所述,一幅完整的画面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但并非任何一幅画面都具备上述各个部分。有的画面只有主体与空白,有的只有主体、陪体、前景与空白等。配置景物的条件一是根据需要,二是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和视觉习惯,三是考虑电视画面的包容量,但无论如何布局,都要突出主体。
在画面的构图布局中注意心理趋合作用。
画面构图的趋合作用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我们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这种心理趋合作用有积极的一面,如可以让画面中未被展现的部分,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中。其消极的一面是指主体与背景的组合会使观众产生错误的联想和概念,从而影响了画面美观,分散了注意力,削弱了对主体的突出。P75图例。
★二、画面的均衡
均衡是画面构图的基础,它是人们一种自然的心理要求。均衡给人以稳定的感觉。这种均衡有时仅仅是视觉感受上的,大多数则是经过人们的思考和想象所达到的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是人们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一种审美心理。
均衡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居中、左右对称的均衡,如人的耳朵、眼睛、手、足及鸟的翅膀等都左右对称。在摄像构图中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构图,往往会显得呆板单调,一般用在一些严肃、庄重的场合下。【放像:电影艺术欣赏《构图》对称均衡】
另一种均衡的形式是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在视觉感受上的相对均衡,(非对称均衡),这种心理上的非对称均衡绝不是物体形状、数量、重量上的对称,而是人的心理和生活经验形成的重量和方向的均衡。
人们的视觉感受有这样一些特点:
暗的对象较亮的对象为重;
反差强的对象较反差弱的对象为重;
实的对象较虚的对象为重;
因此安排画面对象时,轻的对象占的面积要大,位置要高,周围的空白要小;而重的对象占的面积则相对要小,位置要低,周围空白要多,才能在画面上达到均衡。
对均衡有影响的因素及处理方法:P76-77
1.构图要素对均衡的影响。
①形状:形状大的、规则的对象较形状小的、不规则的对象重。
大>小,规则>不规则
②线条:线条密、粗的的对象较线条疏、细的对象为重。
密>疏,粗>细
③光线:暗的对象较亮的对象为重;
暗>明
④色彩:暖色块较冷色块为重;
暖>冷
⑤质感:质感粗糙的对象较质感的对象为重;
粗糙>细腻
⑥运动:动的对象较静的对象为重。
动>静
2.空白对均衡的影响。
空白的大小对均衡有影响,要留得适当。如在人物、动作或视线方向要留较大空白。
在特技画面中也要留出空白,作完后再调整均衡。
在画面中有第二人物出现时,也要注意留出空白。在需要打字幕时,拍摄的画面要预留出空白。
3.趣味中心对均衡的影响。
在画面中被突出的主体,会吸引人们的视线形成视觉中心或趣味中心,虽然它们画面中占面积不大,但仍然有很重的份量。
通常人的视觉中心在黄金分割线和九宫格交点的位置附近,这里人们的视觉最容易集中,为了突出主体,应把主体放在视觉中心点附近。
4.运动对画面均衡的影响。
不管是由于画面内人物运动或摄像机外部运动都会造成均衡的变化,应该注意,在运动中处理好陪体、前、背景与主体的关系,使画面在运动中达到均衡。
5.要符合自然客观情况。
在自然界中或日常生活中,凡不是对称分布、排列的东西,在画面中也不可对称构图。要使其自然分散。不要故意人为摆布。
6.视觉右撇现象。
右撇现象是指人们在观察画面时,习惯于从左到右观察,并把注意力停留在右边的物体上。
主体在右边有加强感。一般情况下,向右倾斜使人感到比较稳重,而向左倾斜则动感略强。
在考虑构图时要注意右撇现象对均衡的影响,可以把占优势的群体安排在左边,容易达到平衡,否则会过重。
摄像机的运动一般从左到右,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处理均衡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构图时不要生搬硬套,最终还要注意有利于突出主体,而且要感觉到"美",感觉到舒服为原则,去进行创造性的构图。
在考虑均衡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有意造成不平衡。二是要考虑到电视画面是由多个画面构成,单个画面可能不均衡,但多个画面的整体连续构成,可以达到心里感受的均衡。
★三、画面的对比【放像:各种对比】
画面的对比是指运用画面中对象的相互比较,突出其中的主要对象--主体,也是构图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大小的对比:物体体积大小的对比,一方面可以从对比中了解要表现物体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从电视画面上很难直接判断出一个物体的实际大小的。辽阔的大海可能在画面上只是一条水平线,而较小的物体,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在画面上可占据很大面积。所以为了知道物体的实际大小,就常常把人们熟知的物体与其比较,以便于观众获得实际尺寸。如用手拿一颗钻石。
2)明暗、色彩的对比:包括明暗反差的对比,明暗面积的对比。暖色调与冷色调的对比。互补色对比强烈,相邻色对比柔和。
3)形状、线条的对比:方与圆、肥与瘦不同形状的对比;相同形状与单独形状的对比;线条粗细、疏密、曲直之间的对比。
4)动静对比:画面中主体的运动可以与周围不运动的物体形成对比。或者相反。
5)质感对比: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
6)虚实对比:运用虚实对比突出主体,渲染气氛。
7)新旧对比。
8)方向对比。
在实际构图中,要注意根据内容的需要,通过观察、挖掘,并运用一定的创作技巧真实自然地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电视画面是连续的,所以不仅要考虑每幅画面的对比,而且要考虑,通过前后画面的各种对比变化,以达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如电影电视画面中前后场景不同,色调的对比,水沸腾前后的对比,通过前后对比了解动态变化过程。
★四、画面的视觉节奏【放像,图例】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
构图要素中的形状、线条、色彩、质感、运动等的重复出现,并伴有重复出现的间隔都可以形成节奏。如:
1)相同形状物体在画面上重复出现。
2)物体表现形式渐变。
3)以相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背景不同也形成不同的节奏。
4)画面内物体运动形式造成的节奏。如划雪、划水、舞蹈。
5)摄像机运动形式造成的节奏。按一定节奏连续推拉,逐渐推拉。
★五、画面的统一性(P81图例)
统一性的构图原则是指拍摄目的的单一性。电视节目是由一幅幅画面连续构成的,每一幅画面都是为统一的主题而存在,而在每幅单独的画面中又是通过许多因素来表达这个单意图的,所以拍摄每一单独画面时,除了要求内容上的统一,也应注意画面中各种造型因素的统一,保持主题始终如一。画面的布局、均衡、节奏、对比都应保证画面的统一。
画面统一的构图方法:P81
1)相似的形状或相似的方向的重复可延续能产生节奏和动感,使各部分结合为一整体,显示出统一性。如整齐排列向前的队伍。
2)将多个物体,按相似条件组合为单个物体。如按形状的大小,形状的异同,线条、色彩的特性来组合。
3)使用统一的背景,也使画面具有统一感。
4)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呼应,也获得统一感。
5)利用流畅的线条把各个独立的零乱的物体连接起来,使其趋于统一。
6)色调的连贯或单一,使画面具有统一感。基调不变,或色调逐渐过渡。
对一般的构图,我们要求画面既要均衡又要统一。但在开放性构图中,画面可以是不均衡,但一定要统一。
还有些画面的表现形式,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习惯的作用,不愿意接受,在构图中应避免:
①主体安排忌孤单、无陪衬。
②主体位置忌居中,人物忌正面。
③画面忌被线条割裂,尤其平分割线。
④水平线忌歪斜不稳。
⑤主体与陪体等忌完全不分。
⑥横竖线条忌等距排列无疏密变化。
⑦景物断续线忌无高低起伏,一字排开。
⑧画面忌杂乱无章。
以上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而对于电视节目来说,除考虑单幅画面外,还必须注意在连续画面构成中,前后关照,统一考虑画面构图。
5.4画面构图的表现方法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摄像构图中的基本要素和构图的原则,实际拍摄时就是要进一步具体安排,被摄素材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及相互关系。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和审美原则,构图规律,有机地组织画面。
摄像创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1.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画面构图。
2.对已有的客观环境进行安排、调整。
3.选择合适的摄像机机位和运动状态。
第三点是最具体的实际拍摄创作即确定机位,确定镜头的运动形式。
★一、拍摄角度的选择(定机位)
摄像机的机位选择是完成摄像构图的先决条件,摄像机机位的变化会引起画面构图的变化。
摄像机机位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
1.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改变拍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构图形式:正面构图、侧面构图、斜面构图、背面构图。
(1)正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的正视线基本上成一直线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正面构图。正面构图的特点:
①易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的基本特征。
②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亲切感。
③正面构图,善于表现景物的横线结构,给人一种平衡、安定、庄重的感觉。
④正面构图的画面平淡呆板,不善于表现运动。
正面构图中物体只有被摄物的正面,立体感不强,人或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呼应,显得呆板。表现动感不强烈。
(2)正侧面构图(侧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体的正面成900角时所拍摄下来的画面为正侧面构图。正侧面构图特点:
①可以突出物体正侧面的特点,并强调物体的动作线条和方向。
②有利于表现人物脸部轮廓特征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
③正侧面的跟摄或摇摄,能很好地展现人或物体的运动。
(3)斜侧面构图:
当摄像机介于正面和正侧面之间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斜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特点:
①能表现被摄对象正、侧两个面的特征,有鲜明的立体感。
②能充分表现画面中被摄体的呼应关系,又能突出主体,分清主次。如在电视采访中,通常以近景构图,采访者位于前景、后侧面角度,被采访者位于中间稍后、前侧面角度。这样观众的注意力会很自然集中到被采访对象的身上。
③能把横线条化为斜线条,使画面动感受增强,并有利于空间深度的展现。
(4)背面构图(反拍):
对着被摄物的背后面拍摄。背面构图特点:
①展示被摄物的背面特征。
②能将主体与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表现出来,突出了陪体与环境,能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受。
③能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放像:拍摄方向】
2.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不同的构图变化。其中包括:平摄构图,仰摄构图,俯摄构图,顶摄构图。(平、仰、俯、顶)
平仰俯顶构图的变化,使画面地平线位置的高低,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
(1)平摄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摄像机与被摄体处在同一水平线时拍摄的。特点是:
①画面中景物的形象是正常的,合乎日常生活的视觉习惯,画面真实感强。
所以在电视节目中是常用的拍摄角度,电视教材中弹簧称的示数,液面的高度等必须用平摄才能准确。新闻和纪实性节目中经常采用。
②不利于表现前后景之间的关系。
③画面平淡,且易产生分割感。
拍摄时要注意避免被水平线平均分割,特殊需要例外,如拍摄水平倒影。
(2)仰摄构图:
仰摄是低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特点是:
①地平线在画面下部或画面之外,天多地少。适合表现高大物体、腾空动作,以及人或物向上的力量。
②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简化、降低后景。仰拍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有较强的抒情性。
电视节目常利用这个特点,表现被摄体的庄重、雄伟,人物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气概,以及表现某种仰慕心情或胜利喜悦。
(3)俯摄构图:
俯摄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自上向下拍摄。特点是:
①地平线在画面上部或画面之外,天少地多,适宜于表现开阔的景色和规模宏大的场面,以及景物的曲线构图。如群众集会场面、河流、公路的蜿蜒曲折,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②俯拍时,前后景物都能呈现出来,且前景大,后景小,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③俯拍人物时,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感觉。
(4)顶摄。
顶摄是摄像机垂直向下拍摄所构成的画面。它可以拍摄到顶部的全部线条和轮廓。特点是:
①人物、景物都被充分展现,有利于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善于表现有特殊布局和图案变化的场面。如团体操表演等。航拍地貌。
教学片中医学专业的手术操作,生物昆虫的活动,及字幕图表的拍摄。
3.拍摄距离。
指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在拍摄的高度与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使画面中被摄体的大小发生变化,拍摄距离近时,影像增大,反之缩小。这种变化在画面中包括景物的范围也不同,称之为景别不同。
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内容目的和观点及视觉心理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范围,即确定景别。把本质的、重要的、能引起观众注意的内容保留在画面之内,而把其他多余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
(1)景别变化的方法:
景别的取得有两种:一是用同一焦距镜头,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得到不同的景别;二是在同一拍摄距离上,用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机的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景别。
通过改变距离与改变焦距拍摄,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改变焦距与改变距离拍摄有什么不同?
(2)焦距与距离
①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时,改变的仍然是拍摄距离:短焦距镜头要近拍;长焦距镜头要远拍。
②用不同焦距,不同距离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构图效果不同。
短焦距近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大,景深大,前后景拉开,纵深感强。
表现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强,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近距离或无法后退的环境拍摄大场景。
长焦距远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小,景深小,前后景空间压缩,纵深感弱。
表现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强,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改变焦距都可以改变景别,那么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各自的造型作用是什么呢?
(3)景别的划分与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当时的心理需要,或者环视全场,或盯住一处,或看局部。电视艺术也是为了适应人们这种心理上视觉上的变化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的景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是由画面表现出来的景物范围来区分。通常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划分的标准以成人的全身在画面中占据的部位为标准.
远景:表现开阔空间的画面;
全景:表现人的全身或物体全貌;
中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
近景:表现人体胸部以上部分;
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局部。
下面我们来分述不同景别的作用:
①远景:画面中包含的景物范围最大,视野广阔,细节不能得到表现。远景的作用:
1)通过展示巨大空间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
2)表现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雄伟壮观的气势。如茫茫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
3)描写景物,使之富有意境和诗意,从而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主要用于表现自然环境气氛。常用在节目的开篇或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
②全景:画面中包括被摄体的全貌及周围环境。全景中有了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它们应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如果是人物、画面中能清晰看到人物的全部动作。全景的作用:
