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我在农村长大,看到有些人家的门口挂着画着太极、八卦的木块,还看到道士穿着画着太极、八卦的衣服,感觉特别好奇。听大人说,那是为了辟邪的。一片木块雕刻一种符号,如何竟能滋生这么大的威力?读大学时,翻阅《易经》译著、解读等图文本,终于看到这种威力的源头。不过,当时尚未祛除对神秘符号及其威力的敬畏之心,认为《易经》也很神秘。若干年后,看到许多风水大师、算命先生都拿着太极图来折腾善男信女,不禁心想——是符号糟蹋了经书,还是经书玄虚了符号?
太极图据说是由宋朝道士陈抟首创。至今,太极图主要有四种形式:简单的空心圆、周敦颐太极图、阴阳鱼图、64卦太极图。如图1所示,64卦太极图虽然用阴阳、明暗的直观图示来解释《易经》,却存在一个问题,即掺糅了时间节气、空间方位、卦象明暗、天干地支等内容,导致时间缺乏线性规则,一味地循环往复,构成一“锅”不明思维层次的“杂烩汤”。如此含混不清,容易使一个本身包含明暗变化、毫无好坏之分的卦,变成只有固定5.625度(360 °/64)的阴阳定位,对应于某一宫而具有拘泥的明暗之分及好坏之分了。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认为:中国的罗盘模仿月亮,描绘了盈亏的过程,这样周而复始,从一年七十二候的变化,到二十八宿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所形成的时空变化就是一个周而复始、圆形的变化观念。《易经》的起源就是立杆侧影。白天测日影,晚上测月影。测了这些影之后,和天、地、人之间的变化的规律性相对应,找出它们的相关关系,形成了一个宇宙模式。这一套宇宙模式的时空观念,和笛卡尔的横、纵轴线规定为时间、空间的坐标体系,彼此是相异的。西方的时空观念无所谓吉凶,东方的时空观念却存在吉凶。在四百多年以前,西方的学术思想就认为时间没有吉凶。中国的子午流注法肯定时间在周而复始的流转当中,在阴阳交错的时候,就存在着吉凶;空间也同此理。这一套方法被西方的利玛窦认为是野蛮与迷信。
图1
图2
周有光先生指出:文化分神学思维、玄学思维、科学思维;在经济方面,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同时进入信息化,但是水平非常低;在文化上,中国思想界如今的状况很糟糕,仍然是神学思维、玄学思维,不是科学思维。如果走不出神学、玄学,实现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2002年之前,我一直对《易经》、太极、八卦肃然起敬,认为其中虽然充斥着玄妙之神,却能用来预测人间吉凶,挺管用的。古人心存疑虑时,会占上一卦,以决分岔,以定走向。随后,开始审视占卜,质疑其中的“灵验”与“先知”。从逻辑学、哲学角度,澄清是非,加以批判。我认为,占卜只是一种过时的决策方式,如果只从是非二分法上加以批判,必定无法理解千年之前的决策习惯。倘若没有阐释《易经》“主心骨”的一贯理论,揭示古人占卜决策背后的思维惯性,笔伐占卜就必然局限于唯物、唯心的沙场上。“贼寇”不仅杀不死,连面目都看不清。
从古至今,对六爻的阐释大多采用“中”、“正”、“乘”、“承”、“应”的套路。好端端的一卦一个故事,被肢解成许多新意义、新境界。《易经》作者未曾想到的高明与高度,都能被后人一五一十地搜刮干净。很明朗的逐级递进,一句话说一、两个意识与行为,最后演变成跳来跳去、永无休止的冗言奥义。难怪哲学家胡适会说:“《易经》这一部书,古今来多少学者做了一屋子的书,也还讲不明白。”在书市里翻来阅去,看到的都是文字解文字、太极加八卦的论调,且被冠以正宗、正义、大义、智慧的名号。即使看到图解之书,也大多是图不配文的解释。2005年春,偶然看到霍金所写的《时间简史》,从中获取对时间、空间、事件的新看法,顿悟《易经》每卦六爻的线性关系、因果关系。霍金在书中用圆锥模型解释了时光流逝的过程——“这正如同将一块石头扔到池塘里,水表面的涟漪向四周散开一样,涟漪以圆周的形式散开并越变越大。如果将三维模型设想为包括二维的池塘水面和一维时间,这些扩大的水波的圆圈就画出一个圆锥,其顶点即为石头击到水面的地方和时间。类似地,从一个事件散开的光在四维的空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三维的圆锥,这个圆锥称为事件的未来光锥。”在未来光锥的基础上,添加六个意味着空间的圆圈,使时间轴贯穿其中,就能将每卦尽收眼底。
《易经》涉及妻管严、望夫山等64个故事。一卦对应于一个独立的故事。每卦六爻不存在尊卑关系,而只代表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六个阶段,于是,六个圆圈就是六个阶段的空间区域。每个圆圈的四大象限对应于如图2所示的明暗关系。
六爻对应于六个阶段,包含了同一个主人公在六个空间里所做的六个行为。这意味着有了光锥图,就用不着太极图来助阵,也能破解诸多疑惑,包括《易经》所涉及的字词复现问题等。连周易研究学者提到的分岔问题,也能形象地加以体现,并从数理哲学角度迎刃而解。
