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 电视摄像艺术浅析
类别(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 评论(0) | 阅读(3170) | 发表于 14:32
电视摄像艺术浅析

摄像是电视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一部电视片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摄像的技术与艺术,当然后期加工亦不能忽视。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的成果体现。画面构图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主要环节,因为它是与电视屏幕效果的好坏、受众的视觉反应和思维接收息息相关的。构图能力是电视摄像人员画面造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摄像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构图是使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形象化、可视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要依靠一系列造型手段,并通过摄像机的取景框以构成画面造型上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有限的屏幕内进行合理布局,在画面构图上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注意动静的关系
  静态构图是指画面造型元素及结构均无明显变化的构图形式。一般情况下,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的构图关系基本固定。比如:我们拍摄会场的主席台,用固定镜头表现,画面中的人物、桌椅、会标等均基本不动,即为静态构图形式。
  动态构图是指造型元素及画面结构发生变化的画面构图形式。动态构图下的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同时或分别处于运动状态,使得画面内视觉形象的构图组合及相互关系连续或间断地发生变化。比如拍摄会场的内容时,如果开机拍摄时正值各位领导走向主席台就座,那么画面中被摄对象(开会者)的行走坐落就不断改变了画面的结构关系,或是摄像师拍摄了一个摇镜头,从主席台(起幅)摇到台下的与会群众(落幅),画面中的视觉主体、构图结构发生了变化,也是动态构图。
  在拍摄构图过程中,静态物体要有静感,而动态的物体要有动感,要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比如:大海与正航行的军舰或轮船,让其前景带上静止的海礁,远近带上几只迎空飞翔的海鸟,这样的画面就比较和谐。

注意画面层次感
  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要求摄像人员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好光、色、影调、线、形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电视画面。
  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明确画面的主体,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分清主次,合理构图。例如将主体处理成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采用跟镜头的方式始终将主体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等。或者使主体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不大,大部分面积让位于环境。对主体的阐述着重神韵和内涵,有的主体甚至掩藏在画面深处,同样具有吸引力,观众的视线最终会停留在这里,使之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陪体指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在画面中能对主体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内涵,比如新闻事件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帮助主体,使得报道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作用,使主体的表现更鲜明充分,比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环境的氛围等。
  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表现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写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
  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否突出,是衡量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拍摄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

注意运用均衡
  均衡主要是指构成画面各种因素在视觉重量上的均势。由于电视画面是运动的,均衡便呈现出动态,并和心理均衡交织在一起。画面中的均衡可分为结构的均衡和色彩的均衡。
  结构的均衡,在实际拍摄中要利用人们的视觉加重作用来制造均衡(动态的、心理的)。例如:绘画理论中讲的"补白",大面积空白处的小面积视觉对象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的视觉集中,因而视觉分量相对就重,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将"黄金分割"借鉴到电视画面构图中,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按照黄金分割点来安排主体的位置;根据黄金分割率来分配画面空间;按黄金率来安排画面中地平线的位置,这些黄金分割式构图能够给人以悦目的视觉效果。"补白"、"黄金律"都是利用人们的视觉加重作用使画面达到均衡。
  色彩的均衡是指画面上不同色彩面积的分布要避免等量、对称和零乱。等量则无主次之分;对称则平淡乏味;零乱则使人过厌。处理色彩的均衡,要根据主体的颜色,尽可能地选择与其相对的色彩背景,也可调整主体的颜色,这样能使主体更加突出,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鲜明。运用"补白"、"黄金律"同样可以处理画面色彩的均衡。但色彩的分布一定要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避免色彩对比的生硬和过于强烈,更要简洁、单纯,防止杂乱无章。

注意运用对比
  构图中的对比是以两种不同的造型手段,在画面上进行比较,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手段。经常运用的手法有虚实对比、大小对比、影调对比和藏露对比。
  虚实对比是利用镜头景深的特性,使主体清晰、陪体模糊,以突出主体。这种对比可造成空间深度感,使画面的影调层次丰富,同时还可加深被摄主体的体积感,造成符合特定作品情节的意境等。
  大小对比是指体积的对比。这种对比同时也包括远与近、高与低、长与短等对比的形式。但是,不管是不同质的对比,还是不同量的对比,实际上都表现为体积的对比。
  影调对比是指电视画面中各种不同程度影调之间的对比。例如在大面积暗调的画面中,明亮的阶调显得更加突出。通过明暗的变化,可突出被摄主体的形象。另外,通过光线的处理,使明暗交替,即将明的叠在暗处、暗的叠在明处,也可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藏露对比是指在表现作品情节或具体的形态时,不是和盘托出,而是只显示一部分,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另一部分处理在画面之外,但又自然地使人理解并联想。这种对比手段如运用得当,可间接地表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注意发挥线条的作用
  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线条的提炼、选择和运用。摄像人员要能从被摄对象自身的结构、运动及相互关系中找出最主要的线条结构并迅速形成画面构图的骨架和主干,从而将画面中散乱分布的被摄对象相互联系起来,造成和谐、均衡而又明确集中的画面构图。
  线条是指画面形象(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线条是构成千变万化可视形象的基本因素;也是摄像者必须精通的一种摄像造型的法则。
  根据线条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外部线条和内部线条。外部线条是指画面形象的轮廓线。摄像人员在构图和拍摄过程中应选择出该对象最具个性特点或最富视觉表现力的轮廓形状。内部线条则是指被摄对象轮廓范围以内的线条,是其表面特征之一。比如:建筑物的细部结构线,人物衣饰的褶皱,木材的表面纹理等,内部线条也有一定的形式意义。
  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基本形式。在拍摄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时,常以水平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拍阅兵的队列、高耸的大厦、参天的树木时垂直线条都会产生高耸、挺拔、刚直和修长感觉。当构图以斜线为主导线形时,画面会显得很活跃。它会使自身不动的物体如道路、建筑物等产生动势,又会使运动的物体得到强化,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速度感。曲线则指一个点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并发生变向后所形成的轨迹。曲线具有流动感、韵律感与和谐感,当构图的主线条为曲线时,曲线能引导视线向纵深发展;能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深度;会使画面表现出生动活泼、起伏舒展的美感。如铁轨、小河转弯的曲线构图。

注意采用造型艺术
  在拍摄过程中巧妙运用造型可使画面有装饰美,但避免那些过于规则化的外型,我们一般常用的有字母型构图、符号型构图、"S"形构图等。
  当电视作品的画面结构和某个字母相似或雷同时,该画面便被称为字母型构图。字母是对构图形式抽象化的解释,便于摄像者对画面构图的理解和分析,也是使构图条理化的一个捷径。常见的字母型构图有"L"形、"O"形、"C"形和"V"形等。
"符号"是摄像构图抽象的表现方法。符号的确定不是随意取之,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号的含义大多与被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符号作为构图的形式,又必然符合摄像美学的法则。常见的符号型构图有:辐身形、一字形、直角形、三角形等。
  所谓的"S"形构图,实质上就是一种富有变化的曲线构图。这种构图形式被公认为具有美感,因为"S"形的曲线,总是给人以流畅、活泼的感觉,所以河流、道路、城墙和铁路等曲折部位,经常参与构图,并成为画面中最吸引人们视线的部分。
同时,应注意各种造型之间的结合。点、线、面结合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把建筑物理解为"面",把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或空中的飞鸟理解为"点",把建筑物前面的垂柳或空中的电线视为"线",以点连线、以线连面,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有主体空间的整体,这是美化画面的一种方法。

  电视画面构图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摄像人员在拍摄主题内容确定后,要选择、组织和找寻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创新。此外,在借鉴绘画、摄影等构图原理和构图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地运用。
影室拍摄实例——简单布光

摄影 文 /林铜

一、前期计划:
1、拍摄初衷:
技术+艺术≥教学
刚刚接触影室人像摄影的创作者,都会对灯光的使用和曝光有很多疑惑。面对模特时,不知该在何处安排灯具,是左还是右,是高还是低;不知该使用何种性质的光源,是软光源还是硬光源;测光时,不是很清楚测光的来龙去脉;服装和化妆造型的艺术化处理更需要推敲。
因此,在拍摄这组片子时,主要考虑的是最终呈现的影像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能为入行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2、前期对整体效果的设计:
多元的美。
拍摄前是以服装、模特以及灯光的使用互为参考来进行整体把握的,尽量让多种元素在同一画面里相互映衬,产生视觉上相对综合的美感。
虽然有非常形式感的服装在画面里出现,但服装的细节不是要表达的主体。模特是专业模特,表现力很好。因此,面孔与肢体之间的关系,人与服装的关系,这些是需要多方面展现的。色调与影调的把握,气氛的营造,更是创作片成功的关键。
3、灯光方面的设计:
灯在于"精"。
以尽可能少的灯具使用量,实现尽可能丰富的光影变化。
一支灯,加上一个放置于合理位置的反光板,便可以拍摄出有影调变化的画面;
两支灯,安放位置可以多变,再加上分别应用软硬不同的光源,对形体的描述和塑造就显得余地更大;
在不超过三支灯的情况下,软硬光源组合应用,考虑照射角度的控制,加上蜂巢和挡板的应用,技巧和方法更多。
因为既是创作片,又是教学片,灯光的即兴使用程度将会被降到最低程度。
4、教学计划:
用光造型。
由单灯入手,掌握入射表及反射表的操作方法,由浅入深,解决准确曝光量的计算问题。
灯的布控,直接影响最终画面的影调和色彩还原,将是此课的研究重点。
同时要根据模特的面孔及身体条件来分析化妆和造型的定位,掌握与化妆人员的沟通方法,让信息能尽量准确的传递,实现最初构想的设计思路。
二、现场调整:
计划基本不变,只有微调。
拍摄图一时,原计划用两支灯拍摄,都照射模特,一支在左侧为主灯,一支偏向右为辅灯。根据服装及妆面的色彩,又加入一支灯,在光源前加了蓝色色片,令其以羽化的方式投射到白色背景墙上形成渐变,画面萦绕在蓝色构成的主色调中。
拍摄图二时,为红色服装的背景选择多花了些时间。用白色背景可能会使服装的红色显得黯淡,用黑色背景可能会使红色显得突兀,用其它有色背景也可能会和红色不协调,因此最终选择了灰背景纸,令观者能集中注意力于画面主体,同时又不显得主体与背景空间上失去呼应。因为模特身高有优势,及地的长裙在她身上看起来不会显得累赘,因此最终拍摄时除了拍摄一些静态的画面以外,也令模特将长裙左右摇摆,画面会有动静的对比。
拍摄图三时,模特身材纤细,配合吊带式黑色长裙,更突显其优势。为了加强视觉效果,选择黑背景纸,在斜后方打一支灯给模特,使其从浓重的黑色中分离出来。前面的主灯保持不变。
三组片子的妆面都没有十分特殊的处理,以润和透的自然妆为主,稍微加入一些和服装相关的颜色。
三、操作重点:
1、布光:
布光有理。
灯位的布控是为实现拍摄计划而有目的的实施,每支灯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2、测光:
为变化测光。
测光的重点在于掌握反射光的数据。
例如拍摄图一时,根据从白色背景上测得的读数,分析其和前景的服装及模特肤色之间数据上的差距,从而决定对背景的光线输出量是增还是减。
拍摄图三时,反射光的数据改变直接反应在影调控制的结果上。使用两支灯,前面的主灯是软光源,后面的辅灯是硬光源,要在输出量上有所区别,使辅灯只起到塑形和令头发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作用,因此输出量就要小,使影调变化有更多的层次。
在拍摄一些面部细节的画面时,越多掌握多角度多区域的测光数据,越能将面部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3、构图:
用眼睛拍片。
在拍摄前,也就是按下快门前,应当先用眼睛迅速构图。横构图、竖构图、全身、半身……等到用相机拍摄时,已经胸有成竹,完成的只是记录工作。实际上是在用眼睛拍摄。
后期在电脑中处理数字化文件时,如需要,再做适度的裁切。
4、拍摄数据及重点:
相机:6 x 4.5cm
Canon EOS10D
模特:李艾佳,刘阿楠,娄玉
化妆造型:朱柯菲,张静
5、后期:
未做过多处理,只是简单处理图片上的瑕疵。
6、对拍摄实际效果的个人体会:
动静结合。
在拍摄中要令模特轻松自如地表现,放一些好听的音乐往往是最佳选择。模特有时随意摇摆四肢的动作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号灯位图:
a:模特
b:相机
c:柔光箱
d:背景
e:加色片的灯












二号灯位图:
a:模特
b:相机
c:柔光箱
d:背景
f:反光板












三号灯位图:
a:模特
b:相机
c:柔光箱
d:背景
e:加标准罩的灯


2003-11-03

浅谈时装摄影之影调控制
2004-4-21




时装摄影中,摄影师的创造主动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画面的影调控制上。当一个拍摄主题确定后,环境的选择对影调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内容、信息可以提供给摄影师和被摄模特相应的情景,为营造饱满的气氛找到一定的依据。当然,环境的大量参与在为摄影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杂乱而影响对人物和服饰的表观。如何处理环境与控制影调气氛,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画册的最终质量。
我们刚刚完成的深圳思丹服饰公司伊思丹奴品牌2004年的春夏画册,其基调柔和而优雅.采用了简约、单色调的背景来衬托和表现时装款式和气质的拍摄手法。这种创作方式对于简洁统一的影调处理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拍摄手段,画面往往体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其柔和的反差,纯粹而均匀的背景色彩更多时候与服装的色彩相近或处于同一色系,画面色彩和谐、协调,很好地体现着"新古典主义服饰"的气质特征。
此次拍摄的背景其实就是我们公司影棚的一面墙,色彩是自已粉刷的,没有做一些特殊处理,只是单纯的平涂,追求的只是简约明了,背景的色彩与服饰的色彩基本上是同一色系。该画册的主题是通过单色调的背景展现出伊思丹奴优雅时尚的服饰形象。这类表现手法在平时的商业运作中是比较容易把握和接受的。拍摄过程中在布光时基本没有使用背景灯,背景色调是靠背景本来的色彩和色调来还原的。拍摄时共用了两支带柔光箱的闪光灯,一支放在模特一侧作主光,一支辅光放在机位旁,对暗位进行补光,另外偶尔用到一支裸灯打出轮廓光。拍摄时对曝光进行了精确的测算。主辅光的光比控制在1:2,明暗过渡非常自然,服饰与模特的皮肤质感得到相当好的表现。模特距背景约一米,机位随构图而变化,大多时候处于中低机位。这是一次很专业的服装摄影,整个操作过程都在按原先的计划严格执行。天一的客户满意的不仅是我们的摄影作品,也为我们追求完美的专注精神所感动。
[原创] 影调与色调 (http://www.aqlife.com/dispbbs.asp?boardid=6&id=19818)