1)介绍环境,表现气氛。
2)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展示大幅度动作。
主要介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特征的反映,还要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空间位置,表现出环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同时拍摄全景时,还应善于选择适当的前景加强空间感,选择与主体不同色调的背景突出主体。
③中景:中景画面中人物的形象,物体形状特征占主要成份。背景与环境的作用降低。但仍不与环境脱节。中景作用:
1)交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2)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拍摄中景要注意抓取被摄体最有表现力、最吸引观众的部分。要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被摄物体的典型特征。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④近景: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白范围进一步缩小,内容更单一,背景作用完成降低到次要位置。近景的作用:
1)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
2)展示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
近景在拍摄人物时比中景更注重人物细腻的神情和气质的表达,在拍摄物体时更注重表现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由于近景画面观众的观察更为细致,所以在拍摄近景时,要充分注意到画面中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客观性、科学性。尤其教育节目更要注意画面的真实性、科学性。
⑤特写: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内容简洁,表现力强。特写作用:
主要用于表现或强调人和物某一细部和表情特征。
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形成一种区别于戏剧舞台的电视场面调度。特写画面在准确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很重要。
在拍摄特写画面时,构图要力求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大而别不足。还要控制曝光量,真实的反映物体的质感和色彩。此外对一些复杂场景,不要孤立的使用特写镜头,避免由于特写表现空间的不明确性使观众对物体所处环境茫然不知,出现空间混乱感。
⑥显微:特殊景别仅用于教育节目中,通过专门的显微摄像装置把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景物再现在屏幕上。
各种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有各自的表现力,用什么景别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
第一,要交待环境、气氛规模,多用全景或远景画面。
第二,要表现人物的动作,同时要交待一定的环境,背景则应采用中景。
第三,要表现人物的局部动作或突出主要部分细节时,应该用近景、特写或大特写。
电视节目中景别运用的是否得当和有效,是检验创作者思路清晰与否、表现意图明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和标志。
★二、镜头的选择
摄像机的镜头是代表人们的眼睛观察事物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事物时,其视点和视线既有相对固定的情况,也有转移的时候,摄像人员在拍摄过程中也要依据人们视觉上观察事物的习惯和景物自身的动态,操作摄像机,既进行固定拍摄,又进行运动拍摄。摄象机固定不动拍摄的画面叫做固定画面,摄象机运动拍摄的画面叫运动画面。
1、固定画面
固定画面是指摄象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固定画面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画面中的被摄对象仍然可以是活动的,因而电视固定画面有别与绘画作品和摄影照片。要想作好摄像工作在一开始就从固定画面的构图和造型表现上下功夫,要具备用固定画面表现动态生活和运动主体的素质。
(1)固定画面的作用:
a: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在固定画面中消除了摄象机的运动和框架的移动,因此固定画面中背景和环境的表现能够得到较长时间和充分的关注,在视觉语言中常起到交代客观环境、反映场景特点、提示景物方位等作用。如我们常常在拍摄会场、庆典等事件性新闻时,用远景或全景的固定画面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b: 固定画面能突出表现静态人物。
这里的静态是指人物不发生较大位移变化的情况,并不排除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表情等的变化。如拍摄政府领导人时,如走动范围较小,一般都采用固定画面。拍摄被采访人物时,常用小景别固定画面为主。电影、电视剧中也用大量固定画面表现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表情或动作。
c:利用固定画面的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
利用固定画面中静态的边框来反衬运动,能使运动对象的动感、动势得到突出甚至夸张的表现。如拍摄列车的行进,以低角度的固定画面来处理,就能够拍摄到列车呼啸而来,然后以高大的车头牵引着长长的车身飞速驶出画外的画面,列车飞驰的动感得到了非常醒目地强有力的表现。
d:固定画面在造型上有绘画和图片效果,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电视的固定画面具有绘画和照片的形式感,这种形式感正是人类传统造型技巧和造型经验的富贵财富,它理应在电视中得以发扬光大。而与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相比,几乎与现实生活一样丰富、真实而同步的视觉形象和光影变化等又是属于电视画面造型艺术的特长和优势。特别是在一些风光片、纪录片中,在对山川风物、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等静态物体的表现上,构图精美的固定画面往往能令观众赏心悦目、历久难忘。比如纪录片《龙脊》中拍摄山村外貌和雨后山坡梯田的固定画面,均属光影炫目、构图雅致的上乘之作,表现出摄制人员的艺术鉴赏水平,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据报载由于《龙脊》的传播和影响,已使故事发生地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新景观,从中对电视画面造型艺术和固定画面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e:固定画面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
固定画面静的形式能够强化静的内容,给观众以深沉、庄重、宁静、肃穆、压抑、郁闷等画面感受。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抓住固定画面在心理感受上与运动画面偏向于"动"的心态的不同之处,来为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服务。比如在拍摄图书馆时,为表现其特有的宁静,就可以用多个固定画面加以记录和反映,如同学们伏案读书的全景画面、多名同学凝神静思的脸部特写画面等,这种固定画面的形式上的处理是与画面内容和现场氛围相统一的,因而观众能够切实地通过画面获得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再比如拍摄奥运会上射击选手举枪瞄靶、子弹待发的动作时,通常也是以中、近景别的固定画面作处理,比较好地表现出了现场比赛的环境和气氛中选手们屏息静心、全神贯注的动态和射击过程。通过画面来记录形象、传递信息是浅层次的、基础的要求,通过画面来引发感情、表达思想是深层次的、有一定难度的要求。固定画面在造型和形式上的心理意味,正适合于相应内容和主题的画面形象表现。因此,在需要表现宁静、严肃、深沉等感情倾向和现场氛围时,常常以固定画面来构图和造型,诸如病房中缓缓流注的输液瓶、围棋盘边托肘思考的棋手等等。
f: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
运动画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摄像者进行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时,观众所看到的画面外部运动过程就等于是构图、调整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种运动是摄像者主观创作意图和实际操作情况的外化和反映,因此观众就感觉是"跟着摄像机镜头"在观看,画面表现出摄制人员的创作意图和内容上的指向性,尤其是一些移、跟镜头在带来临场感的同时也比较明显地具有摄制者的主观性。固定画面虽然也是摄制人员创作意图的反映,但观众看到的是已经选择完毕的画面,没有画面运动、调整调整等构图过程,因此观众感觉上是自己有选择地观看,镜头是在比较客观地记录和表现着被摄对象。举例说,拍摄一位政治家在讲台上演讲时,如果画面时而推至他夸张的手部动作,时而摇到他表情丰富的面部特写,那么给观众的感受就会是"要我看"他的手、他的脸等不同选择。荣获1996年法国戛纳国际音像节特别奖的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在讲述云南一个建在大溶洞里的村庄集资拉电的故事时,镜头绝大多数都是平视点的固定画面,很少推、拉、摇、移等运动摄像,全片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客观性和纪实品格,犹如是一种近距离、深入的直接观察,获得各国评委的好评。可见,固定画面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在新闻节目和纪实类节目中是能够较好地传达出现场性、真实性等画面效果的,这应该引起电视摄制人员的重视和思考。
以上,我们对固定画面在形象塑造、画面造型及收视感受等方面所能发挥的功用做了简略地介绍,目的是扬长避短,使得实践中拍得的固定画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内容和主题的需要。说到"避短",下面将结合具体情况来谈一谈固定画面在电视造型中的局限和不足。
a: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与运动画面多变的视点和变换的视域区相比,固定画面的画面内容被静止的框架分割、限制为单一的、半封闭的状态。显然,在一些全景式浏览、搜寻式观察的情况下,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全面、丰富和完整。
b: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由于固定画面是在镜头锁定之后定向拍摄,画面框架内的造型元素是相对集中的、比较稳定的,镜头中的构图元素不易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很难像运动画面那样通过构图变化来实现场景转换、视觉形象的动态蒙太奇造型等,很难出现有意识地连续构图变化和多义性信息传递。要想在固定画面实现这一愿望,往往只能借助于后期的编辑工作。
c: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这一方面是固定画面的明显局限,同时也是运动画面的优势。比如在拍摄花样滑冰时,用固定画面很难连贯而完整地表现出运动员优美多姿的运动过程和满场滑行的运动轨迹,而通常都以推、拉、移、跟等多种运动摄像手段来紧跟翩然起舞的冰上舞蹈者。此外,在新闻事件中如果新闻人物处于大范围运动状态,比如奔跑、乘车等情况下,用固定画面显然难以充分记录和表现人物的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变化。
d: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比如拍摄上海狭窄拥挤的里弄,如仅用固定画面一般来说是很难直观形象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而移摄、跟摄在表现上可能更为奏效。再比如拍摄抗战遗迹的地道时,固定画面是很难再现出那种幽深曲折、巧妙的效果的。当用固定画面拍摄或曲折的空间时,更多地需要观众根据画面大致情况去进行想象中的补足。
(2)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下面我们对拍摄固定画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一般意义上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讨论。
a: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固定画面容易出现平板一块、缺乏生气的情况,因此,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请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比如说,拍摄一池春水,就可以在画面中摄入几只浮游嬉戏的鸭子,涟漪的运动和小鸭的运动使得"死水""活"了起来。此外,固定画面中人物的调动和运动也是活跃静态画面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拍摄麦浪翻滚的乡村丰收景象时,就可在画面中摄入牧童赶着牛群穿梭于田间小道的场景。古代文物、珍宝的固定画面,常常使其转动起来拍摄。电视的固定画面如果再没有了画面内部运动,单个镜头的画面就与摄影照片并无大异,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看照片的感觉。我们在拍摄固定画面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呆照"的画面效果,尽可能利用画面所能纳入的"活"的、"动"的因素让固定画面"活"起来。
b: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因为固定画面排除了画面框架和背景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倘若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又不充分,可以想见,这种固定画面犹如僵死的"贴片"那样,很难表现出电视画面的造型美感,难以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现实的画面造型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提取和发掘画面纵深方向上的造型元素,以纵向难度上的造型表现来弥补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上的不足。比如,在拍摄公路上列队行驶的车队时,我们可以利用公路的线和汽车的点采取对角线构图,让公路与画面框架形成一定的角度后向纵深方向伸展开去。
c: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固定画面拍得怎么样,往往反映出一个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真正水平,它是对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相对而言,由于运动画面的运动性、可变性,某些构图上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掩盖,观众的注意被画面的外部运动所转移和分散。但固定画面由于框架的静止和背景的相对稳定,加上观众视点的稳定,构图中不大的毛病会在观众眼中得到"放大",可能比较突出地干扰观众的收视情绪。因此,摄像人员只有从一开始就勤学苦练,尤其是要拍好固定画面、拍美固定画面,从视觉形象的塑造、光色影调的表现、主体陪体的提炼等多个层面上加强锻炼和创作,拍摄出构图精美、景别清楚准确、画面主体突出、画面信息凝炼集中的优秀画面来。
d:固定画面在拍摄时一定要"稳"。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镜头都应该是纹丝不动、一丝不苟,应坚决消除任何可以避免的晃动因素。即便是在拥挤、紧急等非常局面下,也应力求保持固定画面最大限度的稳定和平衡。这也就涉及到了摄像机的持机方式的问题。一般而论,固定画面都应尽量使用三角架来拍摄,以防肩扛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情况。特别是在俯仰角度较大、变焦镜头推至长焦距等情况下,摄像机稍不稳定,就会在画面中反映出明显的晃动。我们特别强调,从认真使用三角架开始,培养敬业精神,严肃创作态度,拍摄好名符其实的固定画面。当然,在实践工作中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必都能发挥三角架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借助生活中的支撑物和稳定点来替代三角架,帮助我们拍好稳定的固定画面。此外,我们还要训练自己良好持机姿态和正确呼吸方式,以保证在肩扛拍摄时画面尽可能的稳定。总之,既然是拍摄固定画面,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真正让自己所拍的固定画面稳定。
2、运动画面
运动拍摄,突破了固定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固定的机位、角度和景别,给电视画面带来了变化的空间和构图。
所谓运动拍摄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变换镜头的光轴,或者变换镜头的焦距,从而获得变化的画面。
通过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在运动拍摄中,根据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及升、转、虚、晃、甩和综合运动镜头等几种主要形式。
(1)推镜头。
推镜头是被摄主体不动摄像机由远而近向被摄体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由广角变至长焦,所拍摄下的连续画面。
它相当于人们走近主体去看,在推进过程中或变焦过程中,景别由大变小,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在画幅中逐渐变大,次要部分逐渐消失,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
推镜头的特征:
a: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景别有大到小连续变化。
b: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c:推镜头讲主体物有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推镜头的作用:
a:突出介绍重点、强化事物的特征。
由整体引向局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用推镜头从众多的人物中选择出重点或主要的人物。
b:展示巨大空间,产生纵深感。
由于在推进过程中,前方景物不断进入画面,又不断移出画面,这样产生了纵深方向,展示了巨大空间的效果,有身临其境之感。
c:推镜头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的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缓慢的推表现出安静、平和等氛围,急速的推常显示紧张不安或激动气愤等情绪。
