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2-10-01
http://zhuanghy1.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6/05 | 我对东行记 jiahou's blog《孔子与Blog》的回复
类别(读书与教学心得、备忘录)
|
评论
(2)
|
阅读(302)
|
发表于 18:53
我对《孔子与Blog》http://www.jeast.net/jiahou/archives/001828.html的回复
《论语》中的幽默
原创作者:庄惠阳
林语堂认为:“幽默就是会心的微笑。” 从孔子解易的《象传》和《彖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解释《周易》的语气是非常严肃的。但从《论语》中的部分对话,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他的话能给人会心的微笑。林语堂冲破宋明理学对孔子的僵硬训条,采用轻松的语气挖掘他所领悟到的《论语》中的幽默,写了两篇文章:《论孔子的幽默》和《再论孔子近情》。
以下是我在林语堂的两篇文章基础之上再次挖掘的七次微笑。
Posted by: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34
一,关于死的话题
【原文】
先进篇第十一
『1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里仁篇第四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鬼神及身后之事不明,说它们没有好处,于是孔子以机警的话回答了季路(季路,即子路)的问题。比较一下孔子对不同学生所作出的回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因材施教背后的幽默:用“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子路的提问;关于死的话题,孔子的“朝闻道,夕可死矣”又告诉我们“如果早上知道仁义的道理,那么傍晚可以放心地死去”;在《孔子家语》里,孔子机警地用“等你死了,就知道了”回答子贡的提问。
孔子评价子路有两句话:1,公冶长篇第五『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2,先进篇第十一『14』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将这两句评价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子路并没有进入到孔子的仁学殿堂。孔子回答子路“如何侍奉鬼神”的问题之后,子路是否萌生出将“未知生,焉知死?”改为“未知死,焉知生?”的念头呢?
Posted by: 庄惠阳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33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原文】
八佾篇第三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於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个卫国大夫。当他知道孔子失去卫灵公的信任,而且孔子又对卫灵公表示失望的时候,他担心孔子会就此离开卫国,觉得失去孔子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可惜了。他想:“卫灵公既然不用孔子,就由我来用好了”。但他同时又担心孔子不肯臣事于他,于是就用“‘与其媚于奥,宁媚於于灶’,何谓也?”去试探孔子。如果孔子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可以利用孔子的才智壮大自己的声势。这里的“奥”比喻卫灵公,“灶”比喻王孙贾自己,“媚”就是取悦的意思。“奥”虽然地位比“灶”高,但在实际利益给予上少于“灶”,毕竟王孙贾是执政者。王孙贾想通过世俗的比喻,了解孔子有无放弃卫灵公、投靠他自己的意思,确实恰如其分。
孔子马上看破了王孙贾的企图,坚决地说:“那是不对的,如果得罪于天的话,就没办法祷告了。” 孔子用天比喻君。天是百神的大君。事天不备,虽事百神也无益。孔子回拒有术,在于间接地回答了王孙贾的问题——连奥神都不拜,怎么肯拜灶神。这样的回答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花,严肃、讽刺、幽默。
Posted by: 庄惠阳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31
三,贤哉回也
【原文】
雍也篇第六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一段可译成:孔子说:“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只有)一筐吃的东西,一瓢喝的东西,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改变快乐的模样。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
颜回家贫,住所简陋,故曰“陋巷”。孔子将“回也不改其乐”与“人不堪其忧”形成对比,表明颜回处乱世而能安贫乐道。但近代研究孔孟思想的人从孔子对颜回的这句评价中,得出“颜回是死于营养不良”的结论。因此评价里就隐藏着一个黑色幽默。孔子认为“过犹不及”,看到颜回健康状况有问题(颜渊还不到三十岁,头发就全白了),照理说应当告诫他注意身体。例如:可以这样说——“诫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忘养身,回也不堪立命。诫哉回也!” 但孔子为了树立简朴节俭道德的典范,却要求颜“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注释:回,即颜回,又叫颜渊,是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38岁。颜渊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孔子认为他是一位能将他所奉行的道理加以实践的人。倡德的孔子与听话的颜回彼此心灵相通表现在先进篇第十一『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说:颜渊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啊,因为他对我所讲的道理,无一不是满意的)。
但天忌英才,颜渊还不到三十岁,头发就全白了。之后,他很快就死去了。这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知道颜渊的死讯,悲恸地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原来认为颜渊是最适合继承他的学说的弟子,现在颜渊不幸早死,孔子怎么能不哭叹呢?后来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个名字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第六)]
Posted by: 庄惠阳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30
四,子在,回何敢死?