--------------------------------------------------------------------------------

-- 作者:迪奥
-- 发布时间:2005-8-13 11:22:00

-- [原创] 影调与色调

摄影中影调来源于音乐,来源于与音乐中的术语,是摄影这种利用光影变化而构成画面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

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只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以及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是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是由影调来体现的,如线条是画面上不同影调的分界。

自然界所有的颜色(即固有色)由三个主要特征:1、色彩的色调2、色彩的饱和度3、色彩的明度 ,但对黑白照片而言,多种可见色反映在黑白照片上,只形成黑白灰三个阶段,其间的差别只在亮度上,这样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便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特征—色彩的色相和饱和度,只保留了明度(亮度)不同亮度的景物变化为相对应的黑白灰色阶,所形成的明暗层次,因为不具备有色彩的特征,我们将黑白摄影中的基调称为 "色相"—因其能表现出五彩缤纷的色调为特征。

A 黑白照片的影调


影调与流动物体之间的光线又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摄影画面中,影调结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由白(高亮度)过渡到黑(低亮度)的层次等级在黑白摄影中,影调不但能体现物象,还能抽象地再现于对应原景物的固有色彩如:红为较深的灰而黄色为较浅的灰色,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灰色层次多,影像明暗变化大,称为影调丰富,影调细腻,反之黑白灰过渡剧烈,呈跳越式变化,灰色层次少,称为影调单一粗犷。



不同的影调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丰富的影调有助于产生 恬静、温和、舒畅之感。粗犷的影调有助于给人们以刚强、力量、激烈、兴奋之感。

自然界中被人们发现视觉能观察到的灰色调是无限多的9阶灰色谱是为了岁、对影调进行大致分类,并因它作为识别和记录色调的依据。

照片中不同程度的黑白灰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如黑色给人你庄严、稳重、压抑之感,白色给人以圣洁、明朗、开阔的感觉。灰色给人以黑白间的感受,使人有正常协调之感。灰色的不同变化在画面中常常有协和的作用---在黑白两极之间搭起桥梁使之协调。

照片中的黑白灰之间的搭配与过渡成为等级配置,不同的配置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的倾向,于是形成不同"调式"的照片。


B 黑白照片的调式


黑白照片的基调通常概括为 中间调、-低调、高调。

中间调 :有各种灰色阶调为主调构成的影调,中间调的基础和主调呈灰色,所以中间调也称为会色调。

中间调作为照片的基调,可以产生和平和疏淡之感,中间调显然在影调上缺少强烈的冲击力,但对各类题材都有表现力,在表现上比较自由,画面贴近生活,不显张扬,主体比较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照片都是中间调的原因。因为交待的清楚,所以新闻与纪实照片大部分使用中间调。


中间调对比强烈(反差大)的照片往往给人一种生气、力量与兴奋之感,对比平淡,给人一种凄凉、压抑与朴素之感。


(2) 高调



照片中的白色与灰色的绝对优势(白 、级浅灰、浅灰、中灰)的照片,白色给人一圣洁、明朗、开阔之意,所以高调照片给人视觉感受为轻盈、纯洁、明快、清秀、宁静、淡雅与舒适。


高调照片并不是"满篇皆白"在浅而素雅的影调环境中局部的少量的黑色(或暗色)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黑暗影调所构成的部分则往往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3) 低调


画面上黑或黑灰色占绝对优势,即有大量黑色影调结构的照片,黑暗的影调使人联想到黑夜,所以低调照片能给人神秘、含蓄、肃穆、庄重、粗豪、倔强以力量的视觉感受。

低调能够应在某些情绪气氛为凝重、忧伤感,这在日常生活中 是不乏其例的,如政治家会谈时后的服饰等。

低调形成的基础为黑色,但地跳照片不是黑成一片,必须在相应的位置辅以两色(高光),正因为有大片的暗色调能烘托陪衬,小面积的亮色则往往因其突出而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

低调照片适合表现黑色为主要基调的题材,在人像摄影中,低调照片常常用来塑造有力量与庄重感的男性,用于女性,它产生冷峻,优雅的神秘魅力之感。


影调配置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改善方法。

1、 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确定影像。

2、 影调配置要完美的突出主体,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比欲将某一色块(景、物、人)突出,使其更具视觉引力,则可以用襄樊色块把它孤立起来。

3、 防止黑白反差的等量分配,避免影响,凌乱主次不分。影调变化形成的节奏感是一幅黑白照片或的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利用其他的一些措施改善影调,如前期使用滤镜以及后期暗房制作中选择使用反差不同的放大纸,局部遮挡以及调整显影成分,亦可中途曝光,正负叠放等一些技术手段控制画面的影调。



彩色照片的色彩基调


彩色的基调之画面色彩的基本基调,即画面中主要色彩的倾向。

摄影中照片色彩认识与研究许多方面是指借鉴与参考了美术理论中对应的相关成分,同时参照了黑白了黑白摄影中碎影调的划分,见彩色摄影中的色彩基调分为暖色调、冷色调、中间色调、有些分类法则更细腻些,在上边所列的冷、暖、中间色调外,可在细分为对比色调、和谐色调、浓彩色调、淡彩色调、亮彩色调、灰彩色调等等。



关于色彩的几个概念:


色相:

又称为色别,色名。色彩的相貌。色相是色彩的基本特征之一。他是色与色之间的主要区别为:红、黄、蓝、紫等,单色光的色相完全决定与该光线的波长,如红色为678毫微米,绿色为527毫微米,黄色为587毫微米等等,混合光的色相,决定于组合这一光线得的各原色光的波长及其相对量,光谱中人眼能分辨得色相有150种,加上30种光谱中不存在的(如品红)人眼在最好条件下可分辨大约180种色相。



色彩:

色彩又称为颜色,它是构成造型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物体因吸收可和反射光线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人们对色彩色感觉,取决于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的特征,同时也依赖于人的视觉系统及大脑的生理功能,因此也可以说 色彩是一个主观感受与客观世界相结合的概念。


消色: 彩色以外的黑白灰,消色没有色相之分,仅有明暗度之区别。消色与任何一种色彩之间都能形成和谐和搭配。


暖色调和冷色调:


暖色调: 以 红、橙、黄等温暖的色彩为主要倾向的画面。

红、橙、黄能使人感到温暖,属于视觉感受,这与自然有一定的关系,如太阳、火焰能给人温暖等等。

暖色调有助于强化热烈、兴奋、欢快、活泼激烈等视觉感受。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界景物不具备诺色调的明显特征而又要张扬其暖色倾向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利用胶片色温(为日光型胶片在低色温灯光下拍摄。日出日落时的阳光色温也较正午时要低。

2、 家用适当的滤色镜片强化色彩的暖色倾向(为日落镜,桔红镜等但加之不当会使作品显得做做虚假。

3、 后期制作照片时作暖色调处理,但也应掌握适度。

B 冷色调:

以各种蓝色(纯蓝、紫蓝、蓝青、青莲)为主的画面称为冷色调。冷色调有助于强化恬静、安宁、深沉、神秘、寒冷等效果,冷色调能产生寒冷的感觉,可能与夜色等自然现象有关。




对比色调和和谐色调

a 对比色调 画面不是以某一类颜色为基调的而是以两种色相上的差别较大的颜色向搭配所形成的色彩基调,色彩学上色环上位置相距较大(120—240)之间的一组色彩成为对闭塞,为 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的对比冷色与暖色。互补色的对比,这类色彩出现在同一画面上能给视觉上造成一种色相反差,各自的色彩倾向更加明显,从而更充分的发挥各自的色彩个性。

对比色的融合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强烈的,鲜明的带有冲击力与刺激的性的,但假使处理不当则会给人已在杂乱无章和刺目之感。

色彩对比是强调主体与加强主题的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比通常有两种:

1、 常见的色相对比但也有用色明度强烈的反差形成的明暗对比。

2、 拍摄时或后期用加滤色镜等方法强调冷暖对比也要慎重,以免画蛇添足,有虚假与生硬之感。

对比色调的照片应该给人以:鲜而不腻,艳而不俗。

人们很早就从自然界中的现象发现对闭塞的赏心悦目,配合得得当时对比色彩使用的关键,切忌杂乱无章与平分秋色,既对抗又和谐,在色彩对抗中追求色调的和谐。


对比色的配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比要突出主体,强调主题。

2、 确定画面的基调。

3、 形成色彩重音。 彩色基调的交互作用,暖色调里边有对比,冷色调中有对比等。



b 和谐色调

画面由相邻的近色(靠色)或色相环90以内的色彩构成。和谐色调不如对比色调那样强调富于视觉刺激,但却因其无色彩跳越让人感到和谐、舒畅、强化了淡雅、素净与温馨的效果。明度强烈的和谐色调也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与冲击力。一些和谐色调厂用黑色、白(消色)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色彩朴素、典雅,既温和又有丰富的层次,既雅致又爽朗有力。



消色 是色彩饱和度等于零的色,只不过是一个明度最高(白)一个明度最低(黑)它们与区它色彩配合时,能构成较高的反差,使色调明快,富于立体感与空间感,使照片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在各种色调的照片中,注意并合理的使用消色来融入画面,这是个成熟摄影家的专业修养之一。



饱和度

色彩纯度, 色彩、新鲜感 只某种颜色与相同明度的消色相差的程度,既表示颜色中所含的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灰)的比例颜色中所含的彩色成分多,色彩饱和(色觉强)。所含的消色成分多 色彩便不饱和色觉弱(灰度大)最饱和的色彩为光谱色,因为光谱色纯度高,在颜色中,饱和度最高的为红色,最低的为蓝色。



明度

亮度、明亮度、色值 。 是色彩的重要色相之一。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某物体表面的明度,既该物体反射一定色光亮的程度。反射量越大,明度越高。对不同的色彩而言明度各不相同,如黄色明度高 、红色明度低、兰紫色明度低,同样的颜色用强光照明明度则大,弱光下则明度低。即明度的变化相当于光度的变化,明度的数值可以用反光率表示,消色是只有明度差的色。



光谱色

波长为 39----770毫微米,可见光通过棱镜后分解为七色等不同颜色组成的连续光谱,在这光谱中,包括不能用肉眼的区别颜色差别的任何波长范围内的颜色。光谱色是自然界最纯的颜色。



光源色:

物体在日光、灯光、月光等光线照射时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自然界的各种色彩都是光线作用的结果,不同光源照射的物体其色彩效果大不相同,光源色越强,对物体固有色影响越大。




白色

对没有任何色彩的高反射率漫射表面的高明亮的一种视觉感受与对没有任何颜色的光源的高亮度的一种是视觉感受。


黑色

对无任何颜色的明亮度低与反射率低的表面的一种视觉感受,绝对的黑色是不存在的,照片中极黑的部分约有1%的反射率。


灰色:(灰板)

对各种波长光线按比例吸收和反射的物体,灰体在任何温度下的光辐射(光吸收)与同样体积的同样温度下的黑体辐射比率为一常数,这常数表示灰体的灰色程度。标准灰体是彩色摄影中彩色平衡的鉴别标准。(18%)


浓彩色调与淡彩色调


a 画面由饱和度高而明度低的的色彩构成(浓彩色调)浓彩色调的照片能够给人浓郁强烈(暖色基础)或低沉悲怅(冷色基调)等视觉感受。

浓彩色调多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为强调色彩的浓艳,拍摄者常常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正镜等办法。