推镜头运用时要注意:
a:有明确的目的。
应该通过推镜头给观众某种启迪,或者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的注意,或者表现某种意念,或者突出了未被注意的细节,或者通过推镜头形成了与影片情节发展相对应的节奏。
b:推镜头的起幅、落幅及推进过程要规范、完整、准确。
起幅和落幅都是"静态"的,因而其画面构图要规范完整,准确到位。推镜头起幅的启动和落幅的停止要果断、干净、利索、流畅。
c:在推进过程中,画面构图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
无论镜头推进在什么位置,屏幕上都是一幅结构较完整、均衡的画面。
d:推进的速度要与情绪节奏一致。
一般来讲,情绪平静时推进速度慢,情绪节奏紧张时推进速度快一些。
(2)拉镜头。
拉镜头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到广角所拍摄的连续画面。
这种拍摄方法,画面显示出由局部到整体,景别由小到大,背景空间越来越大的效果。
拉镜头的特征:
a:拉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景别有小到大连续变化。
b:拉镜头讲主体物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拉镜头的作用:
a:表现主体事物在空间的位置和所处的环境。
在拉开过程中背景范围不断扩大,能充分展示出主体物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b:表现主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
如实验中由特写拉出中景,能展示出器材之间及器材与操作人员的关系。
c:拉镜头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想象和猜测。
在拉开的过程中,整体形象逐步呈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参与感。随着镜头的拉开,被摄体从不完整到完整,给观众一种"原来是…"的求知后的满足。
d:拉镜头常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
拉镜头画面表现空间的扩展反衬出主体的远离和缩小,视觉感受上往往有一种推出感和结束感。
拉镜头运用时注意:
a:目的明确。
b:起幅落幅拉出过程要规范、完整、准确。
c:在拉开过程中,画面构图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
d:拉开的速度要与情绪节奏一致。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而摄像机镜头改变拍摄方向。
这种效果就象我们站着不动,只是转动头部观察事物一样。摇的方式可以左右摇,上下摇或斜方向摇。
摇镜头的作用:
a:展示空间环境,扩大视野。
如远景摇摄自然风光,展示地形地貌,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
b:展示人与物的空间关系,使人物的活动空间与环境结合起来。
如教室里听课学生摇至讲课的教师或教师摇向学生,展示了师生在教室这一空间的教学活动。
c:运用小景别,介绍大面积主体物。
如跨江大桥、拦河大坝的介绍,实验器材的介绍,会议主席台人物的介绍。
d:利用摇摄镜头把两个性质相反或相近的主体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因果关系。
如从扫地的清洁工摇到一旁正在往地上吐瓜子皮的青年;从一个正在排泄工业污水的管道口摇到河里漂浮的死鱼。
e:用追摇表现运动主体的动势、方向、轨迹。
各种体育比赛的拍摄中经常运用。田径、足球、马术、滑冰等。
摇摄的注意事项:
a:有明确的目的。不要作"刷墙"式摇摄。
b:起幅落幅摇摄过程要规范、完整、准确。做到稳、准、匀、平。
c:摇摄的速度与情绪节奏一致。
(4)移镜头。
是指摄像机沿某一方向同被摄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运动中拍摄静止或运动的物体。
移动拍摄根据摄像机移动方向的不同大致分为:
A、前移:摄像机机位向前运动,但不一定移摄一个主体,可以变换新的主体和环境,因而不同于推摄。
B、后移:摄像机机位向后运动,同样也不同于推摄。
C、横移:摄像机横向运动,与摇摄不同,移镜头主要指这种横移。
D、曲线移:摄像机随着复杂空间而做的曲线运动。
移动镜头的作用:
a:移动镜头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等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弘的造型效果。能表现出复杂空间中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最大优点就在于对复杂空间 表现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如《话说长江》等电视片中的航拍镜头、团体操方阵内的移镜头等。
b:移动镜头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具有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移镜头能产生很强的空间感。)
移动摄像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行进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摩托车、汽车比赛将摄象机放在车上拍摄,电影及电视剧中经常运用移动拍摄方法,就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移动镜头拍摄注意:
a:移镜头起幅落幅的规范完整准确;
b:在移动过程中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水平,减小晃动。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移动车、斯坦尼康等工具并用广角镜头拍摄。
(5)跟镜头。
摄像机跟随主体一起移动拍摄的镜头。
跟镜头的特点:
a:画面始终跟随一个主体物。
b:画面中主体物的京别和位置相对稳定。
它与摇镜头的不同在于机位是移动的,它与移镜头的不同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物,它与推镜头的不同在于景别不变。
跟镜头主要作用有:
a:能不间断地表现运动的主体。
如边走边采访。跟随主体物前进,将观众直接带入剧情。
b:改变被摄主体与背景间的关系。
主体与画面中的位置在跟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但背景却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展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跟镜头拍摄注意:
a: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的基本要求。
跟镜头操作的要力求把主体"稳定"在画面的某一位置上,不管运动速度多快,都要跟上。
b:注意由于跟摄带来的焦点、拍摄角度、光线的变化。
还有几种不太常用的运动拍摄技巧:
(6)升降镜头。
摄像机随升降机的上下运动拍摄,可以把高低处环境或人物连续不断地呈现出来,展示更多的空间层次,表现环境与事物。在一些电视剧及晚会中经常运用。
(7)转。
拍摄时摄像机以镜头光轴为中心旋转倾斜,使画面中地平线倾斜,以至转起来的效果。
(8)虚。
指故意致聚焦不实,使画面中原来清楚的物体变模糊,原来模糊的物体变清楚。
这一技巧通常用长焦镜头来拍摄,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窄景效应,画面中虚实变化可以增加纵深感,突出主体。
(9)晃。
晃本是摄像中的大忌,但有目的的晃也是技巧之一,表现仓皇逃跑,或醉酒后的感觉。
(10)甩。
甩镜头有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面的摇动速度极快,使画面上的景物虚化。
其作用可以表现事物时间,空间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的心理紧迫感。
综合起来运动镜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P91
1)介绍环境,交待事物发生地点,事物之间的关系。
2)客观真实地描述主体的运动情况,增加可信性。
3)补救画面固定比例表现景物的局限性。
4)可引起观众的心理联想,造成某些戏剧效果。
5)可以形成一定的节奏。
6)可使被摄的固定景物运动起来,改变观众的视觉角度。
7)调整构图。
上述的拍摄技巧中,各种镜头是可以互相结合,运用于一个镜头拍摄之中,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改变镜头的运动形式,从而更好地表现空间和形象,从而形成综合运动镜头。
5.5空间、立体形状和质感的表现
如何在二维平面中更好地展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感受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在这里集中归纳总结一下。
★一、视觉透视规律
这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上表现三维空间的画面透视效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透视规律包括线条透视规律和影调透视规律。
1.线条透视规律。(P91,2-47图)
1)同样大小的物体与拍摄点的距离不同,形成近大远小的像。
2)纵深方向平等线条向远处延伸时在画面中逐渐靠拢,最后消失在视平线上某一点。
3)与画平面平等的长度相同的线段,所处空间位置越远,显得越短。
2.影调透视规律。
亮背景的影调透视规律
1)近处的景物暗,远处的景物亮。
2)近处景物明暗反差大,远处景物明暗反差小。
3)近处景物轮廓清晰度高,远处景物轮廓清晰度小。
4)近处景物色饱和度高,色反差大,远处景物色饱和度低,色反差小。
暗背景的影调透视规律大部分与亮背景情况相同,区别在于:近处景物亮,色彩明度高,远处景物暗,色彩明度低。
★二、空间感的表现
1.拍摄距离对空间感的影响
被拍摄体离牌位置越远,反之越大,被拍摄体之间的比例也由于镜头的远近产生差异,近则大,远则小,所以要想增强空间感,要尽可能接近拍摄景物,使景物在画面上有明显的近大远小的对比。
2.正确选择拍摄方向和高度。
一般情况下斜倾方向和俯角度拍摄能加强线条透视现象,体现空间感。
3. 利用广角镜头表达空间感
利用广角镜头视角大,更能接近被摄体,画面的空间感更强。
4.利用空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感
选择不同的照明条件和光线入射角,以加强空气透视效果。选择多层景物也可加强空气的透视 效果。
5.利用虚实对比
用控制景深的方法,使主体清晰,模糊,通过对比,产生距离感、空间感。
www.jpi.gov.cn/camera/2-6/2-6-5/2-6-5-w.htm
二、摄像构图
与普通照相有所不同的是刑事摄像的构图是动态的构图,但分解到每一个镜头来说,每一个镜头的构图又类同于静态的照相构图。刑事摄像构图就是研究"镜头"中拍摄对象的分布、关联、视觉效果、画面组成、"镜头"之间的连接的一门艺术。
(一)摄像构图的特点
与照相构图最大的区别是照相构图涉及的对象是瞬间凝固成"静止"的画面,而摄像涉及的是运动的画面,摄像构图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摄像构图具有运动性。摄像构图具有的运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拍摄时摄像机镜头的不断运动(如推拉镜头、移镜头等)或通过改变镜头的焦距改变景别的内容,给观众造成运动的感觉。第二,被拍摄对象本身的运动造成画面的运动,与照相不同的是,照相对于运动的物体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把本身运动的物体拍摄成了"静止"的画面,而摄像记录的画面是连贯的。第三,摄像完毕,对素材后期的编辑加工(如使用蒙太奇手法)可以造成画面运动。电视画面语言是通过"蒙太奇"句子来表述的,从电视艺术上来讲,单个画面越不完整越含蓄,从电视节目编辑上来看,单个画面越不完整越富有悬念性。
2.画面的连续性。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活动画面,展示的是与客观世界的运动方式同样的连续运动的活动情景。如摄像人员通过移动机器或变焦来改变景别,或采取推、拉、摇、移、甩镜头等来突出事物的运动,也可以通过主客观镜头的切换来表现镜头的连续。
3.主体、陪体的关系一致、呼应性。画面中被摄主体与陪体所处的位置、视线关系、情景动作等在上下镜头中应符合情景,符合视觉习惯,对应统一。上下镜头要连贯,避免跳跃,不流畅。
4.可编辑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仅仅是素材,这些材料根据表达主题、情节、或反映案情的需要,通过编辑加工,采用蒙太奇语言使陈述的"故事"或案情更具有悬念。拍摄时为了编辑的需要,要注意前后画面构图的流畅、连贯。
(二)摄像像构图原则
录像构图与照相构图并不矛盾,刑事录像构图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四条原则是:
1.构图服务于主题思想原则;
2.构图突出主体、突出趣味中心原则;
3.力求简洁原则;
4.在变化中求得整个画面的统一、均衡,"镜头"之间连接自然原则。
刑事摄像构图就是通过画面内的运动、镜头的运动、镜头的切换带来的蒙太奇运动的冲击带来视觉效果的变化。
(三)摄像构图的主题思想问题:
静态摄影构图要求调动一切构图手段为画面的主题思想服务,在拍摄时往往通过对主体、陪体的安排,比例大小关系,人物姿态、表情,环境的选择,现场的气氛等等来烘托主体,表达思想,从照片画面安排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摄像构图,就单一的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来说类似于静态的摄影构图,除了注意布局、人物主体本身情况、不同场景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
1.被拍对象本身的运动可造成画面的运动,或通过摄影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画面的运动,通过运动,打破静态的平衡,形成视觉的冲突,从而突出主题;
2.不局限于、也没有必要用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来表现主题思想,它可以用一连串的镜头的变化(如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的过渡)来表现主题思想;
3.通过蒙太奇语言,采用剪辑手段来表现主题思想。这种表现主题思想的方式缺少完整性,即镜头编辑的前后顺序的不同,尽管是同样的镜头,剪辑到不同的地方以后,都会带来不同的含义,是一种含义暧昧的镜头。
(四)摄像构图的基本要求
1.突出主体。无论是直接突出还是间接突出主体,在画面的安排布局上都要以主体为主线,采用突出位置的方法或选用色彩、照明、线条、对比、背景淡化等手法,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
2.充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感情气质。电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重点是通过镜头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的流露。其具体的表现方法是:
(1)利用全景画面以完整地表现人物全身运动的形体动作。人的形体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情绪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其动作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2)通过近景、特写的方法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如忧伤、惆怅、皱纹、狂妄、大笑等),缩短观众与画面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
3.表现出较强的立体感。可以利用人们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可以利用人眼对物体轮廓近大远小、影调近淡远浓、线条近疏远密的感知特性,来体现立体感;可以利用画面中本身物体的运动表现立体空间;也可以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景别的不断变化,打破画面的平面结构。
4.表现环境。画面中的人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表现好环境可以更好地突出主体,清楚地交代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情绪和心理反应。在拍摄时我们要认真地处理好主体与前景、背景之间的关系。
5.突出趣味中心。简单地说,趣味中心就是画面矛盾的焦点,就是观众的注意力所在,是剧情的"悬念",能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不安、好奇、焦虑或同情。运动是突出趣味中心的最强烈的手段,此外,可以通过景别的改变、背景的简化、虚实的变化、编辑切换、声音效果等技巧来表现趣味中心。
6.打破画面静态的均衡。与普通照相构图均衡不同的是,摄像构图是动态的均衡,其均衡的界限不局限于一个画面中,而是穿插于一组或一段镜头之中,镜头的转场,切换、编辑都要以建立平衡同时又打破平衡为基线,不断地向前推进。
(五)摄像构图技巧
1.正确架设摄像机的位置。根据拍摄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摄像位置非常重要,常用的摄像机架设方法是三角机位法,所架设的机位在场景中在对话人物视线或运动轨迹的一侧。下图(a)外反拍角度(b)内反拍角度(c)平行角度(d)主观角度 是常见的几种三角形架设机位法示意图。
2.应用前景和背景的特点来渲染气氛,烘托主体。如前景有正在下着的雨、雪,可以表明当时的环境。
3.应用线条的透视效果来揭示画面的纵深空间。如画面中有河流、道路、山脉、管道等,这些是广义的线条,如果这些"线条"在画面中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纵深,在遥远处汇合,则给人的感觉是环境纵深距离长。
4.合理表现运动。被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或是被摄体静止,采用运动的拍摄手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构图中要讲究运动的方向、运动速度、姿态,要考虑好运动轴线与拍摄轴线的位置关系。
5.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视觉中心。拍摄时可以采取虚实对比(如背景虚化、主体清晰或陪体虚化、主体清晰)、大小对比、影调对比、藏露对比、方向对比、动静对比、声音对比等来烘托夸张主体。
6.跟随拍摄。以"摄像机"的"动"制"被拍体"的"动",摄像机要先于主体开始运动,镜头运动中要始终保持"动体"在视觉中心位置。初学摄像的同志往往不易把握好摄像机,希望大家经常加以练习。
7.控制好起幅和落幅。开机出现的第一幅画面与结尾的最后一幅画面对于叙述一个故事情节,表达一段内容非常重要,起幅、落幅都是静态构图,要讲究视觉效果,从起幅过渡到"运动",要符合视觉习惯,不可太突然,采用推、拉镜头进行"落幅"要尽可能给人以"悬念"或"遐想"。
三、摄像用光
与彩色照相一样,摄像用光也很有讲究,光源要有足够的照度,同时要考虑光线的色温的匹配,以避免彩色还原的失真,对比的失衡,反差过大或过小,画面层次较差的缺点。因此,讲究摄像用光非常重要。
(一)自然光线的运用
考虑到光线的色温和光照角度,我们把自然光分成早晚时段、正常时段、顶光时段。
1.早晚时段光线的运用:早晚时段是指日出或日落这一时段,此时光线的光照角度较小,在0~15o范围,并且太阳在这一段时间里色温变化较快,光线透过晨雾或暮霭以散射的形式照射,云雾衬托,高雅含蓄,宜用于抒情写意,表现早晚的气氛。

