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2-10-01
http://zhuanghy1.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5/17 |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类别(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
评论
(0)
|
阅读(432)
|
发表于 17:28
2005年05月01日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五一节,上网浏览,看到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先生在自己的Blog上写下的日志,其中精彩的思想给我们诸多启示,特转录于此,一方面作为自己学习的备忘录,另一方面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条教育语录: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劳厄
一篇文章:
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
金陵叙事 发表于 2005-4-29 14:31:00
资料来源:http://www.szerc.com/blog/more.asp?name=jinling&id=2520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来源:爱你=爱自己
下面是我在爱你=爱自己原文上的留言,权且当做转载后记:
几年前曾经在哪张报纸上读过这篇文章,今日再读,觉得有更多的启发。这也就是外国人称赞中国基础教育(赞美,是他们的文化习惯),说要学中国,但在行动上却没半点表示的原因。面向考试的教育(学习)什么时候成为面向探索的教育、面向生活的教育、面向事业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创新的教育,那教育就成功了!
我在前不久(4月24日)《读蒋鸣和教授<和老师们一起创新>有感》中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读《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发现美国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实现的,很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艺术味道。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方案你要么不做,一做就在创新。而在整个方案中,看不见一个叫你‘创新’的字眼”。
以上转载的文章中的美国老师,设计了那么多的开放性作业,没有一个提到创新,但是,只要学生投身于作业,就会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所以,创新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心中”的“学科中心情结”在作祟,不克服“学科中心情结”,就不会相信小小的学生居然会创新。如果老师希望学生创新、相信学生能够创新,并且自己投身创新设计,那么,不仅学生,而且老师都能实现自我扬弃—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顺便说一句,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鹏副校长又句名言——人类似乎有着一种奇妙的自我完善的功能(大意)。“南山”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课堂开放式的学习中迸发出来的知识总量(数量与质量上的)超过了老师课前准备的知识总量,更何况学生在学习方法、人文精神、价值观方面得到的诸多收益,这无疑是对现代教育优于传统教育的最好诠释,至少语文学科是这样。
真心地希望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目前的教育其实也是不排斥方法与创新的,关键在于老师们能否精巧地设计。能否回归一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同时又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人的能动精神,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更加自觉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证实:所谓的“应试教育”与所谓的“素质教育”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那我们会对中国教育作出多大的实际的贡献?!
回复: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
偶(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4-29 21:43:00
主人好:
第一次“听”你,是在我校的阶梯教室,你是那样的津津乐道(说句实话,那时耳朵里满是“blog”的声音,具体的记不得了)。过了那么多天,我来“看”你,发现了这是一块很能吸引眼珠子的地方(至少目前我是这么想的,呵呵~)
我把它贴到了这个地方:http://bbs.xxsx.cn/dispbbs.asp?boardid=22&id=8115&star=1#87744
希望您有空去看看。未征得您本人的同意,我这样做算是擅做主张,非常不妥,如果您真不同意,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
希望能从您这儿学到更多,非常感谢!
回复: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
xnianzhi发表评论于2005-4-29 23:14:00
“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喜欢这句话!!!
回复: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
wlfboy发表评论于2005-4-30 13:36:00
呵呵,曾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看到类似的文字,美国的小学生俨然个个研究者。
回复:《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补记
水中一条鱼(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4-30 8:35:00
金馆,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中国的教育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要真正实现,关键在于教学的指挥棒!当今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已有所改变,但仍然对基础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然美国也如此------但美国的指挥棒更灵活,对素质教育更利。中国要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 jiahou 发表于 2005年05月01日 10:15 | 引用
回复
本文《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有两句话让我触动:
1,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2,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也许是受传统的习性熏陶,我感到现在的高中生都存在着依赖教师的软弱性。他们很好问,也很能背诵教材的条条框框,也能将定理公式熟练地套用。其实在灌输式教育脱胎出来的我们都出现以下的问题:1,有的学生提问时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我的同事和我经常对这些受气的事情感到无奈。有的学生用食指指着物理题目,不吭声,不会表达他心里的疑惑。有的学生没有做题目,就期待着老师的标准答案。有的学生很自闭,不懂得通过与同学沟通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2,科举制度废除之前,秀才吟诵经书,所引经据典的内容还能规范终身的操守。而现在除了语文课背诵的诗词文言文还能长期驻留脑海,其他的内容我们几乎遗忘殆尽。要不是为了考试、演讲、备课,还真的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这是因为应付式的记忆内容并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学生是为了升学被迫记忆的,演讲者是为了掌声被迫记忆的,老师是为了工资和职称而被迫记忆的;3,我们的学生在理论上是高分,但是生活中却是低能。大家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生活自理能力极其欠缺 天才少年辍学中科院》http://www.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407160529.htm。
([新闻调查]“神童”的成长
www.cctv.com/news/science/20050518/102658.shtml
)
我们应当如何将教育技术新鲜的血液注入枯萎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呢?我们应当如何使教育技术能让家庭和学校进行更加良好的互动?
学生缺乏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俨然是学生唯一且最佳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每句话都成了金玉良言。但作为社会交往的弱势群体,教师也渐渐脱离的社会的主流圈。许多金玉良言也显得那么地孤陋寡闻。有的教师十几年用相同的教案,重复同样的内容。再怎么教改也是“穿新鞋、走老路”。我看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依然沿袭着旧日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师生交流方式。学生学得很累,教师也教得很累。
我提倡改革,不提倡改良,因为改良岂不是“改良为倡”吗?教育要作到务实式的改革,而不是夭折式的改良。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整个教育界整体合力所指向的方向。教育技术界的力量不容忽视,并开始成为第一推动力。
我认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也是会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发生变动。我不认为前人已经做过的,我们就没有内容可做。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的提升,而是寻找课堂教学时间可以渗透的缝隙,寻找中国古今教育承接关节点的突破口(“承接关节点”举例:师生主客体关系、尊师重教的传统、看待新技术的态度、学生上网的利弊、考试选拔人才的态度、科举制度的另类复活、中国的国民性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教育技术的人性观、教育技术的义利观、教育技术的价值观。)我构思着经史合流下的教育技术,就是期待着能够逐渐转变两千多年的中国集体教学的稳固思维,逐渐转变缺乏个性的依赖式学习风格。
Posted by: 庄惠阳 发表于 2005年05月17日 17:15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21]
经史合流下的教育技术ET
[10]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ET R
[19]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TV
[13]
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We
[11]
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Eng
[22]
娱乐与精美言论Enjoy
[35]
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
[7]
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171]
读书与教学心得、备忘录
[26]
留言板Mem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