b 淡彩色调

有较浅的颜色且饱和度低的色彩(如 黄、淡绿、浅蓝、粉红…….)构成有强化淡雅、恬静等气氛的作用(增加曝光可以淡化色彩)此外,还可以细分为亮彩色调(高明度色彩)与灰彩色调(色彩饱和度低是色彩中含有灰色成分)等。
第四章 几种民俗题材的拍摄技法 (中)
二、民居建筑的拍摄
民居建筑,是各民族民俗的物化特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居住(或谓住所),在人类生活中早就存在了。而人工住扬营建,却比人类早期的生活要晚。目前仍在我国各民族中传承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最早的原始风蓠到后来的土木、砖石结构建筑以至现代的钢盘水泥高楼大厦,样式可谓应有尽有。在我国56个民族中,民居建筑简直就是一个活的博物馆。不仅对建筑学的研究,而且对民俗学的研究都很有价值。有些独特的建筑样式,更是民俗摄影的珍贵资料。因此,搞好民居建筑摄影,是民俗摄影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常用器材
拍摄民居建筑,无论你选择何种类型的相机,都应当以具有手控曝光及较长的曝光时间为必要条件。120型比135型相机有底片画幅大,变形微小等优点,故为民居建筑摄影的常用相机。
多以标准镜头拍摄。若想压缩建筑空间,用长焦镜头拍摄为佳。
选用什么样的胶片拍摄建筑物,这个问题常常被人忽略。其实,正确选用胶片是提高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经验的建筑摄影家很注意对胶片的选择。如低感光度的黑白胶卷拍摄建筑,可以得到颗粒细,反差强,画面效果极好的摄影作品。针对不同的创作构思,可选用高、中、低不同感光度的胶片,从而创作出风格各异,意境不同的作品。
2、 建筑外貌的拍摄
(1) 最佳拍摄时机
拍摄民居建筑,虽然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但也存在着拍摄时机问题。应尽量在雨后或雪后的晴天里拍摄,此时的空气中工业和生活尘埃等悬浮物少,特别适合于拍摄建筑物,景深大,清晰度高;此外,做为民俗摄影工作者及爱好者,"日未出而作,日已落不归"应成为一种创作习惯。这样,才有可能见到"朝霞满天"和"落日余辉"的美景。如果能遇上清晨或傍晚那种霞光璀璨的天空,以此作为背景拍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其作品一定会具有艺术的魅力,如果操作水平跟得上,还可以成为佳作。
(2) 自然光的运用
民居建筑外貌拍摄,主要靠自然光。因此正确运用自然光就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的光线变化,对建筑物有不同的造型作用。在晴朗的日子里,如果想表现建筑物的某一侧面或建筑物的某一局部细节的图案形式,可选择顺光拍摄;如果想表现建筑物呈剪影形式。最好的建筑剪影应在晨、昏时刻拍摄,这时天空中的景色,会为画面增添浓厚的气氛;阴天也是拍摄建筑物外貌的好时机,此时的散射光没有明显的方向性,且光线柔和,有利于表现建筑物的全貌和细节,有时还可利用这种光拍出高调的作品。
(3) 角度的选择
作者初到一地,对当地民居建筑比较陌生,就是当地的作者有时因平时疏于细心观察,对一些建筑物的外型也未必十分熟悉。所以拍摄前仔细观察或对建筑物环绕一周察看其最佳审美角度,是十分必要的。有经验的摄影家,总是刻意把拍摄位置选克勤克俭 他人意想不到的寺方,力求创新。你站着拍,他躺着拍,你在低处拍,他到高处拍,寻着最佳角度。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位置最好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哪个角度拍下的画面最能反映创作意图;建筑物的哪些部分应包括在构图范围内;画面的各边怎样确定;用什么镜头才能获得所期望的透视和视野效果;各影像之间的相互比例;建筑物与临近环境间的关系如何等等。
在选取了较好的拍摄位置的同时,拍摄角度也应相应地确定下来。用高角度拍摄,可以表现建筑物理学的高大特征,同时也可以增加画面的稳定感。用侧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宽广的建筑物及其环境,画面立体感强。所有建筑物本身,大都有共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拍摄时必须注意到的,所以拍摄时要千方百计保留其特性的方面,同时要避免产生"畸变"效果。例如,我们想拍摄一幢高20层的大厦,就必须在它对面(要有一定距离)将近10层高的视点进行拍摄。如果低于10层,相机采用仰角才能拍到建筑物的全部,结果,照片上大厦的下半部就会变得很大,越上面越小,整个大厦就成了金字塔形状。反之,如果站在高于10层楼面的地方去拍摄,建筑物上部很大,下部越来越小,形成了倒三角形的透视效果。为了避免这种畸变,一些装有皮腔机身的大中型座机,都具备有拍摄这类照片的调节功能。畸变现象同相机镜头的视角大小也有关系。视角越波折镜头,如135相机上80MM以上的中焦镜头,在远距离拍摄,建筑物理学的畸变现象就比较小。反之,如果用广角镜头或超广角镜头在近距离拍摄,就容易使建筑物特别是高大的建筑物产生畸变。
(4) 注意环境因素
环境,是作者拍摄民居建筑中应该注意的重要因素。如果画面中只有孤单的民居建筑,没有任何环境成份衬托,那么照片就会同模型一样,缺少真实感,同时也失去了民族特色和民族生活气息。
除花草、树木、云朵、日月以外,当地的人也是映衬建筑物的重要因素。可以想象,民居背后的兰天有无白云,拍摄蒙古包有无草原背景,拍摄云南的傣楼有无傣族人在画面中,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拍城市建筑,还包括路灯、路标、雕塑和周围的建筑物。巧妙地利用环境因素,不仅会美化和突出主体,而且还能起到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的作用。
还可以用画面配景的方法。有时建筑物本身的画面景观很理想,但天空光秃秃的,照片头轻脚重。如何使画面均衡和谐,可以用配景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通常在夜色的建筑上空配一轮月亮,还有配白云、鸟类的。
3、 建筑内景的拍摄
建筑内部的空间虽不如建筑外貌那么广阔,但拍摄的内容却也不少,如新颖别致的内部造型、颇具民俗风味的内部装饰、陈设等都是民俗摄影应该反映的内容。
拍摄建筑内景由于空间较为窄小,故中、长焦镜头无用武之地,主要用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虽然会使物体形状变形,但若作为艺术创作,运用得当也会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要准确运用现场光。现场光包括室外投射进来的自然光和室内照明光。用这两种光,可以使内景保持原有特色的气氛。有时为强化这种气氛,还可以做一"加工",例如,为使射进室内的光线呈现出"光柱"的效果,可以室内制造烟雾或水蒸气,光柱的大小可以靠窗帘自由调节。如果室内光比过大,未受光部分难以表现出来,可以考虑用闪光灯配合使用。但用闪光灯时一定注意,光的亮度不要喧宾夺主;灯不要闪在镜子上,那样会使画面留下一个大白点。为保证景深,一般采用较小的光圈。
4、 街巷的拍摄
走街串巷拍摄市井风情,也是民居建筑摄影的一部分。街巷是一个地区、城市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该地的现状及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到虽具特色的当地风土民情。街巷中的景观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是繁纷得复杂的。哪些值得拍哪些不值得拍,全在于你的眼光。要善于在平凡的街巷中,发现不平凡的特点。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观察包括:街巷的建筑类型,房屋布局,街巷的景和情。每一地区都有街巷,但街巷又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发现了不同就找到了特色。如江南古城的白墙、黑瓦、石板路,江南水城的小桥、石阶,北京的胡同,边寨的小街,都是这些地方独有的景致。有了典型的景观,还要有别具特色的情节,有了情节,才会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才不致使街巷在照片中形成"空巷""死巷"。只有景和情交汇在一些,才能构成有民俗特色的令人玩味的作品。如果把街巷的居民及至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摄入画面,使建筑照片和风土人情巧妙地合二为一,不但更有意义,而且更能显示出这一作品的个性。
白天在街巷拍摄,也要解决光线运用问题。白天可利用的光线唯一的是日光,为些,必须了解街头阳光的特殊性,准确地运用,创作出既有现场感又很生活化的街巷摄影作品。白天的街巷光线强度基本不变,这一特性有可能使景物反差过大而破坏画面的和谐。拍摄时要尽量利用周围的环境反射光高速画面光线强度。如人物的浅色衣服,白色墙壁,汽车车体等,都可以用来调整光线强度,使画面更加和谐。白天的阳光在早、中、晚会形成不同的照射方向,投射到街巷胡同里,也会有投影效果的区别。所以,还要根据街巷的走向选择一天中最好的时间,拍出最佳期效果。
三、 生活人像的拍摄
人,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的创造者,因而是民俗摄影所反映的主要对象之一。
生活人像摄影,是区别影室人像而提出的。主要表现的是各民族各种人物及其活动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民俗生活主题。但也十分强调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在人物摄影创作中,要表现好人物的形象,必须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就要抓好人物的神态、姿态、皮肤质感等。一幅好的生活人像作品,不是就人照人,一般地表现民族的人物,而是表现出比真实的人看起来更美、更生动、更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掌握以下要领:
1. 要注意脸部表情的处理
通过人物的脸部表情及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其精神风貌,是拍摄生活人像时应掌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这就要特别注意拍摄的瞬间,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被摄人物的生动神态,运用自己的摄影技巧熟练地拍摄下来。人物典型神态的流露,往往只在一瞬,抓住了这一瞬间,就抓住了最能代表人物理学性格的神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似的人,人各有特征,精神面貌各有差异。由于民族、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形成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性格各有不同。满脸皱纹的老人与朝气蓬勃和年轻人是不同的,城镇职业女性与饱经风霜的农妇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同一性别的人,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其外部特征和内在性格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作者在拍摄前对被摄对象的外表特征要有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找出能代表其性格的外部神态,并加以突出的表现。外貌最重要的部位是脸,人的神态主要由脸部表达出来,尤其是拍摄近景的胸像和特写的头像时,对脸部表情更要仔细。
2. 要注意皮肤的处理
皮肤是人体外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画面的影调有重要影响。皮肤丰润、影调明朗,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悦的神情和开朗的性格;皮肤憔悴,影调低沉,表现了人物忧郁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的孤僻。所以,拍摄中要注意把人物的皮肤和年轻人的皮肤当然不同,但都要把皮肤的质感体现出来。
在生活人像摄影中,拍摄角度的稍微变化,对人物面部形象的表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拍摄角度的变化一般可分为:正面、九分面、八分面、七分面、六分面、侧面等几种;在高度方面又分为俯拍、平拍、仰拍三种。正面和九分面可清楚的表现出被摄者的五官,看到人物正面的形象;八分面和七分面可表现出被报者的眼睛、鼻子及侧面的某些特征,能表现出人物的头型,头上的装饰品等;六分面和侧面可突出的表现被摄者的侧面轮廓,清楚地描绘出额头、鼻子和口部的线条及型式样。这里,关键的是作者要根据被摄者的脸部特征,选择合适的角度,尽可能地表现出脸型上的美的部分。
拍摄生活人像,选用全适的镜头也很重要。通常应使用标准镜头,距离两米开外拍摄人物理学,因为距离太近会产生透视变形效果。例如用低角度拍摄,人物腿部变长,头部变小;而用高角度近摄,人物理学头部很大,身躯变小。因此,人物摄影不宜选用广角镜头,以使用50mm标准镜头和80mm或75mm中焦镜头,拍摄人物脸部特写,应选用135mm的中长焦镜头。
3. 要注意手的运作的处理
手的动作,能表现出人物理学的心理状态。劳动时,手的动作和人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唱歌跳舞时,手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是和谐的;讲话时,许多人也常常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所以,作者一定要注意被摄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手的不同动作。身体的姿态对表现人物的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在表现身体姿态时,要生动活泼,自然大方,避免呆板。总之,各种姿态都要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4. 生活人像摄影用光
生活人像摄影的用光,基本是以自然光为主,有时辅以闪光灯拍摄。
A正面光。正面光也就是顺光,可使被摄人物受光面大,获得明朗的平调效果,但明暗反差不大,缺乏立体感。所以在利用自然光的正面光拍摄时,可稍偏一点照射角度,这样既可以取得与正面光了拍摄的相同效果。又能使伤口产生一点阴影,从而鲜明有力的表现出人物的立体感。
B侧光和侧逆光。侧光和侧逆光能使被摄人物理学受光面较小,造成较大的明暗反差,影调对比罗为强烈,能表现出人物的立体感。但人物的脸部黑影较明显,可使用反光工具反光,使阴影部分得到必要的辅助光。反射光要高于照相机的位置,使光线从上往下反射,免得出现下明上暗的反常现象。同时还应注意反射光不要过强。采用侧光和侧逆光时,照相机镜头应尽可能加用遮光罩或用其它方法遮挡,以避免光线射入镜头而产生雾翳现象。
C 逆光。逆光拍摄人物照,成败的关键在于光线的处理。比如,在逆光下,倘若能使人物头顶被阳光照射形成一束光环,背景衬以深色的建筑物或树丛、山坡、画面就会十分悦目。但按正常感光,人物脸部会发黑,此时如有一块反光板反射部分光至人物脸部,或者以闪光灯作为辅助光源,便能隆低反差,使人物脸部不致过黑。但是闪光灯射出的光线比较强烈,照射到人物脸部容易使人物面部显得生硬。因此,使用时在灯前罩一层薄的白布,可以使灯光变得柔和。这样拍出的照片就比较理想了。
D 散射光。用散射光拍摄人物,即有受光照射的效果,又有明暗反差不太强烈的柔和影调,也不必用反光工具辅助照明,很适宜拍摄人物照。在黄昏或黎明,阳光不太强烈,可利用云彩作衬托,能拍出另有情趣的人物作品。但这种光线会使人物形成半剪影状态,不能区分人体的细部。阴天的散射光,由于没有明显的方向性,拍出的人像反差低,效果一般较平淡。
在室内拍摄人物照,哥奶据窗户进光的多少,进行不同处理。
若室内只有一扇窗户进光,可采用顺光或侧光拍摄。顺光能获得平调的画面效果,缺乏层次,特别是当人物和背景的亮度接近时,会使人物和背景有重迭在一起的感觉。侧光较易表现人物的立体感,但照片的反差大些,需要辅助光。室内若有相对的两扇窗户进光时,对人物造型较为有利。一面窗户的光线为主光,另一面窗户的光作辅助光或背景光。这样可以获得丰富的影调。如受条件限制人物的方向、位置不便随意变动时,就要避免或遮档不利于造型的光线,加强有利于造型的光线。
5. 生活人像的影调
人物摄影的影调,是指照片上的黑白密度。影调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不同的影调也可以表现人物皮肤的不同质感。照片的影调,可通过光线处理和洗制条件来控制。常见的人物照,按影调的明暗淡浓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A 高调。画面大部分是明亮的淡影调,黑色影调只占少部分,这类照片属于高调,也叫明调。它能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拍这类照片时,应尽量减少人物身上的阴影,或使阴影部分减淡,服装玫背景也要选择浅的颜色,这样会产生较好的高调效果。高调人物照,靠淡影调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形象,但也可以有少量较深的影调用以表现人物理学某些部分。
B 低调。低调也叫暗调。其特点是和高调人物照相反,画面上大部分都是较深的调子,尽量避免和少用亮调子。它给人以深沉、庄重的感觉。服饰和背景通常以深色为主。一般采用侧进光或侧光,使被摄者面部阴影大一些,依照被摄者面部的亮度曝光,使亮面再现为中等明暗的调子。个别是的低调人像也可以用顺光拍摄,但曝光量要少,以便将面部再现为暗调。
C 中间调。中间调是相对高调和低调而言的,其画面上明暗影调分布比较正常,是人物摄影中常见的一种。这类照片给人的感觉既不偏于明快,以不偏于凝重。画面上允许有大面积的淡调子,也允许有一定面积的深调子,有较丰富的中间层次。
此外,在谈论人物摄影的影调时,除了以上明暗不同外,还有影调的软硬之分。实践中,许多人物摄影作品就是用柔和、朦胧的软调拍摄的,自然也有与软调相反的、反差大的硬调作品。所以,不仿对这两种调子也分别做一研究。
D 柔调。柔调人物照的特点是画面的影调配置比较朦胧,而且多半是用中等明暗的调子。(在黑白照片上是灰影调;在彩色照片上是中等明暗的色调)去描绘 被摄者的形象。亮调子较少,深暗的调子更是少用或不用。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比较轻盈、明快,有一种清淡、愉悦的感受。这种柔调人物照的拍摄技巧是,尽量运用散射的柔和光线,而且光比要小,要避免画面中出现明显的深色调子。要瞄准中间影调的部位测光,并根据它的反射亮度曝光。同时,拍摄过程中常常在照相机镜头上加用柔光镜。柔光镜不仅可以使画面的调子柔化,也能使影调进一步变浅。
E 硬调。硬调人物照的特点与柔调人物照恰恰相反,它主要是运用明暗两极的影调(比如黑白照片上的黑调子和白调子)构成影像,光比大,而中间调子很少。这种影调处理方法常常用来表现被摄者处在明亮的光线之下,或者采用日光拍摄时表现一种暑热的感觉。在曝光技巧上,要分别测量被摄者脸部亮面和阴影的亮度,然后折衷曝光。或者根据脸部亮面与阴影的综合亮度曝光。
硬调人物照虽然有以上造型效果,但由于它对于被摄者皮肤的质感表现不充分,所以除了特殊需要时,一般不采用。
以上调子各有特点,画面效果各有不同。在拍摄中要根据不同民族的人物特点及作者的表现意图,采用不同影调借以烘托人物,表现出人物的外表与内在素质的关系,通过外表的拍摄来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从而拍出更多更好的民族生活的人像作品。
第三节 画面的影调
一、影调
黑白影像是由黑至白诸多深浅不同的灰色调构成的,这些深浅不同的调子,在黑白摄影中被称为影调。影调,既是对光线的技术处理,变现了景物的外观,也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1.影调的分类
基调是指在摄影画面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影调,又称为"主调"。影像基调的主要功能是烘托和表现主题,表达一定的气氛并力求构成一定的意境。在黑白摄影作品中的基调有以下三种:高调;中间调;低调。
2.影调的反差
不同的光比可以营造不同的影调反差,有的强烈,有的柔和,按反差大小可分成硬调、软调等不同的调式。
(1)软调
(2)硬调
(3)剪影
(4)半剪影