2.正常时段光线的运用:我们把日出后2小时至上午11时这一段时间以及下午2时至日日落前2小时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正常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太阳光线的角度在15o~60o之间,其时的光线相对比较稳定,光照度适中,色温变化较小,景物接受光照相对均匀,表现的影调丰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色彩能够得以较好地表现。在这一时段里光照方向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
(1)顺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内容平淡、反差相对小、缺乏影调层次、立体感不强。拍摄时要注意主体与背景的选择,要考虑亮主体与暗背景的搭配,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拍摄人自己的影子拍入画面。
(2)前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45o角,利用这种光线能够较好地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质感强烈,表现景物细腻,这是拍摄时经常选用的用光方法。
(3)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o角,光照投影落在被摄体的侧位,被摄体明暗影调各占一半,能较好地描绘主体的形态和轮廓。如果被摄体的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用侧光照明能够得到逼真的再现。
(4)侧逆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135o角,光照与拍摄方向斜对面,被摄体处在阴影之中,仅轮廓被照亮,我们又叫轮廓摄像。
3.顶光时段光线的运用:这一段时间太阳高悬在头顶上,光线与地平线所成的角度在60o~90o度之间,此时的光线强烈,照度高,垂直面接受的光线少,物体投影短,景物反差大,明暗悬殊,因此,尽可能不要用这一段时间来拍摄。
对于阴天、雨天、雪天、雾天的拍摄,要根据不同的天气采取不同的方法。阴天光线是散射光,方向性差,立体空间感差,拍摄时要注意:阴天不宜拍风景或远景,要有意安排前景于画面中,拉大纵深距离。雨天光线灰暗,照度低,景物反差小,较远景物的清晰度、饱和度降低,会有雨点的干扰。拍摄时要有意使用正在下着的雨点作背景来渲染气氛,前景中安排雨伞、雨衣、疾驶的人或车辆,使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在雨中拍摄,选用逆光表现雨点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雪天与下雨天相似,要通过纷纷的雪花来表现气氛。要注意的是雪天的照度大,兰紫光多,反光强,拍摄时要使用UV镜,曝光时以人脸的亮度为依据来控制拍摄的光圈。雾天光线暗,空气中弥漫无数水珠,可视景物距离短,拍摄时要着重表现出雾天的特征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二)人造光线的运用
人造光线是依据自然光的照明特点发展起来的,解决了夜晚或自然光线很暗情况下用于照明光的问题,用于摄像的人造光的布置关键是要解决主体的形态,表现主体的特征。常用的人造光源有卤钨灯、新闻灯,其色温为3200K。摄影棚中主要布置如下一些光线:
1.主光。又叫造型光用来表现被摄人物形态的主要光线,位置在前侧方,与拍摄方向成45o角,是照亮被摄体的主要光线。主光的高度不宜太高,布光时主光只能有一个。
2.辅助光。用来帮助主光造型,调整画面上人物的明暗反差,弥补主光在造型上的不足,对阴影部位加以辅助照明,使画面更富有层次和质感。辅助光可以有多个。辅光的强度与主光的强度之比 = 1:2~1:3
3.轮廓光。用来勾画人物的轮廓、线条,把主体与背景区别开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4.背景光。在被摄体的正后方,用于照亮背景和周围的环境,其目的是把主体从背景中衬托出来。背景光一般安排成逆光的位置,背景光的强度一般不宜超过主光强度的2/3。
5.装饰光。为了突出地表现某一重点部位或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所打的光叫装饰光。主要进行修补之用。
6.场景光。整个摄像环境均匀照明的灯光。