【原文】
先进篇第十一
『20』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公元前496年,颜回28岁。这一年,孔子和诸多弟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半途经过宋国的匡镇,忽然被一队匡地的士兵围住。孔子和弟子们开始感到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孔子长得象阳虎——一个曾在匡地作恶的人,所以才被围住。其间,颜回在混乱中不知去向,孔子很是焦急。过了一夜,颜回终于跑了过来,孔子这才安了心。孔子说:“我很担心你会被不讲理的匡兵杀死。”颜回说:“有老师您在,颜回怎么敢先死去,而不再侍奉您呢?”
注释:①孔子在匡被围一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如下:“(孔子)过匡。颜渊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匡:卫国的邑名。
②阳虎:一作阳货,或说字货。春秋后期季孙氏的家臣。挟持季桓子,据有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掌握国政,权势很大。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他要废除三桓的势力,被击败,出奔阳关。次年出奔到齐。后又经宋奔晋,为赵鞅家臣。孔子的面貌很像阳虎;阳虎曾经对匡人施过暴行,所以匡人误以孔子为阳虎,想要捉住他。
(①②参考: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Posted by: 庄惠阳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28
五,荷蓧(音diào)丈人
【原文】
微子篇第十八
『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音sì)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篇第十三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第二段文字太严肃,只能听到孔子骂樊迟的声音。但我们可以从第一段译文闻到迂拙中所带有的幽默气息。子路听到荷蓧丈人讽刺他的恩师不从事体力劳动的话,却无言以对,只好“拱而立”。第二天回来后向孔子汇报。孔子认为子路仁学这门课修得还不好,于是就借荷蓧丈人的讽刺的话给子路讲了君臣伦理关系。子路就听从孔子的“指使”,返回到荷蓧丈人家中,想要告之于“君臣之义”。可能是荷蓧丈人有意回避,或者是真正不在家,子路去的时候只有他的两个儿子在家看门。为了反过来回敬一下,子路已经忘了荷蓧丈人家中的鸡肉与米饭的味道,决定还是留下两三句话后好回去向师傅交代。他不管荷蓧丈人的两个儿子是不是文盲,就将“君臣之义”和盘托出。同时为了当一个良好的“传声筒”,子路将师傅的反问句式(孔子常用表达句式:第一段的“如之何其废之?” 和第二段的“焉用稼?”)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注释:这两段文字一直被作为孔子蔑视劳动人民的罪证。其实第一段文字却实孔子利用反诘的语气对老农蔑视精神劳动的回敬。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最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与其说是物质贫困,不如说是道德危机。通过第二段就可以明白第一段的主旨要义。在第二段里,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而是为了培养有信义的执政者。
第一段可译成: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第二段可译成: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两段译文参考:http://www.jledu.com.cn/kjsc/yuwen/%CE%C4%D7%D6/%B9%C5%B4%FA%C9%A2%CE%C4/lunyu18.htm)
Posted by: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26
六,瑚琏也
【原文】
公冶长篇第五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姓端于,名赐。孔子知道子贡有辩才又能尊师,认为子贡以后必成大器。但是他又看到子贡善辩而骄、多智少恕,只能称得上是一块瑚琏。瑚琏是宗庙的一种用来盛粮食的贵重华美的祭器。借以比喻子贡还没有达到高级别的“器”,还需要继续加强修养。这样的评价不但会使子贡感到语言的简练中肯,也会使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注释:这一段可译成: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Posted by: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25
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
卫灵公篇第十五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在什么场合下说了上面的话?《史记》记载:“孔子居之,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非常气愤这样的人,所以才说了上面的话。
认为“好色而不淫”的孔子将“好德”和“好色”相联系,体现了他的近情说教。“好德”是精神服从,“好色”是情欲服从。两个常人以为毫无相关的东西却可以相互对比。
注释:这一段可译成: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Posted by: 发表于 2005年02月20日 17:24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21]
经史合流下的教育技术ET
[10]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ET R
[19]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TV
[13]
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We
[11]
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Eng
[22]
娱乐与精美言论Enjoy
[35]
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
[7]
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171]
读书与教学心得、备忘录
[26]
留言板Mem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