二、处理影调的原则
影调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影调的处理有几个基本原则。
1.根据创作意图处理影调
2.根据被摄景物的特征和环境特点处理影调
3.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处理影调

三、影调的控制
摄影中的影调结构可用多种方法加以改善和调控。
1.改变光照的条件
2.改变拍摄点
3.加用附件
4.选择不同的感光材料
5.改变曝光量
第三节 画面的影调

二、影调的控制

影调可在拍摄和暗房加工中用多种方法加以调控。

1.改变光照条件

照明光线的强弱,光质的软硬以及照射角度,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影调。照明光线越强,光质越硬;逆光、侧过光、侧光等光位照明的光比大,拍的照片多为硬调或低调效果,用补光或改换照明角度可改变原有的影调结构。照明光线弱,光质软,顺光照明则光比小,影调多为软调或高调效果,通过对被摄主体光比的调整,或改变照明角度,可获得中间影调的效果。

2.改变拍摄点

摄影的拍摄对象多为三维的立体形态,立体景物因光线照射,会形成不同的明暗影调,使被摄体显现出立体感来。改变拍摄点就会改变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改善影调的对比关系。

改变拍摄点一是改变拍摄的方向,二是改变拍摄高度,三是改变拍摄距离。

3.加用附件

在照相机镜头前加用滤光镜,就能改变影像的影调。加用的滤光镜既要体现拍摄者的意图,也要使被摄体在画面中更为突出。

4.选择不同的感光材料

摄影用的感光材料种类很多,不同的感光材料其感光度、曝光宽容度、颗粒性、反差等性能各不相同,对作品的影调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获得理想的影调效果,应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选择性能不同的感光材料。

5.改变曝光量

在拍摄同一景物时,选用不同的曝光量可以获得不同的影调效果。准确曝光的照片影调丰富;曝光过度会损失亮部的影调层次,曝光不足会使暗部的影调层次受到损失。
标题: 摄影技巧
第 1 楼: 拍好日出日落的十条经验(转载)

一、准备:选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设备拍摄日出和日落。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并从左向右地穿过天空。当你事先考虑好想拍出一定效果,例如你想利用一块需出地面的岩石作为前景,但太阳不是正好落到它的后面;太阳会移到右边并可能错过这块石头,如果你的目的是当阳光洒落投射到这些岩石上时拍摄它,你必须抢先移到左边以便拍到理想的画面。

二、合适的季节:拍摄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这两季比夏天的日出晚,日落早,对拍摄有利,在春秋云层较多,可增加拍摄的效果。

三、云:云在拍摄中是自然的反光物体,它能传播太阳的红光,从而不断变化着作品的相同。云彩也可以作为作拍摄的主要题材。但要注意观察当云遮住落日时出现的情况;光线会从云后四处射做一从而使照片增加极为动人的效果。当太困核近运的起绿时,云会出现一条亮跟呢样的景色也是非常适合拍摄的。要注意观察,当太阳逐渐从这个亮边中间出现时,要抓拍。

四、倒影:拍摄水面倒影会使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现出如镜中一样的影象,而拂过水面的微风总是会扰动这种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条更加耀眼的光线,并从地平线到画面的前景之间勾画出一条光裕。当太阳渐渐下落时,这条光路会延伸到你的眼前。

五、因先。直接对着太阳,曝光读数总是不准。这样会导致画面上只有太阳,而其余部分却曝光不足。有两种方法能帮你确定合适的曝光读数。一种是先让太阳处于取景器内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上,然后取这三个曝光读数的平均值。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采用你头顶上空拍摄时的曝光读数。拍日出和日落,使用不同的曝光会产生不同的拍摄效果,因此可选评曝光读数的上下各拍一摄一次(增加一档和缩小一挡人)。

六、镜头:用任何镜头都能拍摄日落。但如果太阳本身就是画面主题,要尽可能的使用长焦距。在标准的35毫米画面上,太阳只是焦距的1/100。如果是50毫米的标准镜头,太阳的大小仅仅是0.5毫米,用200毫米的镜头.太阳的大小为2毫米,用400毫米镜头,太阳为4毫米。 一旦太阳开始下落,光线的亮度将明显下降,很快就需要你使用慢速度,用手托举着长焦镜头,很不稳定。因此,当你拍摄太阳时,要准备一付三脚架。

七、光圈;当日落是作品的主题时,你应该更重视控制光圈的大小。用小光圈能使太阳呈现星星状的效果,光圈越小,这种效果就越好。

八、眩光:直接拍摄太阳,会在镜头内产生脸光,从而使画面的反差严重失调,同时会产生入射光线被镜头表面反射到胶片上而形成光斑线条。高质量的遮光罩有助于限制眩光,同时使用最小光圈可减少这些光斑。反差失调应绝对避免,但由于镜头表面反射所引起的光斑线条可作为作品的构图组成部分。 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会有这种光班效果,但使用其他相机比较容易出现误差和毛病。

九、色彩的安排: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色温减低,形成暖色调。早在肉眼看到太阳呈红色之前,它已经开始呈深黄色,然后是桔黄色,最后在胶片上呈红色。这种效果会使画面增色,然而很少会有摄影家,能想起来改变一下实质上是错误的色调。对于要拍摄真实场景的摄影家来说82A浅蓝色滤镜能去掉日出和日落照片中温暖热烈的色调。

十、注意保护你的眼睛: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透过取景器去观察,一般来说是安全的。太阳在空中越高就越亮,这时直接观察太阳就越危险,尤其是用长距镜头观察更是如此。为安全起见可用一段跑光或是冲黑了的胶片(一段35毫米长的小胶片就很理想)把它贴在取景器上,你就能观察太阳并确定最佳构图。
第 2 楼: 逆光摄影的四种艺术效果 (转载)

逆光摄影的四种艺术效果




逆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

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

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

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欠缺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第 3 楼: 户外摄影10忌(转载)

户外摄影10忌

一、忌阳光直射

亮丽的阳光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使景 色有生气,色彩饱和,并为使用高速快门和 小光圈提供了条件。但是强烈的阳光也会带 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它那耀眼的光线会使 被摄人物睁不开眼,同时,高角度的直射阳 光还会在人物脸上造成浓重的阴影,显出皮 肤皱纹,损害人物的形象美。所以在户外拍 照,应多让阳光从侧面照射被摄者,忌脸部 直接面向太阳。

二、忌人物与有色环境过近

在明亮的光线照射下,物体的反光会增 强,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应尽量远离那些色 彩明艳的景物(如新油漆好的建筑物的外墙、 大型遮阳棚等),否则那些景物的色彩会映射 到人物身上,造成偏色。

三、忌顶光时人物站在水泥地上拍照

因为水泥地表面较平整,且颜色浅淡, 会形成较强的反射)亡,这种自下而上的"脚 光",往往造成一种恐怖效果,应尽量避免。

四、忌立于树旁拍照

光与影相辅相成,光愈强,影愈深。当 人物站在树旁拍照时,阳光时常会把树叶投 影到人物身上、脸上,造成斑驳的阴影,有 损于画面的美感。

五、忌忽视滤光镜

在户外无云的蓝天下,所有避光处都带 上蓝色色罩;而在暮日的辉光映照下,所有 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橙红色。在如此环境中, 若想让摄得的景色保持原有的色彩,就必须 在镜头前装上相应的滤光镜,在前一种情况 下可选用淡红或琥珀色的滤光镜,在后一种 情况下可选用淡蓝色滤光镜。

六、忌采用高速片

在晴空烈日下,光线强度已很高,若再 采用高速片,往往会迫使光圈收到极小,或 无法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这些情况都会给 摄影创作带来某些方面的限制。

七、忌胡乱补光

在明亮的日光照射下,景物会有很强的 反差。为避免反差过大,运用辅助光进行辅 助照明是有效的,但要掌握好分寸,既要避 免辅助光过亮,也要避免露出辅助光的痕迹 (如出现与主光相反的投影)。

八、忌完全依赖自动曝光档

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户外拍照喜欢使用自 动曝光档,殊不知这种自动曝光档只能处理 一些普通的情况,而遇到阴阳面各半或逆;光 等情况便会变"傻",所以还得见机行事,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曝光调整。

九、忌逆光直冲镜头

在光线很强的情况下拍摄逆光照,要防 止光线直冲镜头,否则很容易产生光晕现象。

十、忌穿反光过强的服装

在强光下拍照,被摄者如穿反光强的服 装(如白衬衫、发光尼龙做的服装等),会变 得雪白一片或产生大块辉斑,使衣服质感难 以表现。
第 5 楼: 谈构图法则 [转帖]

; 构图是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人觉得这是难事。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摄影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使取景范围内的各部分协调起来,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拍摄时可以站侧一些,或蹲下来,或换用别种镜头,等等。在这些方面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使乏趣的构图变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构图处理。

; 然而,有许多摄影者常不细加注意取景器内的整个画面。只要主体在画面内和焦点内,他们就不细看画面四角还潜藏着什么杂物。

; 对一个景物进行取景,这就确定了所选取的每一部分。因此,拍摄时易于忽视的那一小块不雅观的杂物就会在所拍照片上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旦按下快门,视点就固定下来了。实际事物摄录在胶片上就改变不了,只能作分析研究。

; 要达到良好的画面构图,就得经常练习,使构图技巧娴熟,几乎成了本能。那时我们就会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而不致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刻板地去运用一些"法则",那么所拍照片就会显得呆板,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照片倒是合乎格式,就是不够味儿。"例如,若使刻板地运用"三分法",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原来,旧时候人们想用"三分法"给视觉上的协调提供可靠的数学根据。

; 大多数富有经验的视觉艺术家都熟知"三分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工作也可能是适用的。当然,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法则或定律,只不过是设计和赏析艺术作品方面一个有用的起点。

; 基本上说,一幅照片可以用想象或各用两根横线和直线分为三个大小相同的部分。这四根线的相交点为画面中自然的焦点,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 很自然,不论在生活或是在艺术中,我们都谋求和谐的关系。一幅正确运用三分法创作而成的摄影作品可能向观众传达出和谐的感情,即使他们并不完全明白个中理由。正如一般所说的,凡事只要是对的,大家就本能地明白它。

; 相反,违反一般常规的画面构图会显出异常的样子。明显的不协调可能不适于宁静的风景照,但它恰恰是街头摄影家所需要的。违反常规的构图可能强调出或象征着城市里行人来去匆匆的景象。

; 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要尽量多向画家和摄影家们学习构图知识。我们应当熟悉构图法则,但不能让它们束缚得紧紧的。只要我们立意要打破常规,那就会明白何时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 照片只能是一幅一幅拍摄的,每次拍摄时都必须加以构思。当然,画家拥有较大的艺术自由,例如纽约市导游手册的封面就是一位画家将该市大多数著名建筑物的外形特征集中起来画成的一幅画。而摄影家只能限于拍摄现场的东西,他确实没有办法把多处名胜古迹一同摄录在一个画面里。

; 我们眼前的景物转瞬即变,往往没有时间来考虑:"三分法"等一类构图法则。但是,若有了经验,构图处理就容易多了;无意中我们会发现所拍照片带有一种韵律和节奏感。构图方面的敏感变成为视觉反应的一部分,可以认为这是必然的结果。
[转帖]摄影暗部细节:一个被误读的概念

[转帖]摄影暗部细节:一个被误读的概念
暗部细节这个概念在论坛中的泡菜都不陌生,每当谈论到某支镜头时,总能听到该镜头能如何如何表现暗部细节,似乎能否展现暗部细节是衡量一支镜头的重要指标。

暗部细节无疑非常重要,但要分什么时候。当有人对着一张风光反转片大谈特谈暗部细节时,俺总是非常困惑:这有意义吗?