2.应用前景和背景的特点来渲染气氛,烘托主体。如前景有正在下着的雨、雪,可以表明当时的环境。
3.应用线条的透视效果来揭示画面的纵深空间。如画面中有河流、道路、山脉、管道等,这些是广义的线条,如果这些"线条"在画面中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纵深,在遥远处汇合,则给人的感觉是环境纵深距离长。
4.合理表现运动。被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或是被摄体静止,采用运动的拍摄手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构图中要讲究运动的方向、运动速度、姿态,要考虑好运动轴线与拍摄轴线的位置关系。
5.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视觉中心。拍摄时可以采取虚实对比(如背景虚化、主体清晰或陪体虚化、主体清晰)、大小对比、影调对比、藏露对比、方向对比、动静对比、声音对比等来烘托夸张主体。
6.跟随拍摄。以"摄像机"的"动"制"被拍体"的"动",摄像机要先于主体开始运动,镜头运动中要始终保持"动体"在视觉中心位置。初学摄像的同志往往不易把握好摄像机,希望大家经常加以练习。
7.控制好起幅和落幅。开机出现的第一幅画面与结尾的最后一幅画面对于叙述一个故事情节,表达一段内容非常重要,起幅、落幅都是静态构图,要讲究视觉效果,从起幅过渡到"运动",要符合视觉习惯,不可太突然,采用推、拉镜头进行"落幅"要尽可能给人以"悬念"或"遐想"。
三、摄像用光
与彩色照相一样,摄像用光也很有讲究,光源要有足够的照度,同时要考虑光线的色温的匹配,以避免彩色还原的失真,对比的失衡,反差过大或过小,画面层次较差的缺点。因此,讲究摄像用光非常重要。
(一)自然光线的运用
考虑到光线的色温和光照角度,我们把自然光分成早晚时段、正常时段、顶光时段。
1.早晚时段光线的运用:早晚时段是指日出或日落这一时段,此时光线的光照角度较小,在0~15o范围,并且太阳在这一段时间里色温变化较快,光线透过晨雾或暮霭以散射的形式照射,云雾衬托,高雅含蓄,宜用于抒情写意,表现早晚的气氛。
2.正常时段光线的运用:我们把日出后2小时至上午11时这一段时间以及下午2时至日日落前2小时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正常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太阳光线的角度在15o~60o之间,其时的光线相对比较稳定,光照度适中,色温变化较小,景物接受光照相对均匀,表现的影调丰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色彩能够得以较好地表现。在这一时段里光照方向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
(1)顺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内容平淡、反差相对小、缺乏影调层次、立体感不强。拍摄时要注意主体与背景的选择,要考虑亮主体与暗背景的搭配,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拍摄人自己的影子拍入画面。
(2)前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45o角,利用这种光线能够较好地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质感强烈,表现景物细腻,这是拍摄时经常选用的用光方法。
(3)侧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o角,光照投影落在被摄体的侧位,被摄体明暗影调各占一半,能较好地描绘主体的形态和轮廓。如果被摄体的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用侧光照明能够得到逼真的再现。
(4)侧逆光情况:光照方向与拍摄方向成135o角,光照与拍摄方向斜对面,被摄体处在阴影之中,仅轮廓被照亮,我们又叫轮廓摄像。
3.顶光时段光线的运用:这一段时间太阳高悬在头顶上,光线与地平线所成的角度在60o~90o度之间,此时的光线强烈,照度高,垂直面接受的光线少,物体投影短,景物反差大,明暗悬殊,因此,尽可能不要用这一段时间来拍摄。
对于阴天、雨天、雪天、雾天的拍摄,要根据不同的天气采取不同的方法。阴天光线是散射光,方向性差,立体空间感差,拍摄时要注意:阴天不宜拍风景或远景,要有意安排前景于画面中,拉大纵深距离。雨天光线灰暗,照度低,景物反差小,较远景物的清晰度、饱和度降低,会有雨点的干扰。拍摄时要有意使用正在下着的雨点作背景来渲染气氛,前景中安排雨伞、雨衣、疾驶的人或车辆,使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在雨中拍摄,选用逆光表现雨点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雪天与下雨天相似,要通过纷纷的雪花来表现气氛。要注意的是雪天的照度大,兰紫光多,反光强,拍摄时要使用UV镜,曝光时以人脸的亮度为依据来控制拍摄的光圈。雾天光线暗,空气中弥漫无数水珠,可视景物距离短,拍摄时要着重表现出雾天的特征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二)人造光线的运用
人造光线是依据自然光的照明特点发展起来的,解决了夜晚或自然光线很暗情况下用于照明光的问题,用于摄像的人造光的布置关键是要解决主体的形态,表现主体的特征。常用的人造光源有卤钨灯、新闻灯,其色温为3200K。摄影棚中主要布置如下一些光线:
1.主光。又叫造型光用来表现被摄人物形态的主要光线,位置在前侧方,与拍摄方向成45o角,是照亮被摄体的主要光线。主光的高度不宜太高,布光时主光只能有一个。
2.辅助光。用来帮助主光造型,调整画面上人物的明暗反差,弥补主光在造型上的不足,对阴影部位加以辅助照明,使画面更富有层次和质感。辅助光可以有多个。辅光的强度与主光的强度之比 = 1:2~1:3
3.轮廓光。用来勾画人物的轮廓、线条,把主体与背景区别开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4.背景光。在被摄体的正后方,用于照亮背景和周围的环境,其目的是把主体从背景中衬托出来。背景光一般安排成逆光的位置,背景光的强度一般不宜超过主光强度的2/3。
5.装饰光。为了突出地表现某一重点部位或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所打的光叫装饰光。主要进行修补之用。
6.场景光。整个摄像环境均匀照明的灯光。
数码摄像机使用技巧之静态构图篇
  随着数码摄像机逐渐的走入千家万户,数码摄像机的拍摄技巧也不断的得到普及,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用摄像机拍摄影像谁都会,但是要想拍摄出的影片让人看上去舒服,将自己的思想立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拍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影片,还得掌握些构图技巧。
 总的来说,静态构图就是指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的构图关系基本固定。比如,我们拍摄远处的风景,多用固定镜头表现,画面中的景色、人物、树木等基本不动,即为静态构图形式。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我们具体拍摄的时候,可以根据画面构图形式的外在线形结构的区别,将构图形式分为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九宫格式构图、圆形构图、对称构图、非对称构图等等。下面我们就逐一的讲解说明:  
  1、水平线构图:

  使用水平线构图的画面,一般主导线形是水平方向的,主要用于表现宏阔、宽敞的大场面。如拍摄大海、日出、草原放牧、层峦叠嶂的远山、大型会议合影、河湖平面等等,经常会用到水平线构图来表现。  

  2、垂直线构图:

  使用垂直线构图的景物,一般画面的主导线形是上下方向延升的,采用垂直构图主要是为了强调拍摄对象的高度和纵向气势。比如,拍摄摩天大楼、树木、山峰等景物时,常常可以使用垂直构图的形式表现。  
  3、斜线构图:
  在画平面中采用斜线构图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产生纵伸的运动感和指向性,对观众的视线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画面的交流感十分的强;另一方面,画面中的斜线也能够给人以三维空间的印象,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最典型的斜线构图方式是画平面的两条对角线方向的构图。采用斜线构图时,在视觉上显得自然而有活力,醒目而富有动感,是十分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
4、曲线构图:
  曲线构图通常称为S形构图,也是一种常见的构图形式。在画面中使用曲线构图形式,不仅能给观众一种韵律感、流动感的视觉享受,很好的表现画面的节奏,还能够有效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空间和深度;此外,S形线条在画面中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空间,把分散的景物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画面的美感。  
  5、黄金分割式构图:
  黄金分割大家应该都是很熟悉的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神圣、最美妙的构图原则,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之中。将黄金分割法则借鉴到电视画面的构图中,也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6、九宫格式构图: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被摄主体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7、圆形构图:
适当的利用画面之中的弧线或者是圆形进行构图,提高画面的美感和水平。  
8、对称构图:
  一般是比较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画面显得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物以及特殊风格的物体。   
9、非对称构图:
将画面中的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比较类似与中国国画的构图特点,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景物、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上面介绍的是数码摄像的常用的构图方式,要想得到满意的构图,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如,保持摄象机的平稳,注意安排好画面的多个主体之间的联系,使画面尽量的整洁流畅,以及适当的控制好画面的节奏,与当时的环境气愤要相协调和一至。当然还要不断的练习,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去领悟构图的技巧,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了。
2.3.1 摄像构图的意义

2.3.2 关于构图布局

2.3.3 关于机位角度

2.3.4 关于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

2.3.5 关于拍摄表现手法

2.3.6 关于确定机位、角度、景别的前提

2.3.7 关于轴线

学会操作摄像机,只是具有了拍摄的初步能力。要想拍摄出一部优秀的电视节目,还应该掌握摄像构图等技艺。
一幅幅画面是构成电视节目镜头的最小单元。这里所说的镜头,是从它的拍摄技艺角度定义的,是指电视拍摄时的一段固定或活动图像的内容。摄像人员除了能正确操作摄像机,依照各种技术参数,综合发挥所有摄像功能之外,还应努力研究摄像画面的创作。
2.3.1 摄像构图的意义
摄像人员在拍摄画面时,要根据剧本的要求,努力寻找到较为完美的画面形象结构和最佳的画面效果。摄像构图贯穿摄像人员拍摄所有镜头的全过程。
1、 什么是"摄像"
"摄像"是将景物光像用一个个镜头记载下来,并且每一个镜头所摄得的是给观众看的内容;镜头内容所表达出的是摄像师的意念、思维以及对观众有目的的、有意向的、甚至是强制性的引导。
2、 摄像构图的意义
(1) 什么是"摄像构图"?
对摄像构图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摄像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即指画面的布局与构成。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筛选对象、组织对象、处理好对象的方位、运动方向,以及线条、色调等造型因素。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像构图的根本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调度观众的视线,引导观众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所以摄像构图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组织好各种画面的构成,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2) 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和要素
A. 特点
电视画面构图中要求画面构图一次完成;任何一个电视节目中的画面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整个作品结构中的一个元素,一部电视片的整体性体现在若干镜头的有机组合中,所以画面构图还必须考虑到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关系;电视画面的构图要有固定的横幅格式;画面的视点可变;电视的画面形式是运动的;电视画面中还要参入有时间因素(节奏等)的构图;前后镜头的内容和拍摄技法要和谐统一。
B. 画面构图要素
a 线条
任何画面都离不开线条,它是最主要的构图因素。在生活实践中,线条组合形成了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空间位置、朝向、运动轨迹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不同的线条结构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线条结构可包括横线结构、垂直线结构、斜线结构、曲线结构。
(a) 横线结构给人们广阔、寂静和安定的感觉。例如地平线就是很明显的横线条。
(b) 垂直结构经常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利,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感觉。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
(c) 斜线结构给人以运动和不安定的感觉。例如比萨斜塔,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d) 曲线结构给人们柔和、优美的感觉。例如卷曲熟睡的孩童,让人感觉甜蜜温馨。
b 形状
大自然中的物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形状是可以把握的物体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画面构图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单个物体形状的不同效果或几个物体形状微妙地相互作用,均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使观众得到不同的感受。 在现实拍摄中,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状的物体,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会使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构图形式,从而使观众得到不同的感受。
c 明暗层次
没有光线就没有层次,没有合理的布光就拍摄不出理想的画面,构图的其它要素如形状、线条、质感等实际上是通过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的。
光线的明暗层次在画面构图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a) 利用光线的明暗表示时间、环境。例如要表现黑夜,则画面中需要灰色和黑色占有较大的比例。
(b) 利用光线的明暗来突出被摄主体。例如使用亮背景来衬托暗主体来获得剪影的效果等。
(c) 利用光线来营造不同的气氛。例如用较暗的光线来表现肃穆、阴森、恐怖的气氛等。
(d) 物体立体感的体现需要光线的明暗作用,来造成物体表面亮度的差别。
(e) 通过光线造成物体前后景与周围环境的反差来形成物体的空间感。
对于如何将光有效合理的用在摄像中,将会在《电视照明》一章中详细说明。
d 色彩
色彩是构成彩色画面的基本要素。色彩具有色别、色纯度和色亮度三个特征。
色别是指各种物像的颜色;色纯度即饱和度,表示颜色纯正的程度;色亮度也就是明度,是指同一色别在不同光线照射下所呈现的明暗程度,也指不同的色别互相比较存在的明暗区别。
通过色轮图我们可以对颜色有个更清楚的认识。以圆心为对称点的两种颜色互为补色,红、绿、蓝是最基本的颜色被称之为原色。其它颜色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色、补色混合而成,称为复色。补色和原色纯度高,颜色鲜艳,刺激性强。复色颜色较柔和,刺激性小。
人眼对黄、绿色区域灵敏度高、色亮度大,而对红、紫色区域却相反。
在色轮上直接相对的两种颜色为相对色,相对色和补色一样,对比强烈,色反差大,若搭配在一起显得非常鲜明、艳丽;左右相邻或互相靠近的几种颜色为相邻色或相关色。它们之间对比弱,色反差小,若搭配在一起显得柔和、自然。
在拍摄画面时,要根据传递的视觉信息的不同来选择色彩搭配。如用相对色来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用相关色来达到柔和、和谐的图像。
e 质感
质感是人们对物体材料和表面结构的视觉感受。摄像人员要对触觉与视觉之间的心理关系非常敏感,对各种材料的质感也要了解,并能充分利用视觉可辨范围内光线的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反射光和阴影的配制等等来呈现这种视觉质感,有效地表达物体表面结构的特征。
f 立体感
大自然的物体都占有一定三维空间,我们平常是在现实生活空间中去感受物体,而电视画面却是用二维的条件去表现三维的空间,因此要对立体形象形成的几个因素给以充分地认识,这样才能够在拍摄中很好的把握立体的体现。
(a) 一个物体的立体形状是由若干个面组成的,画面中若展现出三个方面的面,就会使人感到立体物的存在。
(b) 物体的主体形态最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光线条件实现的,若画面中展现出三个方向的阴暗面,立体感就会更明显。
(c) 物体的背景、深度和投影都有助于显示立体物的存在。
2.3.2 关于构图布局
构图布局主要是指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空间、均衡等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中,为了揭示主题思想内容,把所有的构图要素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根据构图原理对各要素作适当的安排,使它们搭配得当、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1、 画面的组成要素。
(1) 主体
主体是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摄像师用语言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电视画面的主要部分。主体在电视画面中既是内容表达的重点,又是画面结构组成的中心。摄像师在构图时首先要确立主体,并通过构图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背景等其他画面结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思想,又便于观众分清主次的目的。 表现主体的形式,大致有两种方法: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
A 直接表现
这种方法是使主体在画面中占较大的面积或处于突出位置,以利于鲜明、细致地表现主体的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
B 间接表现
这种方法中,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常常不大,但却是画面结构中心,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种表现方法比较含蓄,侧重于环境的陪衬和气氛的烘托来描写主体。不着重于阐述主体特征和质感,而着重于神韵和内涵的传达,使人们有更多的回味。 主体的突出,在电视画面中往往是从间接表现入手,然后转为直接表现。如主体人物从远处的群体中走出来,并且越走越近,在画面中也越来越大。
(2) 陪体
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并构成一定情节对象的画面构成部分。陪体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帮助主体进行主题思想表现的对象。陪体也是画面的有机成分和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陪体的目的主要是陪衬、烘托、突出、解释和说明主体。
表现陪体的方式也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A 直接表现
陪体直接出现在画面中,但不能影响主体的突出,更不能削弱主体,绝不能为了强调陪体的完整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B 间接表现
陪体不出现在画面中,而在画面之外,靠观众的联想形成在观众的想象之中。陪体的间接表现一般是利用主体视线、动作及线条的朝向来诱发观众的想象。 在实际拍摄时,要根据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构图形式。
(3) 前景
前景是指电视画面中主体前面或靠近镜头的景物或人物,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和人物关系。前景有时可能是陪体,但更多情况下前景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前景可以帮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度,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增加画面的视觉空间深度还可以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在选择前景时,要注意与主体的密切配合;注意画面的均衡完整,不要由于前景而破坏和分割画面。多数情况下,前景用于场面大、景物层次较多的画面之中。凡破坏主题、破坏整个画面结构的前景要舍弃,以求画面的简洁。
(4) 后景
后景指与前景想对应,在主体之后、背景之前的人物或景物。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可以是陪体,也可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形成与主体的特定联系,增加画面表现内容,帮助主体揭示主题,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和透视感,使画面呈现出多层立体的造型效果。
(5) 背景
在画面构图中背景是可以看见的各层景物中的最后一层,是画面中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可以发挥出环境表现的功能,丰富画面内容,对主体起烘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画面的景物层次,拓展画面的纵深空间,并且能够通过色彩、影调等视觉元素均衡视觉画面构图、美化画面。 如何处理好背景?
A 首先要抓住背景的特征,也就是把反映主体所处的典型环境、地点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等富有特征的事物组织在背景里。这样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思想、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
B 其次要运用背景与主体之间的对比手法。利用光线明暗、色调的不同、线条和形状结构的差异,使观众对主体与背景产生距离感,有力地衬托出主体的轮廓线条,并使主体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C 背景的色调和线条应力求简洁、单纯,要避开杂乱的与主体无关的人物和景物。如果背景上有破坏主体形象和破坏画面的物体和线条时,要改变拍摄角度或调整镜头的焦点,使背景变得模糊,或利用光线使无关的景物隐没在暗色调中。
一幅完整的画面包括以上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画面都具备上述的各个部分,有的画面只有主体和背景部分,有的画面却五个部分都具有,但无论如何组成,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主体。
2、 构图布局中的章法
(1) 三角形布局
三角形布局根据的是三点构成一个面的原理。三角形的布局可以让人感觉稳定。
(2) 线条会聚构图
线条会聚构图是将主体安排在画面有方向的线条会聚点上,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例如,一条斜向的宽广的柏油马路,在远处的会聚点上有一辆汽车,虽然汽车只占画面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路面的斜线会聚,使得观众的视点自然而然落到了汽车上。
(3) 井字分割
"井"字的交点是视线集中的地方,因而常把主体安排在这些位置的附近。
(4) 色块对比构图
色块对比构图是按照心理学原则,将暗调中的亮块、亮调中的暗块、色块对比强烈的色块等作为画面的构图中心,以引起观众的无意注意。色块对比构图在张艺谋执导的一系列影片里都有所见,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灰色的背景与红色的灯笼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冲击。
(5)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构图是按美学原则,把一段直线分成大小两段,使小段与大段的比等于大段与全段的比,比值为1:1.618。在美学上认为用这种比例画出的长方形,最能给人以美感。电视屏幕的宽高比为4: 3,接近黄金分割。
将黄金分割构图方法应用于电视节目中,要注意在镜头切换时,视觉中心不应有较大的跳跃。第一个镜头的视觉中心如在右上,第二个镜头的视觉中心最好也在右上或移至右下,不要猛然跳到左下。否则会造成视觉混乱与疲劳。
练好数码摄像基本功 器材构图技巧全接触 www.DiGi163.com 时间:2005-8-9
 虽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对于广大dv爱好者来说,有了一台好的摄像机与拍摄出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摄像技巧无疑是这段路的起点,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摄像技巧,才能为做出好的dv成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关接触摄像机有几年了,在这里将我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摄像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借此为平台,一起提高我们摄像水平。
  要想拍出好的素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摄像一定要稳
  稳,是摄像爱好者要牢记的第一要素。稳定的画面给人一种安全、真实、美好的享受,让人看了感觉非常的舒服;如果画面不稳定,那么整个画面就会抖来抖去,让人看不清楚主体,很难理解你的拍摄意图。而且画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造成心理上的影响,让人感觉心烦意乱、十分的焦躁。这一点我不从心理学解释,只是大家简单想一想,一个物体在你眼前跳来跳去,你想看清楚它又看不清,你的心情会好么?所以保持画面的一贯稳定性是摄像的第一前提,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定展开工作,这样才能拍摄出好的素材。总结起来,保持画面的稳定从三个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
  一.条件允许的时候坚决使用三角架
  使用三角架是保持画面稳定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其实电视台无论拍摄电视剧还是拍摄晚会都会使用三角架,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画面稳定。有的人会说,电视台在拍摄新闻的时候不使用三角架也非常稳,但是那是由于电视台的摄像师是专业人员,有很强的基本功,而且他们使用的都是肩扛式的机器。我们普通的摄像爱好者使用的是小机器,而且基本功和他们是天壤之别,所以,要保持画面的高度稳定,使用三角架是最为稳妥的方式。这里我建议广大摄像爱好者购买那些轻便的三角架,不但方便携带,而且还可以更大的突破环境的限制,在各种场合使用。
  二.保持正确的拍摄姿势
  正确拍摄姿势包括正确的持机姿势和正确的拍摄姿势,持机姿势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摄像机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一般在开取景器的时候一定要用左手托住取景器,否则极易造成摄像机的晃动。
  拍摄姿势主要有站立拍摄和跪姿拍摄: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录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录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在摇时应将起幅放在身体不舒服位置,将落幅放在身体舒服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两脚不动。
  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托住摄录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石头、栏杆、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如果又摇的镜头时也要从不舒服位置向舒服位置摇。还有要注意的是不要玩潇洒,避免一手拿着机器拍来拍去或是边走边拍。
  三.练好拍摄的基本功
  练好基本功会为你的拍摄效果提供更好的保障,不仅可以提高你的拍摄稳定性,也可以提高各方面质量,你将会为你的基本功的提高受益无穷。基本功的练习一是要多拍,二是要多看,看看别人或是电视中的画面是怎样,多多学习。总之,基本功的练习时不要求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多多注意积累就可以了。