有了阐释《易经》“主心骨”的模型,就离一贯理论不远了。将圆圈分成横、纵两轴,横轴代表行为,纵轴代表结果,区分各自的正、负,就能将行为、结果用点标识出来,随后就能用轨迹将六个阶段的跃迁、分岔全部勾勒出来。这样,读者看到每个圆圈的四个区域(象限),就能知道每一爻的明暗位置了。借助时间光锥图,就能一扫太极图中僵化的明暗关系,使《易经》第2卦(坤卦)从绝对黑暗的深渊中释放出来,使每卦重新获得光明的照耀。
那么,如何规定X轴、Y轴上的正、负方向呢?蔡元培先生指出:“有人说读了进化论,会引起勇于私斗敢于作恶的意识;但我记得:我自了解进化公例后,反更凛凛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条件。”可见,在进化论的丛林法则之上,还有康德先生所说的“崇高的道德准则”。因此,对于X轴上的行为关键词,可采用天性规则、道德规则进行赋值。对于Y轴上的多样结果,可根据吉、凶的程度差异,用+2、+1、0、-1、-2等五个数字加以标识。
以乾卦作为范例,说明易经时间光锥图的优势。如图3所示,乾卦时间光锥图一目了然地呈现六个阶段的变化,呈现龙从“潜”到“飞”再到“亢”的过程。在第三阶段,日作夜息、从容谨慎的行为获得嘉允;在第六阶段,飞扬跋扈、过度疲惫的行为遭到咒诫。
图3
借助易经时间光锥图的优势,可进一步减弱天数成事的态度,增加人为成事的态度。但凡成就一件事,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内力不铸,仅靠外力,难成大观!经过分析,还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易经》所罗列的“吉”、“凶”、“悔”、“吝”,恰似月落日升。整体而言,是朝向吉祥、光明偏移的。
第二、人事的兴衰起伏并非按照固定的时间比例进行。兴衰起伏的交替连续如波浪,历时长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人的未来并非被预先注定,“吉”、“凶”、“悔”、“吝”等多样结果与人的行为(意识与行动)息息相关。“无妄之灾”、“飞鸟以凶”也能从行为上找到祸患的根源。
第三、吉祥与善行没有必然的匹配。随卦君王最终“用亨于西山”,并不是积累善行的结果,而是军事决策的结果。家人卦之所以有“余庆”,并非积善与行善的结果,而是宽严相济以治家的结果。传播言语必然影响听众,执行动作必然影响受众,即使二者没有善恶的倾向,也会因为控制外界局面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四、“疾”(灾难临头)、“凶”、“悔”、“吝”固然因动而生,对事犹豫迟钝却必将错过时机,结果必定危险。为人不惹闲事,也不必惧怕难事。事来则裁,事去则拒。事来、事去恰如一阵风。对事迟疑难断但经深思熟虑之后,必须做出决断。主动应对身外之事,客观结局未必“凶”,主观情绪未必“吝”。
第五、《易经》作者首先强调生存,其次强调道德。因此,生机一旦遭到威胁或破坏,主人公要么奔走逃避,要么寻找新生,要么保持警惕,要么奋勇抗争。这与马克思晚年“视斗争为生活哲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第六、人处衰落之谷,当扫颓唐之郁。鼎卦厨师膝下无子,为了延续香火或养儿防老,计划以妾代妻。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里,重婚是不会被定罪的。九四之时,鼎折断了脚,弄倒了公爵所享用的美味佳肴。汤羹洒落在地并沾湿了鼎,厨师内心倍感恐慌,却勇于面对,用金制提铉、玉制提铉取代黄牛皮革。改进鼎耳之后,结果就非常吉祥,没有什么不利。何俊教授指出,《易经》讲的是对称平衡,不是固定的平衡,而是在变动中保持对称。我认为,在职权所允、能力所及的前提下,即使面临一堆烂摊子,也要用心扭转,从而转危为安。
第七、吉祥、凶灾游荡在人生的不同时刻,如何积极地迎合或回避?预知危害,做好防备,即使凶灾降临,结果化险为夷。人处盈满之巅,当防亢傲之气。过度狂热之后,必定跌倒在地。在节卦中,何苦“苦节”(非常快速地行驶)而“出”,何不“安节”(缓慢行驶)而“往”?把握“节”之速,就是把握量变到质变之间的“度”。这恰如喝酒,酒量有限,不可逞能。倘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能避免酒精中毒。
上述观点在拙作《64幅无字图通解<易经>》中得以详解,希望能为国人走出神学思维、玄学思维给一分力。毛遂自荐,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为上海旅专教师)
Want Time Light-Cone & Abandon Tai-Chi!
|
Author ZHUANG Hui-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