纵观国外书刊和BBS,对暗部细节一词出现的机率非常小,而在谈论风光反转片时几乎看不到这个词,再看国外出版的大量图集,事实上很多片子暗部被曝光控制有意处理成了死黑。在这个概念上中、西方论坛里似乎存在不同的理解。

现实是,一些人在反转片上孜孜以求暗部细节时,富士的Velvia和柯达的E100VS这样的胶片却大行其道,这类胶片与暗部细节显然是对立的,试想,它们只提供不足五档的宽度,如何能承载太多的暗部细节?在这种胶片上,高中灰两档就苍白,而低两档则死黑,如果选用这类胶片,不管镜头能传递多少暗部细节,都极大可能被胶片记录成黑色。

正是这样的胶片,却成为风光题材的首选。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在彩色中,黑色也是色彩之一,在表现色彩的时候,黑色也是色彩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视觉的角度出发,"简洁"向来是摄影的首要原则,彩色片虽然能色彩缤纷,但多数时候,一张片子应当以三种或更少的色彩为主色调,其他色彩应该被弱化,否则,片子给人就会有杂乱的感觉。拍摄风光尤其如此,我们总是希望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兴趣中心,而对其他部分则想方设法淡化掉,手段不外乎是用更长的焦段把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剪切掉,用更广的焦段把干扰因素缩小,通过色彩对比把中心突出,或者,通过一定的光比将不必要的部分黑掉。试想,拍摄一幅日出或日落,我们总是希望把那天空、云彩、太阳、远山处理得非常干净,我们把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斜阳所制造的色彩变幻上,如果配一个黑色,那怕是没有细节的前景,那也将是一幅令人满意的风光片,相反,如果这时前景五颜六色的细节毕现,那么前景反而成了一个干扰因素,做片时恨不得裁掉而后快。

彩片的拍摄方法也不支持暗部细节,因为彩片的曝光原则向来是按兴趣中心曝光时要尽量兼顾高光,与黑白片的按暗部曝光原则南辕北辙。一张彩色风光片里面有死黑合情合理,但如果高光飞了,比如云层细节尽失,山形再怎么漂亮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片子扔了可能极大。

暗部细节这个词之所以被津津乐道,俺估计是从黑白摄影这个传统传承下来的。回顾摄影发展史,经历了一个从无色到有色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时期都是在无色的世界中度过。今天摄影的基本理论都是从黑白摄影积淀下来的,大量的理论可以直接用到彩色片,但其中也有些理论是行不通的,其中,"暗部细节"这个词,作为黑白摄影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到彩色时代显然被误读了。

黑白片无法传递色彩,只能靠影调和细节来描述,因此通常情况下,大块没有细节的暗部是无法接受的,这往往是玩黑白时最常失手的地方。正因为这样,黑白片的曝光原则才是以照顾暗部为依据。最终评估一张黑白负底是否合格,总是以底片上是否记录了暗部和高光部的细节来衡量,尽管在相纸直接印片可能不能反映出这种细节,但放大时有很多手段可以让这些细节再现出来。

但本文并不是说,彩色片的暗部细节就不重要了,任何问题绝对化后都非常可怕。题材不同,对影像的性状要求也不同,比如人像、广告拍摄,我们就希望有尽量多的层次和细节,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有许多因素可以控制,如通过灯光的调整的达到完美的光比,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胶片,这时RAP和RDP III更适合这样的题材,它们大多有相对较大的宽容度,记录的细节多了很多。

因此,在谈论器材时,俺一直对暗部细节一词不以为然。镜头不管它在设计上有什么倾向,它对影像性状的贡献,与胶片相比往往都是微不足道,比如某品牌被认为层次多些,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这只头,给它RVP和RDP,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某两个品牌相比,如果一个被认为"硬"的镜头使用 RDP,另一个被认为"软"的头用RVP,结果会完全相反。因此,需不需要暗部细节,决定权在摄影师的手上,而不在镜头,过分强调镜头,显然是椽木求鱼。

即便是黑白,也不能从镜头上去寻找暗部细节。黑白胶片能记录十档的光比,而相纸则小很多,印片时必然要压缩细节,怎么压缩,压缩哪个部分,完全由制作者自已决定,镜头即便是有所贡献,在曝光、显影、印片的大量环节中,一念之差就灰飞烟灭了。

总之,暗部细节被机械地从黑白摄影照搬到彩色摄影,已经被似是而非地误读了很长时间。
转帖]测光六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转帖]测光六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摄影创作中,曝光时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被摄体影调、亮度、氛围、质量以及色彩的纯度等等千变万化,与如何选择准确曝光密切相关。在这里,提供六种测光的方法供参考。
①平均测光法。是在拍摄点用机内测光装置中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对准被摄体直接测光,它得到的是被测量的景物范围内各种亮度的平均读数。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使整幅底片得到适当的曝光量,使整幅底片的密度不薄亦不厚。如果被摄体的明暗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反差不大,用这种平均测光法极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②照顾重要的暗部阴影法。采用这种测光方法,可以准确地控制画面中最主要的物体影像重要阴影部分的影调,使这些部分的影调和层次表现适当。当画面中阴影部分占据很重要的部位时,如山峦的阴影部、逆光照明的室内景物、逆光人像,宜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曝光。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对象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光,但不按照测光表直接指出的读数曝光,而是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再减少1级、2级或3级进行曝光,将测量的该部位表现成较暗的影调。在这种情况下,要比测光表提供的读数减少曝光。对于黑白和彩色负片来说,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减少3级以内,仍然可以记录下层次;彩色反转片减少曝光要控制在2级之内。
③考虑亮部影调法。这种方法不是重点考虑被摄体暗部的影调,而是从增强或削弱景物的反差需求出发,让主要景物亮部将再现为什么影调作为思考的重点,比如,拍摄一幅顺光或前侧光照明的近景人像,或者拍摄雪景,您打算将人脸的亮部或大雪覆盖的地方再现为中级影调还是较亮、较明快的影调,就会用到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体的亮部测光,取得测光读数后,并不按照读数曝光,而是将曝光量再增加l-2级。拍雪景以及其它高调景物,也应比测得的读数额外增加曝光。
④掌握亮度范围法。这种方法是分别近测被摄体亮、暗两部分的亮度,然后,根据胶卷的宽容度,确定适当的曝光。假如您测量被摄体的亮面,应该用F16曝光,而测量暗面,应该用F4曝光,那么,您可以折中用F8去曝光。这样,亮面曝光过度2级,暗面曝光不足2级,都能够记录下丰富的层次。根据黑白与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亮部曝光只要不超过3级,暗部曝光只要不少于4级,底片上仍然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如果底片的显影正常,黑白和彩色负片亮部的亮度超过3级,暗部的亮度不足3级,是能够有层次的。彩色反转片所能记录的影调范围不超过1:50。
⑤灰板法。这种方法不是用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而是测量有中级反光率的表面,依照测得的读数曝光。这样,被摄景物中标准亮度的表面(中级灰表面)在照片上再现为中级灰影调,比它更暗或更亮的表面,则获得比中级灰更暗或更亮的影调。最标准的中级灰表面是反光率为18%的摄影测试灰板。将这样的灰板放置在被摄体的位置,并使它受光均匀,然后用反射式测光表对准它测量,并按照测得的读数曝光,会使被摄体得到正确曝光。这种测光方法,与亮度测光表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因为它能正确再现出被摄景物中明暗各部分影调的深浅,尤其适合于彩色反转片的拍摄。
如果没有反光率为18%的灰板,摄影者可以用测光表测量自己的手背代替灰板,因为它们的反光率接近。根据手背的亮度曝光,被摄对象各部分的明暗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⑥测量代用目标法。当被摄对象离照相机很远,不可能靠近被摄体测量局部的亮度时,可采取测量代用目标的方法,就是从近处选择一块与远处的被摄体亮度相当的代用目标,直接测量它的反射亮度,以代替对远处被摄体的测量。比如测量近处的雪,代替在远处山峰上同样明亮的雪;测量近处一棵大树的树干或丛叶,代替河流对岸的树木。不过,采用这种测光方法,要注意代用目标和实际被摄对象的受光情况必须一致,而且勿使背景影响它的读数,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转帖]优秀照片的秘密

[转帖]优秀照片的秘密
对被摄事物发生热情和兴趣是促使我们拍照的原因。也是产生创造性的活力。它能使作品面向生活,能使摄影家感情激动,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才有希望创作出传情的好作品来。

业余摄影爱好者比起专业摄影家来,有着不可估计的优越性。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你可以只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只拍那些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引起你兴趣的东西。恪守下面的格言必定能大大提高照片的质量:除非主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否则就放过它,省下胶片去拍更好的东西。

显然不能编制一份"有趣"主题一览表,因为一个人觉得颇有趣味的东西,另一个人可不感兴趣。兴趣是一种自我感觉。不管你的兴趣多么特殊(例如,我对破碎的海贝感兴趣,在这些海贝当中我看到了一种迷人的雕塑般的形式美,我拍了很多这种不寻常的东西),只要它是真诚的(并不是由于赶时髦而拍这样的主题),你的路子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的反映如何,也应该继续干下去。

记住这一点后,我想请你进一步区分一下下面两类主要的主题和被摄体:
动态的和静态的
非人工静态的和人工静态的
然后再讨论一下其它几种被摄体和主题;
上像的和不上像的
摄影的和文学的
摸得着的和摸不着的
没意思的和摄影上老一套的
不适宜拍照的
你可能听说过"上像"这个词,也懂得上像的被摄体拍出的照片比不上像的要好。可是,你是否也懂得,是什么因素使被摄物成为上像或不上像的呢?在我列举最重要的上像与不上像被摄体的特性和技巧之前,我必须向你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一为什么某些因素能使一个被摄物在照片上具有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些因素却能使照片令人失望。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相机在"观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一枝红玫瑰可能以它鲜艳的色彩美使人感到愉快,可是用黑白胶片拍出来以后,现实中使我们陶醉的色彩在照片上成了灰色影调,红花和绿叶的颜色呈现相同的灰色,它们之间的反差没有了。照片中没有留下被摄物原有的精彩之处,因而成了废品。原因在那里呢?因为眼睛和相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同,这里当然指的是颜色。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到过长满红杉的地方,你被这种树的壮观所折服,为了留作永久纪念,你拍了许多胶片。但当你放映这些幻灯片时,你会大吃一惊:现实中雄伟的大树看起来和普通树役有什么两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的被摄物缺乏比例感,照片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这些树木的巨大尺寸—一这本来是它们的最大特点,你是为此而拍照的。没有比例,它们似乎很矮小,在幻灯投影中它变小了,和其它树木—样了。这又是你和你的相机的观察方式不同的缘故。

第三个例子:你参观了一场汽车大赛,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拍了许多汽车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从你面前呼啸而过的照片。为了使照片清晰,你用了最高的快门速度。从某一点上说,你是成功了,照片确实很清晰,没有错。但准确的说,它们是停止不动的。赛车的气氛、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速度"这个要素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鉴别价值、没有感情的照片。这仍然是因为你和你的相机对相同的比赛所作的反应不同。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你不能简单地把相机对准一个有趣的目标,按下快门,就期望得到一张获奖照片。实际上,一张美丽少女的照片不一定就是一张美的照片。为什么呢?因为"美"不一定就是"上像"的特性,象前面提到的红玫瑰那样。拍出照片也不一定就有趣味,象赛车的例子就是证明。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不论是美的还是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既美又有趣的东西,拍出照片来却都令人失望。那么,做为一个一心想拍出好的照片的摄影者应该从这里学到什么呢?

从这可以学到的是,必须懂得有趣的主题和被摄物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这张照片必然是成功的。形象生动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被摄体要在照片上表现的生动,,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摄体上像与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难用一个公式来回答。因为一定程度上它是随着提问人的艺术观点而有所不同的。用传统摄影家的眼光来看,金发碧眼、S型曲线和惟形物体常被认为是上像的特征,但较少保守和兴趣广泛的摄影家考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简 洁

我认为简洁应该列为被摄体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条。认为画面上挤满了物体似乎比只拍少数几个要好,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种错误。他们没有弄明白。相机能够记录镜头视野之内的"每样东西",而人眼却是有选择的。通常眼睛只对景物的某特殊方面发生兴趣。大脑控制中心过分地重视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细小部分却迫使眼睛给它们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样的注意、这样一来,它们便冲淡了甚至破坏了照片的整个艺术效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被摄物时,首先必须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把它从周围环境之中,从分散注意力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提炼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视觉美来?我们应该首先"清理现场''(这个词是比喻,也是事实),然后才着手拍照,并且根据条件尽可能好地完成它。如果条件许可,我就把无用的东西从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欢时,就可以这样"清理"背景)。如果被摄体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适的背景前面去拍。如果不允许这样做(也许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许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块纸板或无缝背景纸。假如实在不能清除干净,那就集中去拍被摄物本身,把相机靠近它,让被摄物占满取最器,把四周不必要的东西挤出画面。如果不可能靠近(如拍动物园的老虎)或者不希望靠近(田为它可能导致透视上的失真),那就用焦距比标准镜头更长的镜头。从远处拍摄,创造一种拉近的效果。

清楚和有条理性


一个被摄体本身可以表现出有条不紊,也可以是杂乱无章。不用说,前一种情况可以拍出好照片来,而后一种情况却不然。我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我撰写《树》那本书的时候,许多好心肠的人对我说,他们见过非常美的树,并且把地址告诉我,以使我能把它们写进书里。可是,毫无例外,每当我听从了他们的指点前去察看的时候,发现树是有的。而且确实是一棵非常美的树,但从摄影家的眼光来看,这棵树已经没有希望上像了。因为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的独特的轮廓被淹没;周围的影调与颜色和这棵树混为一体,背景已经无法利用;还有高压线、电话线和建筑物也来干扰,使我无法清楚地表现它;本身很美的一棵树对我没有用了。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被许多摄影家所忽略,在许多介绍树木的书籍里,插图中的树都是受了周围物体的影响,特点已经无法辨认,失去了作为特定树种插图的意义。

相似形式的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

被摄体具有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加强照片的结构使之成为佳作,所以大多数摄影家都喜欢拍图案照片,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仅仅是为了图案效果去拍图案照片,没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去追求所谓"抽象"的形式,那就容易落入俗套而令人厌烦。当然,如果图案构成主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它能突出主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它就具有上像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图案最能保证照片的艺术效果。

反差的高低

绝大多数照片的反差是中常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这样的照片只从反差方面看,不会讨人喜欢。然而,那些反差异常或反差不明显的物体往往却有着奇特的效果,原因是以少见为新奇。因而,经过敏感的摄影家巧妙的处理之后,反常的高反差或低反差却是上像的特征。事实上,有独创性的摄影家都知道,逆光照明的被摄体(反常的高反差)和雨雪天或雾中的景色(反常的低反差),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照片来。

大的突出的形状

一般说来,大的、突出的、明确的形状,比起大量小的、复杂的、边缘不清楚的、平淡的东西来,容易创作出好照片。

表面质感

用侧光或逆光适当地照明物体表面的质地,对照片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提供信息,告诉观众,物体的表面是什么构成的:是石头、混凝土、树皮、金属、玻璃、织物、纸张还是毛皮等等。这就使得富有特点的表面结构成为上像的好题材。

色 彩

色彩提出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是一笔资产,也可能是一笔债务。到现在为止,本文所列举的那些上像的特征都是既对黑白摄影家有利也对彩色摄影家有利的。至于说到色彩,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就彩色摄影来说,颜色能使一个物体上像,而就黑白摄影来说却是不上像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例如,唤起我们对某种花、鸟、热带鱼或蝴蝶爱慕之情的那些生动的颜色是使这些被摄体特别上像的特征,这是从彩色摄影家的观点来看的。但对黑白摄影家来说,同一特征却是绝对不上像的,困为拍成黑白照片以后,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这些被摄体会变得无法辨认;五颜六色变成了灰色影调,互相难以分开,结果使照片效果极差,并且给人以单调虚假的印象。因而,从事黑白摄影的摄影家要避免拍摄那些以颜色突出为特征的被摄体,象色彩艳丽的花朵、食品、水果、鸟类、蝴蝶、热带鱼、秋叶、绿叶、油画和日落时火红的天空。无论拍摄技巧如何熟练,在黑白摄影中这样的被摄体产生的照片总是令人失望的。