  2.学会构图是摄像水平提高的关键
  同绘画和摄影一样,摄像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失败的构图则会让人觉得你拍摄的素材杂乱无章。所以,摄像水平提高,必须从构好图这个环节入手。摄像构图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合理利用远、全、中、近、特
  摄像的取景分为这几种,画面的视角由最大变到最小。远景一般就是将摄像的镜头拉到最大附近,你的摄像取景达到摄像机所能取得的最大范围,一般在表现宏大场面时候使用,主要是为了让人气势磅礴、规模巨大的时候使用。全景一般指将一个事物的全貌展现给大家,例如拍摄人的全景,是将人从头到脚全部收到镜头里面,让人了解事物的全貌。中景是指取事物的一部分,但是是能够突入主体而且基本上可以表现全部的部分,比如说人物构图,一般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半身照,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拍摄人的中景时切忌在人的关节比如膝盖、腰部截图。近景一般是着力刻画细节的时候是使用的表现手法,比如专拍人物的面部表情。特写就是进一步的刻画,这个在拍摄小动物时候用的比较多,比如拍摄花瓣上的蜜蜂就必须用特写的手法来拍摄。景别的取舍主要要根据拍摄所要表达的主题来选择,我们不是为了构图而构图,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在心。
  二.学会黄金分割点构图和三分之一构图
  数学我们学过,0.618是黄金分割点,我们一个画面一般是将水平方向分割成0.618和0.382。一个画面当中在黄金分割点的事物是最能引起视觉注意的坐标,而不是大家浅显感觉的中点,所以我们在构图时候,尽量避免将主体放在中心的做法,当然不是绝对,如果有了陪体,比如说很多人在一排,那么我一定要将重要人物排在中心的呦。当然,我们所说的黄金分割点是两点,而不是单指左面或者有面的0.618。还有一种比较粗糙的方法,就是将一个画面用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分为九个部分,那么四条线的四个交点基本上就是人的视觉中心,将主体放在交点上可以引起人的视觉注意的。
  三.利用色彩和静动相衬构图
  红花总要绿叶来衬托,我们将构图也是这样,如果整个画面都是绿的,只有一点红,那么无论这点红在哪个位置,总能引起人的视觉注意,所以利用好色彩构图往往能够产生你意想不到效果。还有就是静动对比构图,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车辆来来往往,人潮涌来涌去,只有主角在街上慢慢行走,那么我们自然就注意他而忽略了其它的背景。同理,所有的都是静止的,一个物体在动,我们也会自然的注意它。我们要合理运用静动相衬,可以拍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呦。
  3.合理利用光线是所拍摄画面能够良好还原的必要因素。
  简单的介绍一下光线:顺光,就是在拍摄时候机位与光源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方向相同。逆光:在拍摄时候机位与光源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方向相反。侧顺光:拍摄时机位与光源水平成一定的角度,但是同在主体一侧。侧逆光:拍摄时机位与光源水平成一定的角度,但是分布在主体的两侧。顺光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特别平滑,但是会缺乏层次感,会产生平面的效果。逆光我就不建议大家运用,除非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或是在向表现特殊效果的时候。因为逆光在使用时如果采用平均曝光或是自动曝光,主题会黑黑的,如果采用加大光圈,那么会造成整个背景的曝光过量,显得特别的刺眼。测光在表现主体的层次感方面要强于顺光,拍摄出的画面有立体感。当然,我们采用光线时要根据具体的主题和光线来随机使用,没有绝对。不过我们一般不要使用顶光(就是光源在主体的顶部)和脚光(光源在主体的正下方)。因为这样会将人拍的特别邪恶,电影里在拍摄反面角色经常用到的。
4.掌握节奏能够给人和谐的感觉
  节奏问题就比较难掌握了,这个要根据具体想表现的主题来采用不同的节奏,而且要在经常拍摄,经常锻炼中逐渐的总结和摸索。这里小关拿舞台摄像举例,在比较舒缓的歌曲或是比较柔情的舞姿时,你一定要采用慢节奏;在比较火爆的歌曲或是劲舞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快的节奏,也就是说,摄像的节奏要与主体节奏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主题。摄像机的节奏快满主要有几个方面来表现:推拉镜头速度、摇移镜头速度、主体变换速度、还有就是甩镜头的速度。
  5.合理利用手动会提高你的拍摄水平。
  我是不推崇任何时候摄像都用自动的,虽然现在摄像机的自动功能十分的完善,但是广大dv爱好者要是想进一步提高自己摄像水平,采用手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手动可以避免很多的自动缺点,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逆光拍摄时,摄像机平均曝光,主体肯定曝光不足,这时我们就可以手动调整光圈来增大光圈,是主体正确还原;在舞台摄像时光线忽明忽暗,而且亮点四处的移动,因为我们的摄像机一般是对着亮点聚焦,那么我们就肯定不是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着我们想要拍摄的物体对焦,而且焦点会跳来跳去,这个时候我们采用手动对焦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得拍摄效果;在拍摄时,尤其是在大的旅游景点,我们很难保证我们的拍摄过程中没有人在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或是景点之间走动,那么我们的摄像机便会跳焦,我们采用手动对焦也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等等,适当的运用手动会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摄像素材更加有质量,也会提高我们摄像水平。
  摄像要注意的其它事项:
  记得在每次摄像之前调整白平衡,在摇镜头时侯同时推拉镜头显得特别的有节奏,摄像一定要在你要的素材开始前前10秒和录制后10秒按录像键,摇镜头时一定要先预摇一遍并且起幅至少5秒落幅至少5秒并且节奏要一致等等,小关先和大家探讨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例讲解摄影构图:画面的空白
  空白是产生意境、引发联想的条件之一。诗歌中的"歇拍"、音乐中的"休止"、小说中的"虚笔"等都是一种空白的艺术。
  中国画称空白为"留白",给观者留予想像空间。相比之下,绘画是加法的艺术,而摄影却是减法的艺术。绘画留白容易,少添几笔便留下"三分白";摄影留空却难,取景框内远、中、近充满各种景物。如何取舍,使空白对突出主体创造意境产生作用,却不像绘画那般容易。
  下面这幅雪景,为了表现远处在雪雾飘逸中的青山,在山顶悬崖踏雪腾挪几次机位,累得满身冒汗,无奈之下拍入此景,需不理想,却避开了很多树干杂枝,唉声一叹:"减法不易,留白更难!"。 〖文章来源 bbs.cqzg.cn 春秋中文网 T07a9q〗
电视的画面的构图
电视图像也称作视频图像,即电视机荧屏上所显示的画面,或者借用电影术语指拍摄的镜头。也就是说,图像、画面、镜头均属一种概念,只是在不同场合、不同技术范畴中、称呼有别而已。例如,一集电视剧大约由300个镜头组成,而不称作由300个图像或画面组成。又例如,"监视器图像电平较暗,需要重新调一调。"而不应说"镜头电平较暗"等等。拍摄中,我们常说"这个画面构图好","这个镜头需要15英尺长","这个图像要10秒"等等,都表达了我们习惯的或认为正确的叫法。
就镜头而言,它包含着结构和组成单位,以及长度和时间等。画面呢?它大多指在一定的画幅内所表现的造型形式、布局和构成等。图像是电视专用语,即通常说的"电视是利用扫描线显示图像的,扫描线越多,图像的质量就越高。"在专业术语中,有的把图像叫像帧,是因为电视每秒内扫描二十五帧图像,也就是二十五个画面,所以把帧与图像和画面相提,但像帧这种叫法不常用罢了。电视图像的结构,或称画面的构成,必须着眼于技术和艺术两个因素,假如没有高灵敏度的摄像管和清晰度(即解像力)较高的电视机,从技术上就很难保证和体现视觉形象在造型上的完美。作为一位摄像师,很难左右摄像系统在技术设备上的优劣,但对于艺术范畴中的造型表现方法、技巧和手段等,是能掌握的。
前面几章中所谈到的"曝光控制""摄像角度""光线、色彩处理""运动摄像"等表现方法,都属于画面构成的艺术因。现在所要讲到的"画面构图",正是摄像师把这些艺术因素在构图中体现出来,通过这一形式表现手段强迫于观众的视觉。从这一层含意上来讲,构图也是画面构成的一个艺术因素,是为图像结构、图像内容而的,也就是说结构和内容直接影响画面构图,而构图的好坏也反作用于它们的表达。图像结构一般是指被摄对象中的人物、道具和景物,在画面中的布局、调度和构成,它有静态的对称、均衡、平稳的结构方式,和动态的不平稳的结构方式。于是,静态的图像结构使画面构图不断运动来体现图像结构。这就给我们指出,电视图像的画面构图含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画面的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它是电视片和电视剧在画面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也是这一章里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电视图像的画面构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是借鉴了电影艺术的镜头结构方法和画面构图的经验,以此在拍摄中少走弯路,直接把摄像机镜头对准生活和伸向人物的精神领域,不少优秀的电视片和电视剧说明了这一。从我国电视剧(即带有故事内容和戏剧情节的电视片)摄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凡从事过电影故事片的摄影师,一量熟悉了手中的电视摄像机之后,他们所摄取的图像在画面构图上是讲究的,首先他们能够参与导演的声面调度,对人物、道具和景的布局提出建议;准确地确定镜头的内部结构;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调动光线、色彩和运动等造型手段,去完成能表达剧情内容的画面构图。不论是电影摄影师还是电视摄像师,从造型艺术的共同一上讲,他们都情节的含意和人物的心理,那么在画面构图时就能摆脱古板的、墨守成规的、完美无缺的画面分割形式,使镜头变得灵活、自由、生动。下面就电视的画面构图的表现形式,和构图处理的方法及其特点,进行基本的讲解。
一、"黄金率"横向画幅形式电视画幅的"黄金分割"比例,是借鉴了电影初期对标准银幕比例的研究成果。电影发明家之一的爱迪生,所采用的画幅宽提出了比例为4:3=1.33:1所产生的美感,也是人们在视觉上最受欢迎的几何图形。由于电视画幅的宽高比例与电影标准画幅相同,那么电影35mm和16 的拷贝磁带转录后,人们在家庭电视机上就能获行收看。目前,国外不少电视系列片、电视连续剧等,大多采用电影16 胶片和16 摄影机拍摄,后期制作时用胶片转录在磁带上的方法,然后在电视上播放,其图像的质量和画面造型效果要比电视摄像机摄录的好,这因为胶片的感光和色调由低密度到中间密度挝渡层次丰富。不久的将来,高清晰度的电视摄像、录像,是能与电影35 胶片特性相媲美的,解像力达到每幅图象1125秆扫描线,其图像细节要比目前每幅图象625扫描线清晰得多。总而言之,电视画幅与电影标准画幅在比例上的统一,使摄像师与摄影师在镜头结构的规律上相通;使电视与电影能互相转播,有利于影视的创作和宣传。
二、 虽说电视与电影画幅比例相同,但严格来讲电视扫描的图像面积略小于普通放映的电影画面面积。特别是家庭电视机上的图像位置受到显像管荧屏边框的影响,其画面面积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是小于电视监视器的画面。因此,在摄像取景时要使画面的重要部分的标题等保持在稍小些的画面面积以内,在美国规定了"电视画面标准"面积,英国只规定了"电视画面标准"。这对于我们使用35或16胶片拍摄"电视影片"时,提供了摄影师在取景、构图方面对画面边界的的注意,使重要细节和广告标题摄取在电视机的"安全画面"内。
框架式构图 作者:蒂姆.加塞特 文学艺术来源:《大众摄影》
风景拍摄中,选取框架可以成就一幅摄影作品,也可以破坏一幅摄影作品。良好的构图感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可以在时,运用柜架式构图;同时数码摄影允许拍摄者闲暇时在电脑桌面上对图片进行重构,只要拍摄者选定正确的拍摄主体,完全可以将一幅好照片变成一幅非同凡响的摄影作品。
  