但是,甚至对彩色摄影家来说,有些颜色也谈不上具有上像的特征。肉眼看来漂亮的颜色或颜色的组合在幻灯片或照片上可能是庸俗而令人厌烦的,例如蓝色天空下的绿色田野,那只是明信片一类的平庸之作。另一方面。一些最富魅力的彩色照片,它们的特殊效果来自一种最浅淡的颜色,几乎象没有颜色一样,有些阴雨天或雾天所拍的照片就属于这种例子。

如果有人概括一下的话,他可以说,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不寻常的色彩才具有上像的特征,它必须是非常鲜艳、非常强烈,或者非常浅淡、非常素雅。几种和协的颜色在一起可能很上像,而互不相关的几种强烈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却是华而不实、不上像的。此外,少数几个大片色块要比大量小块颜色效果更好。

自发性

自发性动作是有生命的被摄体非常上像的一种特征。关于这一点很难下一个定义,你非这样说吧:它和摆布、设计和弄虚作假正好相反,而这些都是最不上像的特征。自发性动作使照片显得可靠、朴素、真实。永远不要强迫被摄者,_让他们自发地活动。摄影家必须在动作消失之前把它抓拍下来。

逆 光

逆光虽然不是被摄体本身的特征,但它是上像的用光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摄影创作方法之一。在熟练的摄影专家手里,逆光能把一普通的物体变成迷人的形象,把平庸的东西加以美化。使用逆光在黑白摄影中比较容易,但在胶片宽容度较低的彩色摄影中,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失败。逆光摄影成功的关键是按被摄体最亮的部分进行曝光(防止细部影纹和颜色被"清除'掉),而让较暗的部分变黑。如果万一要对阴影部分使用辅助光照明的话,也只能少用一点,用多了就会前功尽弃;因为逆光和来自辅助照明的正面光会互相抵销,结果拍成平淡无味的照片。
关于色温

关于色温


在讨论彩色摄影用光问题时,摄影家经常提到"色温"的概念。色温究竞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用以计算光线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厦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只不过色温是用开尔文(。K)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变成白色,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1t日光型、3400。1t强灯光型和3200。K钨丝灯型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颜色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与胶卷的厘定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通常,两种类型的滤光镜用于平衡色温。一种是带红色的81系列滤光镜,另一种是带微蓝色的82系列滤光镜。前者在光线太蓝时(也就是在色温太高时)使用:而后者是用来对付红光,以提高色温的。82系列滤光镜使用的机会不如81系列的多。事实上,很多摄影家的经验是,尽量增加色温,而不是降低色温。用一枚淡黄滤光镜拍摄最平常的日落现象,会产生极其壮观的效果。

美国一位摄影家的经验是,用微红滤光镜可在色温高达8000。K时降低色温,而用蓝滤光镜可使日光型胶卷适用于低达4400。1t的色温条件。平时,靠使用这些滤光镜几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时候进行拍摄,并取得自然的色调。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当色温超出这一范围之外时,就需要用色彩转换滤光镜,如琥珀色的85B滤光镜,可使高达19000。1t的色温适合于日光型胶卷。相反,使用灯光型胶卷配以82系列的滤光镜,可使色温下降到2800。K。

倘若需要用日光型胶片在用钨丝灯照明的条件下拍摄时,还可以用80滤光镜。如果当时不用TTL曝光表测光的话,须增加2级光圈,以弥补光线的损失。而当用灯光型胶片在日光条件下拍摄时,就需用85B滤光镜,需要增加2/3级光圈。

然而,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滤光镜代号十分混乱,不易识别,并不是所有的制造厂商都用标准的代号和设计。因此,在众多的滤光镜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滤光镜是不容易的。为了把滤光镜分类的混乱状况系统化,使选择滤光镜的工作简化,加拿大摄影家施瓦茨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标定光源色温的新方法。该新方法主要引进
夜景摄影技巧(转载)

夜景摄影技巧  

你想寻找摄影机会吗?除了那些能产生迷人影像的白天之外,你可能偶尔会听说一些摄影师利用日落的余辉或日出前的霞光拍摄--大约有30分钟的时间,可有多少时候你听到关于摄影师利用另外9到10个小时去拍摄神奇的室外夜景呢?这真是个遗憾,缺乏想象力将是从事摄影师工作最致命的弱点。

  对于夜景摄影,每一次拍摄都需要周密的策划,因为通常直到底片冲洗出来之后,我们才会看到拍摄结果,所以我们不得不事先构思要拍摄的照片,然后设计一种达到这个目的的拍摄方案。想一想,要是我们把相机快门打开10个钟头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假如给前景足够的照明,而使天空中的余辉保留原有的光线效果,眼前的景象又会怎样呢?

  器材

  一付结实的三脚架是首要的。我使用曼富图三脚架,另外把一个勘探用的三脚架修改了一下做摄影用。快门线也是必须的,而且别忘了带闪光灯,我认为那种小型神光牌闪光灯很棒,它使用两节5号电池(与我的相机和电子闪光灯里用的一样),放在口袋里或摄影包里很方便。此外,还有一件随时会用得上的东西是笔记本,可以用它记录你所经历的一切。

  磁性指南针很有用,因为假如你想拍到星星绕着北极或南极运行的整个轨迹,指南针会便于你在天黑之前设计好你的照片。

  我用聚光灯或电子闪光灯照明被摄体,至于选择哪一种,则根据被摄体的体积大小来决定。

  我的大多数夜景照片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35毫米相机配24毫米镜头,6×6厘米画幅相机配40毫米镜头,偶尔,我也会用35毫米相机配50毫米镜头,6×6厘米画幅相机配80毫米或150毫米镜头。

  胶片

  胶片的选择随个人的喜好而定,短时间曝光使用通常用的胶片就可以了,对于长时间曝光,也许可以试着用一些其它类型的胶片。

  我所有的夜景照片都是使用日光型反转片拍摄的,对于这种胶片来说,使用电子闪光灯可以达到很好的色彩还原,而使用聚光灯会有一些偏黄,对于我的许多拍摄主体来说,这不是个问题--石头不会在意这种偏色。不过,有时我也在聚光灯前加一块浅蓝色的明胶片。这样可以使闪光更接近于白光,不过会损失约1/3级的光量。不妨一试

  余辉:太阳刚落山的时候,夕阳余辉看上去并不怎么壮观,但是它的美丽与辉煌会逐渐展现出来。随后它会迅速消失在黑暗之中,此时拍的照片几乎没有阴影(天空的大部分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灯箱),并且显现出一种暖色调(因为天空此时通常是桔红色的)。   也许一个不算太长的望远镜头此时会很有用。这样,可以把更多的灿烂余辉纳入镜头,同时可以使黑色的天空少一些。前景中的物体可以拍成剪影或用人造光照亮。如果你决定照亮前景,那么动作一定要快,这样背景中的余辉才不会曝光过度。以上这些建议同样适于拍摄落日。

  照亮前景: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照亮前景,不妨试一下二次曝光。把相机放在一个结实的三脚架上,第一次按照夕阳正确曝光,当晚上天足够黑之后,打开相机定时曝光,同时用聚光灯照亮主体直到足够为止。两次曝光之间,在进行第二次曝光时,当你把快门速度调到B门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移动相机。

  月光:月亮从圆到缺的每一刻你都可以很容易地拍到照片。满月照亮大地之时,我使用ISO 100的胶片、f/4、15-60分钟曝光。(此时月亮是作为主要光源,而不是构图的一部分)。   注意相机的放置方向,月亮有可能在曝光过程中移到相机前方,这样极不利于拍摄,所以需要使用遮光罩。如果月光直接射入镜头,将会造成光斑。   月光,加上闪光灯或聚光灯,同样也能被用来控制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反差。如果你用人造光照亮前景物体,并且曝光正确,底片的背景(仅被月光照亮)密度将随着曝光时间的长短而变化。   月光也可以作为光源,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会怀疑照片是在晚上拍的。月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上的反光,它与正午时的光线颜色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区别细小。   人们常看到后来加上一轮明月的风景照,你也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月亮来阐明月亮是怎样升起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用多次曝光技术拍摄画面的基本组成部分或前景。它可以是一块崖石,要使它曝光不足,大约使用比日落时低一挡的光圈。天黑之后,把相机装在三脚架上,给画面再加上月亮。注意仔细确定好月亮的位置,这样不致于使月亮落在某一前景细节上端。要把多个月亮纳入一张底片,曝光必须至少要以2 1/4分钟为间隔,否则月亮会重叠在一起。我发现5-6分钟是最佳的曝光间隔。满月之时,我用f/8、1/125秒(ISO 100)拍摄,每6分钟为影像加一个月亮。

  星迹:我拍的另一种夜景照片是用人造光照亮前景,然后打开快门曝光10小时,这意味着天空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在照片空白处布满星星的轨迹。 这么长时间的曝光只能在新月的时候尝试,以避免曝光过度,同时使天空和星星的轨迹保持很好的反差。光圈设定在f/5.6-f/2.8之间效果最好,前景的照明则根据选择的光圈来计算。

  用光技巧

  对于树、小石头这类被摄体,用电子闪光灯照明很有效,而照亮大的被摄体则需要12伏、100W的手持照明设备,靠一个便携式、完全密封的摩托车用电池供电,这样,闪光可以逐渐照亮被摄体,整个过程可以自行掌握,从1分钟到1小时都可以。

  使用电子闪光灯时,我不是把闪光灯装在相机上,因为这样太黑了,我围绕着被摄物体采用1到2次闪光,从不同角度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通常把被摄体的一面作为重要部分,运用较多的光照明。这样拍出的被摄体具有立体感,而不会因为从相机位置打闪光而造成的平淡效果。

  当你进行闪光时,你可以藏在树、岩石或其它物体后面。这是确保你的身影不会出现在镜头之中的最可靠的办法。要在白天支好相机,找出你想要照亮的被摄体的位置,用石块、棍子或其它明显的东西作标记,并确定在每一位置需要打光的次数。

  一般情况下,闪光灯的指数都是根据室内条件设计的,在室外并不准确。在户外,我通常把光圈开大1 1/2级,弥补因为没有墙壁、天花板的反光造成的损失,而且像石头建筑物这样的被摄体通常光线都比较暗。

  当你想在晚上给树打闪光时,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在几乎没有风的晚上才可以用闪光灯,否则树叶和树枝位置在每一次闪光中都会略有变动。为了完全照亮整个

树冠,还需要一些额外的闪光,以一棵小树为例:从左边对准树干闪光(焦距设在50毫米),对准树冠闪光2次(焦距设在85毫米),从右边对准树干闪光2次(50毫米),对准树冠闪光3次(85毫米)。

  问题

  露水和雾实在是麻烦事,可是在有些地方它们并不常见,我发现它们大体上可以预见并可以避免。万一有露水的话,用薄塑料袋将相机罩起来是个办法,要是露水凝在镜头上,影像则会逐渐消失。

  对于夜景摄影来说,选择半干旱地区比较适合。你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拍摄点,在那里支好相机待天黑后拍摄。

  假如你准备用长时间曝光拍摄星迹,洁净的空气是首要的条件。找一块远离尘土、雾和城市灯光造成各种污染的地方,寻找一处真正没有飞机经过的天空。假如在曝光过程中有飞机经过相机视场,将会在底片上产生一条令人沮丧的线条。卫星和陨星也可能会在照片中产生光纹。对于陨星你毫无办法,而在晚上天很黑时再等上一两个小时,卫星倒可以避免。   要是人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于是就有人可能会拿着手电好奇地在你的相机前面转来转去。这样会给你的拍摄带来麻烦,对此,你要有所防备。   起初你可能认为倒易律失效是个问题,其实不然,你通常可以根据在同样条件下你曾使用过的光照情况来拍摄。记得前面我提过要准备那个笔记本吗?

  最后的提示

  天亮时就支好相机,到晚上拍摄时就比较容易构图。假如你的三脚架不够结实,试试下面的建议:在支架中心下坠一些重的东西(如石头或沙袋),在三脚架的支脚处压些石头或用帐蓬钉固定支脚。   在摄影包里装一些橡皮筋,可以在曝光过程中把相机背带、快门线绑到三脚架上,以免它们在风中飘荡。   不要忘了取下镜头盖。对于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人来说,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原因很简单:通常在仍有光线时我们就支好相机,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水平,取景构图,待一切都到位之后,合上镜头盖,等待天黑。天黑时我们开始拍摄,因为这时光线太暗根本无法观察取景,所以我们也不会再去取景,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忘了摘下镜头盖。这就是你必须养成在开始曝光之前取下镜头盖的习惯的原因。   一旦你在日落后开始拍照,你很快会有其它的拍摄主意,那么最后,我希望你能通过实现这些想法获得更多的快乐,拍到更有趣的照片。
滤 色 镜(转载)

滤 色 镜

滤色镜在摄影术的运用上用途很广,但在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各自效果不同,所以不能乱用。

在黑白摄影上,滤色镜起着三大作用,它能对各种色光光线起着有通过、限制和阻止的三个作用,色光通过的量多,在照片上色调就淡;通过量少,色调就深,如果光线完全被阻止,其结色色调就全黑色,所以在黑白摄影上滤色镜实际就是起着校正物体颜色反差的高低,使各种物体的颜色变成合乎自己反差,影调理想的要求。

在彩色摄影上滤色镜起着改变色调,校正色温和特殊效果三大作用。

一、色光的来源与区分

来源:色光的来源于电磁波,我们从人的眼睛能感受到的波长从380(紫外光)—780(红外光)毫微米,这就是从紫外线和红外线这段,在这段距离中,也称作可见光谱,可见光谱上的色光主要有七种:红橙黄绿青兰紫,它们这种无数种渐次变化的单色光波所组成的光谱叫做连续光谱—即色光。

色光里面的区分,主要的原色是由红色、绿色、兰色而变化出来,所以称为三原色。三原色光互相混合就可得到各种中间色(它是基本的色光)。

色光里又有三个补色存在,由三个补色黄、青品红而互相混合一起可相应减去原色来再现色彩。

如果两种色光相能得到白色,那么这两种色光就称作互为补色,所青色即是三原色中红色的补色,品红是绿的补色,黄是兰的补色。

二、黑白摄影常用的滤色镜

前面我们谈到滤色镜在黑白摄影上的作用是限制,阻止,通过的三大作用和调整影调的反差。

我们在黑白摄影中常用的滤色镜有多少种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1、UV镜。又称紫外线滤光镜,无色透明,作用专门吸收紫外线光。特别是阴天、雨天常用较多,又可起到保护镜的作用。

2、中黄镜(Y2)可以起到突出云彩的效果。

3、橙黄镜(YA3)。主要用来拍摄一般风光人物摄影,能适当地提高反差,影调。

4、绿色滤镜。这种滤色镜也主要用来拍摄风光,其次花卉、树林、竹林等效果比较好。

5、红滤色镜。改变画面的影调,一般拍风光的日出、日落常用较多,如在日光下加上偏光镜(PL)可变成夜间照片和红外线摄影效果。

以上五种滤色镜黑白摄影常用较多。

滤色镜 加镜后变浅色调的物件 加镜后变深色调的物件 增加曝光

红色镜 红 橙 黄 紫 兰 青 绿 2级至3级

橙色镜 红 橙 黄 紫 兰 青 绿 1级半

中黄色镜 红 橙 黄 紫 兰 青 1级半

绿色镜 绿 青 紫 兰 红 1级半

黄绿色镜 橙 黄 绿 紫 兰 红 1级

兰色镜 紫 兰 青 红 橙 黄 1级

三、彩色摄影常用的滤色镜

1、天光镜

略带点淡粉红色,分1A和1B两种,分光透光略有差别。在晴朗阳光照射下拍摄彩色照片,能吸收到紫外线光,减少多余的兰灰调子,可得到良好的彩色再现和高纯度的画面,指摄晴天室外人像时,能防止人物旁边物体所引起的反光,使人物的肤色保持自然真实,同时可以起保护镜头作用。

2、中性灰滤光镜

不带任何色彩成分的灰色滤光镜,它具有一定的光学密度,起减少光通量的作用,而对色彩并无任何影响,所以又称为中性灰阻光片(只是平均地减弱光的强度)。

中性灰滤光镜的密度各自不同,对光线阻减作用各异。富士的中性灰滤光镜的密度从0.1至3.0。从浅到深分成很多种。柯达雷登中性灰滤光镜编号为NO96,在这个总编号之下按密度分13种,每种可单独或相叠使用,但注意增加曝光量。

例A:为了使背景模糊,主体突出用大光圈,缩小景深,但被摄物亮度很高,就要加镜减弱。

B:有时要拍物体动感,虽要快门,但光圈缩到最小还是过度,就要加中性灰减弱。

C:拍摄风光也是一样,增加画面层次,缩小反差。

3、偏振镜

偏振镜是用两层玻璃粘合而成,中间夹一层,经过定向处理的晶体制成薄膜,这些晶体按顺序排列。偏振镜安装于可旋转的镜架上,通过转动镜架高速偏光轴,在摄影中有几方面用途:

A:消除或减弱非金属表面的反光。

如玻璃器皿,陈列橱窗,水面,油漆和塑料表面的反光面。

B:控制天空亮度,使兰天变暗。

在拍摄室外或风光照片,有时需要对画面天空影调的明暗加以控制,使天空变暗,达到画面中天空亮度与地面景物亮度的间距,调节画面影调的目的。如兰天压兰、白云影调就更加突出。

C:作可变中性灰滤色镜用。

将两片偏振镜相叠,就可作可变中性灰镜用。

D:提高彩色影像的色彩饱和度

用偏振镜可以减弱或消除偏振光,消除反射光的同时,也就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影像的色彩饱和度。在彩色风光摄影中,运用偏振镜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利用拍花卉静物,也得到色彩艳丽,清晰,悦目的彩色佳作。

由于偏振镜有明显的阻光作用,所以应对曝光使用进行补偿,一般应增加1档至2档曝光量。

4、校正色温的滤色镜

在彩色摄影中,我们常碰到有时会用日光型胶卷在灯光下拍摄,有时用灯光型片在日光下拍摄,磁到这种情况我们常常得到的照片是严重偏色,因为彩色日光型片平衡色温为5500K,灯光型片平衡色温为3400K至3200K,如果色温不对,我们就要使用这种校正色温的滤色镜。

颜色 雷登滤色镜号数 色温转换范围 曝光补偿标数

兰 80A 由3000K升至5500K 2

80B 由3400K升至5500K 5/3

色 80C 由3800K升至5500K 1

80D 由4200K升至5500K 1/3

85C 由5500K降至3800K 1/3

琥 85 由5500K降至3400K 2/3

85N3 由5600K降至3400K 5/3

珀 85N6 由5500K降至3400K 8/3

85N9 由5500K降至3400K 1/3

色 85B 由5500K降至3200K 2/3

85BN 由5500K降至3200K 5/3

85BM6 由5500K降至3200K 8/3

四、特殊效果滤色镜

1、柔光镜

使整个画面达到全部柔化,人像用它对肤色进行柔化,人的皮肤以外部分表现十分清晰,有1、2、3号三种。

2、柔焦晕化镜(SOFT-SPOF)

作用均是为了达到中心影像清晰而突出,四周影像模糊,晕化目的。另一种中间穿孔。

3、雾化镜(FOG。FILTER)

能在无雾的条件下拍摄出具有雾状气氛的画面来。使用最好用大光圈雾化效果较好。

4、光芒镜

能使画面光亮部分出现闪射光芒,尤其是夜晚的灯光。

(1)十字镜 (2)米字镜 (3)八星镜

5、多影镜

能把一个景物在一个画面里同时拍出多个影像,分有三棱镜、五棱镜、六棱镜。

使用时最好选择暗的背景容易出影像。

6、彩虹镜

在景物上出现的彩虹的气氛增加画面的趣味美。

7、烛光镜

在画面出现一圆型的烛光。

五、从色彩变化的效果滤色镜

1、半彩色滤色镜:一半透明一半有色。

2、渐变滤色镜:一段有色,一段无色,两段之间采用渐变过滤。

3、双色滤色镜:橙和绿、红与兰等。

4、动感镜:增加画面的动感效果,达到一定的艺术性。
初学摄影常见失误18例(转载)

在摄影实践中,经验不足的初学者,常会出现一些失误。笔者把初学者常见的18种失误分别列出,并简要分析失误原因,提出防止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1、用广角镜头拍出的照片四角发黑

主要是由于闪光灯覆盖面与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不匹配。老式闪光灯设计的闪光覆盖面大都只能与35mm的小广角镜头配套,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比35mm镜头大12度,因此使画面四周受不到光而发黑。防止的办法有二条,一是在灯光上加散光罩,使闪光成为散射光,以扩大覆盖面;二是用白纱布蒙住灯头,让光线散射,使整个画面都能均匀受光。

2、 画面影调模糊

在排除了相机无故障和手震等原因后,就要检查镜头是否被灰尘覆盖或被污渍染涂。如遇到这种情况,切忌用嘴吹或毛巾擦。应用吹气球吹去镜头上的尘土,再用镜头刷拂去杂物,最后用镜头纸擦拭,使镜片明亮如新。如仍有汗渍、指纹和油垢,就要送相机维修店用镜头清洁液仔细清除。

3、 主体人物模糊,背景清晰可辨

有两种可能,一是手动对焦相机对焦时,焦点没有对着主体或是主体对焦后,在构图中又移动了位置,未重新对焦,使主体不在景深范围之内;二是使用自动对焦相机时,没有按快门"锁定"焦点再重新构图,使焦点在构图中向别处飘移。

4、 团体合影照片前几排清晰,后几排模糊

凡是多排合影照,要保证每个人影像清楚,就要做到三点:一是选择性对焦。五排人合影,选择第二排的对焦;七排人合影,选择第三排人对焦。二是光圈不要设定太大,一般以f4-8为宜,以保证有足够的景深。三是快门速度不要低于1/60秒,以免有人头部转动使影像发虚。

5、 胶卷没有曝光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傍轴取景相机拍摄时忘记揭镜头盖,取景器中景物清晰,但成像光线没有进入镜头,胶片没有感光。二是手动卷片的135单反相机装片不到位,卷片时没有注意看暗盒片轴是否在相应转动。由于片头滑脱,搬动卷片把手时,虽然快门上了弦,计数器照常计数,但胶片在暗盒中纹丝未动,计数器虽显示36张拍完,实际上没有一张胶片感光。

6、照片四角有黑影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遮光罩与镜头焦距不匹配。把50mm标准镜头的遮光罩用于28mm焦距的广角镜头就会阻挡进入镜头的光线。因标头的视场角为47度,而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为75度。二是用28mm广角镜头拍摄时,原已在镜头上戴有一块UV镜,如再戴一块偏光镜的话,由于偏光镜是两片玻璃叠合而成,边框很厚,再加在UV镜的边框,必然遮挡进入镜头的光线,使照片四角发黑。用广角镜拍摄时如需用偏光镜,一定要先卸下UV镜后再装偏光镜,才能使画面均匀受光。

7、 影调死白或晦黑,缺乏影纹层次

无论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准确,才能获得明快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照片死白是曝光过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机内测光系统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设计的,它可以使大多数景物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线或景物,就需要在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如拍摄雪景如不增加1.5-2级曝光量,白雪就会成为灰白色;如拍摄煤炭,如不减少1.5-2级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会变成深灰色。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也没有思维功能,只会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为18%的中灰色调处理。

8、 用电子闪光灯摄的照片仍然曝光不足

原因有二:一是光圈设定过小。闪光灯的闪光速度一般都在1/1000秒以上,快门已失去控光作用,主要靠光圈大小控制曝光量。没有自动档的闪光灯拍照,要先计算光圈系数 。二是闪光灯电力不足。新买的闪光灯要经过十余次的充、放电,让灯内电容活跃后再正式使用。旧闪光灯充电信号灯点燃只充了70%,在点燃10秒钟后才能真正充满电能,供正常使用。

9、单反相机用闪光灯拍出的照片,有半幅画面是黑影

这是由于单反相机的帘幕快门与闪光灯不同步所致。单反相机用闪光灯拍照,要注意相机的闪光同步(各相机速度不同)。

10、 人像照片背景清晰艳丽,人物脸膛昏黑

一是逆光拍摄时使用了平均测光,又没有对人物面部补光;二是背景明亮(雪景、沙漠、海滩),使用了内测光推荐的数据进行曝光,背景曝光适度,人物曝光不足。对此有三种办法解决:一是用闪光灯对人物进行补光;二是在测光的基础上加大1-2级曝光量;三是走近人物对准脸部测光,"锁定"曝光量后(用测光记忆钮或改为手动曝光),再退回原位构图,对焦,拍摄。

11、 团体合影,周边人物残缺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平视取景相机拍摄时忽略了视差,画面装得过满;二是使用单反相机虽无视差,但画面四周没留余地,扩印时四周压掉了一些画面,彩扩机只扩印出底片画面的95%左右。所以无论使用什么相机,构图时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切忌人物顶天立地,塞满画面。

12、 照片有划痕

如果是底片上有划痕,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大盘片分装卷使用的旧暗盒被污染,出片口绒布上夹有砂粒,划伤了胶片;二是相机背后的压片板上有毛刺,卷片划伤了胶片。使用分装卷前,最好把片头缩进暗盒,用吹气球和毛刷仔细对出片口的绒布进行清洁处理后,再引出片头使用。如相机压片板有毛刺,可用一小块0号砂纸小心地磨掉(注意不要磨伤压板上的漆膜)。

13、 整幅照片影调偏蓝

一是色温很高造成的。阴天或薄云蔽日的天气,自然光色温高达7000-12000K,没有使用校色温滤镜;二是四周有茂密的林荫或巨幅蓝色广告、幕墙等环境反射光的影响。解决办法是在拍摄时,使用一块雷登85B降色温滤镜,如附近有蓝色环境光反射,尽可能移往开阔场地拍摄。

14、 整幅照片影调偏橙红

以下3种情况都可能使照片影调偏红。(1)日光型彩色胶卷在灯光下使用,又没有使用雷登80B色温转换型滤镜;(2)早晚阳光的色温只有3200K,低色温造成橙红色调;(3)周围有巨幅红色广告或红色建筑物,反射红色光。

15、 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背后投影浓重

机位闪光拍摄,如人物离背景很近,就会有黑色投影映在背景上。解决办法有三:一是人物离背景远一些,让投影落于地面;二是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拍摄;三是利用浅色的天花板或墙壁进行反射闪光拍摄。

16、 使用闪光灯,人像眼球血红

红眼现象在弱光中进行机位闪光容易出现。原因是黑暗光线下,人眼瞳孔放大,闪光灯的强光突然照射,瞳孔来不及收缩,强光直射视网膜,视觉神经的血红色就会出现在照片上形成"红眼"。克服的办法有四:一是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二是让被摄者目光不要直视照相机镜头;三是拍摄前让被摄者注视电灯、窗口等强光源三分钟或预闪一次再拍;四是使用有防红眼功能的闪光灯。

17、 拍摄的电视画面上有快门条纹

我国电视系统每秒传送25幅画面,如果快门速度高于1/30秒,就会出现快门条纹。普通相机拍摄电视画面,快门以1/15秒为宜。

18、雪景影调灰暗,白雪不白

这是由于曝光不足造成的。雪天地面反光很强,测光表仍按18%反光率设定曝光组合,会把雪景还原成中灰调。如按平均测光或偏中央重点测光曝光,就欠曝1-2级,白雪就成为浅灰色调 。防止办法是,按测光读数增加1-2级曝光量(开大1-2档光圈或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进行补偿。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转载)

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
原 作 者: 不详
文章来源: 转载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1)
使用醒目的前景能达到如下几个目的:它们能表明景物的大小,让观众了解有关景物各部分相对尺寸的信息;它们可以让观众看到风景的详尽细节,为中景和远处平面(此处的这种细节不明显)展现的广阔景物注入更多的含义;最重要的是,通过把景物近处和远处的成份并列在一起,通过它们为照片增加了深度,从而产生了立体感。应当设法使用大广角镜头靠近前景的被摄体拍摄。理想的办法是,通过选择小光圈以取得最大的景深,让前景和远处的成份都得到清晰地再现。如果前景的成份与较远处的景物平面(包括天空)相交或向上突入其中,那么前景的成份所起的作用会更加有效。这会使构图显得更紧凑。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2)