  寻找适合的框架
  
  良好构图的一个诀窍就是寻找适合拍摄主体的框架,比如一棵树或一扇拱门。选择框架式前景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突出主体。将主体影像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可营造一种神秘气氛,就好像一个人从藏匿处偷偷窥视某个地方。框架式构图有助于将主体影像与风景融为一体,赋予照片更大的视觉冲击。留心诠释主体影像的不同方式,多花时间观察拍摄主体,绕拍摄主体多走走,当你从不同视角审视拍摄主体时,你会发现可供拍摄的角度很多。
  
  如何适用框架
  
  要牢记保持前景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平衡,勿使照片中的框架太过突兀。使用广角镜头时,不要将主体影像拍得太小,而应向后退,用中变焦镜头轻微地压缩视角,使主体影像自然增大。
本幅图像中,棕榈树被用作包围教堂的一个简单框架。我先选好拍摄角度,然后撤至树后,使教堂巧位于两棵树之间。当时也是灵光一闪,好像棕仙在暗中提示我。
佛罗里达日落时的棕榈树既构成图像的框架,又构成画面的主体。同时将镜头拉近,谨慎进行剪切以突出树的轮廓。将太阳置于树叶后方防止强光毁坏整幅照片。
可以改变景深以突出框架或背景。比如,以一棵树为焦点,采用远摄镜头和大光圈拍摄背景,使树占据画面的主体。或者,聚焦在背景上从而使树偏离焦点,将观众的目光移至画面深处。如果有合适的支撑物,延长曝光时间能使画面更加清晰。
利用电脑增加框架
采用自然框架有助于掩盖丑陋的、分散他人注意力的区域,这些区域很可能会毁坏整幅照片。去除构图中的汽车或天空丝毫不会降低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如果缺乏自然框架可利用AdobePhotoshop或其他软件添加一个框架。
从岩洞中向外拍摄得到这一自然天成的框架。我确信拍摄主体不会因边缘黑暗而模糊。曝光是在进入岩洞前手动设置的,然后在这个读数附近采用包围式曝光。
原来的照片中的拱门是纹理与光线的完美统一体。我去除了门拱内的风景,然后在拱门后加入农庄作为新的图层。
用树在罂粟花旁构筑一个框架。使用远摄镜头和三脚架增强画面锐度。
拍摄者再也不必折断一根树枝将其悬挂在镜头前去掩盖那些难看的东西了,那都是数码相机发明之前的小把戏。
有用的照片应保存下来以备今后之需,许多框架都是在那些看似用处不大的照片中找到的。当然可以利用Photoshop Elements选取框架,将其剪切下来,然后运用到另一张照片中。采用不同焦距、不同角度拍摄多张照片是个相当不错的主意。
本文内容选自《数码摄影入门丛书》(湖南美术出版社),特此感谢。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