运用倒影来增添感染力

倒影可以为画面增添感染力并带来视觉快感:由于景物倒影可以使风景的部分图案得以延伸或重复,它们能扩大风光影像的表现力与表现范围。倒影本身还可以为景色增加宁静感。捕捉倒影的最佳时机是在日出时分(临近日出之前,日出期间和日出之后不久),那时周围的气氛平静。其次是在日落时分拍摄。最富有戏剧性的倒影经常是出现在像镜子一样的水面上。小水洼,如池塘、水坑、河水退后形成的死水和小的湖泊,有可能提供拍到理想倒影的好地方。在拍摄之前就应当观察好这些地方。我通常利用中午的时间来进行这种勘察工作,设法在较小的地方选择两个可以放下三脚架的拍摄地点,以便我能在同一拍摄期间捕捉到两种不同的倒影。不必去寻找能把整个风景都映现出来的拍摄地点。甚至一片连绵的静水也可以充分映现出景色,为画面增添一块非常有趣的部分。有时我穿着高统防水胶靴,这样我可以在水中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3)

择与太阳成直角的景物拍摄

清晨或傍晚是最好的拍摄时机:我很少在日出或日落以外的时间拍到富有戏剧性的风光照片。在清晨或傍晚的时候,光线会有效地勾画出大地的轮廓,使之产生立体感,同时提供令人兴奋的天空色彩和有趣的云彩形状。对着落日拍摄可能会使你迷惑,但是这时通常很难较好地再现天空或大地的色彩和质感。若选择与落日或日出成直角的景物来拍摄则能为表现风光的形态提供最好的造型,还可以产生最大限度的天空偏振光。可以使用一块较大的反光板或加柔光片的辅助闪光灯来增加色彩饱和度并降低前景重要成份的反差。当天空处于半阴状态,云彩高悬于远处上空时,最有可能出现富有戏剧性的景色。要在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时拍摄。那时落日余辉照射到天空上方,云彩呈现出粉红色和红色调,这种暖调的粉红色和红色光会形成柔和的反光,映红下面的景色。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4)

设法使用望远镜头拍摄

为画面增添抽象的成份:使用望远镜头或长镜头,可以把丘陵或山脉压缩在一起,从而创作出具有抽象风格的风光照片。对于使用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来说,你需要100毫米或更长的镜头。如果使用中画幅相机,则需要30O-400毫米的镜头。使用具有压缩作用的望远镜头拍摄出来的风光照片能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显示出景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望远镜头会使景色显得平淡,但是,逐渐模糊的层层远山和丘陵却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望远镜头会同时产生压缩和扩展的印象。为了追求这种最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不妨让3个或3个以上的斜面按对角线相交,把部分景色框住,这样大多数轮廓线将会聚在一起。望远变焦镜头可以准确地将它框住。雾气实际上能够更明显地把这些平面分开,因此,应当在清晨或傍晚当雾气笼罩着低洼地时,或者出现一层淡淡的雾霭时拍摄。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5)

寻找意想不到的被摄体

自然界意想不到的事物可以为画面增添情趣:你在为拍摄做准备时,还要注意观察自然界意想不到的事物,它们可以为你的构图增添额外的情趣。例如,当我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寻找拍摄地点时,我要设法避开路边灌满雨水的沟渠,这条沟渠被一些正开着花的低垂弯曲的多花狗木丛遮挡着。我向下瞥了一眼,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埃尔卡皮坦山的倒影!在拍摄俄勒冈海岸的海滩时,我在退潮时来到预先找好的拍摄地点,潮水退后留下许多色彩艳丽的海星附在海滩的岩石上。这些海星成了我的照片醒目前景的主要成份。也许天空提供了最意想不到的景色。当我在黄石公园拍摄鳟鱼池中的倒影时,初升的太阳把一朵云彩染成了美丽的玫瑰色,有几分钟时间在我的三脚架前面的小水坑中形成了倒影。为了利用这些意想不到的惰况,你必须把器材准备好,要提前早到达,以捕捉到最好的光线,手头还要有足够的胶卷。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6)

携带三种"必备的"滤镜

中等密度渐变滤镜:这种有用的流镜能够减少景色中的整个反差,增加色彩饱和度和增强受较明亮光线照亮部位的细节,或者增强阴影部位的细节。我的镜头上装有高坚滤镜框,随时可以装上高坚G1或G2中灰渐变滤镜。G系列滤镜可以旋转,并可以从侧面插入滤镜框,以满足你的需要。(通常情况下,风光照片中天空部位过于明亮时需要用滤镜中的深色部位来压暗。用G1滤镜可以大约减少一挡曝光,用G2滤镜可以减少二挡曝光。使用G2滤镜很像使用一块大反光板或辅助闪光灯似的,能够使阴影部位显现出细节,并且可以使风景的色彩显得亮丽。)我通常在正面照明或侧面照明的情况下使用GI滤镜,在太阳本身出现在风光画面上时使用G2德镜。

彩色增强滤镜:这些滤镜经常被宣传为可以增加特别的暖色—一棕褐色、橙色以及红色。可是我发现它们充其量也就是粉红色、淡紫色和桃红色。这些滤镜可以为像日落、树上的苹果、秋天的森林和树叶、褪色的红色仓库这类被摄体增加色彩。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彩色增强滤镜会产生讨厌的色调,还可能损害叶子的鲜绿色彩。我的辛格一雷彩色增强德镜能够增加自然的色彩,从来没出现过偏色现象。

拍摄优秀风光照片的7种诀窍(7)

选择合适的胶片

富士维尔维亚胶片:作为风光摄影师,一般不太介意使用的胶片能产生自然的皮肤色调或者允许选择能凝固动体的快门速度,而通常看重胶片能产生饱和的色彩和再现细微末节。首选的胶片是富土维尔维亚,但是它的反差太大,曝光宽容度小,要求精心曝光。对于富士维尔维亚胶片,我通常选择中央重点测光方式测光,然后采取包围法曝光,每次±1/2挡或更少,最多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一挡。富士维尔维亚的标定速度为ISO 50,但是拍出的结果往往曝光不足。我和许多专业摄影师都把它按ISO 40设定。

选用柯达康64反转片:在富士维尔维亚胶片问世以前,我使用的胶片都是柯达康64,如果你想得到比富士维尔维亚胶片产生的结果更加自然,但又不那么抢眼,那么柯达康 25或 64胶片仍然是理想的选择。虽然与富士维尔维亚胶片相比颗粒略显粗一点,但是我发现柯达康胶片反差小一些,色彩饱和不那么艳。如果你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来凝住晃动的野花或其他植物,不妨试试富士普罗维亚100反转片或柯达康E100S胶片。许多专业摄影师使用这两种胶片。
高品质黑白摄影要领

高品质黑白摄影要领
原 作 者: 邵大浪
文章来源: 中国摄影报



徕卡摄影师路易斯•卡斯塔内达曾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彩色市场普及的今天还仍然拍摄黑白照片,我的回答是:当彩色图片能够帮你挣钱时,它只是你兜里的钱币,而黑白图片却是你创作上的精神食粮。利用黑白影调,可以充分表现影像的潜质,有些是在彩色影调中难以表现的。"的确,路易斯•卡斯塔内达道出了众多黑白摄影热衷者的心声。
笔者也一直对黑白摄影情有独钟。我偏爱黑白的抽象、简练,也更喜欢体验在黑白影像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完全自主的品质控制的乐趣。与色彩缤纷的彩色摄影相比,黑白摄影只以黑、白和灰三种色调还原被摄对象,因此,它的品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品质上的损失都会使黑白照片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高品质的黑白摄影中,以下几方面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⒈选择优质器材。优质器材对黑白影像品质的影响不言而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谁都懂得,但重要的是在优质器材不菲的价格面前是否仍会坚持你的选择原则。

⒉选择合适的胶片。胶片是影像的载体,它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影像的品质。从胶片感光度方面说,由于胶片的感光度与胶片的反差性、宽容度、颗粒度、解析力、灰雾度以及保存性等性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低感光度的胶片在颗粒度、解析力和灰雾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因此,应尽可能选用感光度低的胶片。至于胶片的品牌,是选择柯达、依尔福、富士,还是爱克发或柯尼卡,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拍摄者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拍摄题材的特性来做决定。

⒊创造性地用光。光在摄影上有两个基本功用:一是使胶片感光;二是使被摄对象产生不同的形态、色彩和质感效果。在黑白摄影中,光线更是一种能量,一种动力。你必须很好地了解它,才能控制照片的形态、质感、影调和意境。创造性地用光,会使平凡的题材产生不平凡的效果!

⒋完美的影调表现。影调之于黑白摄影,犹如音调之于音乐。影调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黑白摄影作品的明亮或低沉、粗犷或细腻、轻快或压抑,往往就是画面的影调效果所致。在影调控制中,学会想象是最为重要的。黑白摄影中,任何色彩都被抽象成黑、白和灰三种色调,在抽象过程中,如果不发挥你的想象,那影调的控制和表现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对影调的表现,还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如光线的选择、有意的曝光过度或不足,以及运用滤光镜等都可起到调节影调的作用。

⒌善用滤光镜。由于黑白摄影滤光镜对不同的色光起着不同的吸收和通过作用,因此,它可有效地改善影像的反差和影调,也能更好地表现出被摄物体的层次。对滤光镜的选用,首先应做到选用优质滤光镜。因为,滤光镜同镜头一样,直接关系到成像质量。劣质滤光镜同优质镜头的配用,简直是对昂贵的优质镜头的浪费!其次,不要过多地重叠使用滤光镜。多枚滤光镜的重叠,会使通过滤光镜的光线产生漫反射,而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和反差。

⒍正确曝光。谈起黑白摄影的曝光,大家自然会想到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所创建的"区域曝光"理论。的确,"区域曝光"理论几十年来一直被黑白摄影迷奉为黑白摄影的精髓,但它过于复杂、艰涩的描述和操作也常常使人望而却步。实际上,要做到正确的曝光,无非是要对拍摄对象作出合理的影调想象,并根据各类测光表的测光原理,对测光数值进行合理的修正。

⒎良好的清晰度和颗粒度。清晰度和颗粒度是黑白画面素质最基本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细节和质感表现。要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应从镜头和胶片的选择、对焦的精度、曝光时照相机的稳定,以及运用大景深等几方面着手。至于照片颗粒度,则要注意胶片和相纸类型、曝光和显影等方面的选择和控制。

⒏严谨的暗房冲洗控制。不管拍摄时采取如何精心的控制,若没有严谨的后期冲洗仍是无法获取一个高品质影像的;并且从事黑白摄影的乐趣之一就在于能在暗房中体验对黑白影像的控制。先辈们甚至说:"不进暗房,还谈什么摄影?"在黑白影像冲洗、制作过程中,我们得认真选择与胶片特性相适宜的药液和相纸,严格控制温度、搅动频率和反差,以及采用遮挡技巧来改善影像的局部影调和层次,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特技制作(如套放、叠放等)来描绘出无法在一张原始底片上所能描绘的心象,正如美国摄影家杰里•尤斯曼所说:"尽管暗房可以切断我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但是在暗房里,我可以静下心来,进行内心的对话,把我在外面拍摄到的影像和我内心的思绪结合起来。"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技术控制对黑白摄影来说很重要,但它并不是黑白摄影的全部目的。如果没有观察、想象和情感的因素在里面,黑白摄影就不能称其为黑白摄影。黑白摄影是感受、想象和控制的综合体,其中,技术控制仅仅是为你开启奇迹之门的一把钥匙。
真实并不存在:罗伯特•弗兰克谈摄影【转贴】

一个"在美国的外国人"改变了美国摄影,不,改变了世界摄影的方向。此人名叫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一本书改变了现代摄影表现的潮流。这本书叫《美国人》,它被称为现代摄影的"圣经"。
  1955年,作为第一个获得古根海姆财团奖金的外国人,弗兰克开始了为期约两年的全美摄影大旅行。1958年,弗兰克从旅行中拍摄的两万张底片中选取了八十三张编成了一本名叫《美国人》的摄影集。此书先在巴黎出版,1959年,该书的美国版由"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作序在全美发行。《美国人》以开放性的、充满诗意却又饱含忧郁的风格照片,打破了统治美国摄影界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趣味,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审美取向。在弗兰克的镜头里,当时正处繁荣期的美国成了一片颓败、孤独、感伤的大地。那些感觉良好的山姆大叔的心受到伤害了,攻讦接踵而来,甚至有人给这本书扣上了"共产主义"的大帽子。当然,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以其敏锐的感觉先于世人预言某种变化,窥破某种内情。弗兰克毫无愧色地跻身于此类艺术家之列。
  就《美国人》的摄影而言,也一反以往的摄影表现准则,影调、焦点、构图等似乎都有意在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作对。它们令人感到充满挑衅的作对,一种有意识的无视、忽视与我行我素。然而,就是这些对焦不实、构图失衡、颗粒粗糙的照片,却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摄影家们欣然接受,并把现代摄影从此带上了强调个人主观表现的道路。而当弗兰克的风格为人们群起效尤时,他马上悄然收起照相机,走进了电影与录像的创作天地。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对摄影史的贡献,再不断地复制自己已经毫无意义。就连自己的生活,弗兰克也讨厌一成不变。他后来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的马布住了下来,对俗世保持一种超脱的姿态。
  弗兰克1924年出生于瑞士苏黎士,1947年来到美国纽约。他先从事时装摄影,后因厌恶时装界的虚浮而转向报道摄影。未几,以一部《美国人》一鸣惊人,奠定在摄影史上的坚固地位。1994年10月,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出动"的大规模回顾展,为弗兰克这位现代摄影的"教父"作一次全景式的扫描,以肯定他对世界摄影史的巨大贡献。
  杰姆•贾姆希(以下贾):你刚刚到纽约的时候干的是什么事?从瑞士来到美国,是作为见习摄影家开始工作的,因为你不想做跟你父亲相同的工作。他是做什么的?
  罗伯特•弗兰克(以下弗):实业家。做的是收音机的进出口工作。进口到瑞士来销售。当时是从欧洲与瑞典、还有英国进口。在二战期间受到大幅度的限制。这就是我父亲的工作。1947年到纽约的时候,由于我不会说英语,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惴惴不安的心情,几乎听不懂,人家说话的速度又极快。有一次向某个男人问钟点时,那个男人站在那里说:"我知道现在几点钟。"贾:可就是不想告诉你时间。
  弗:是的。我感到了害怕。
  贾:回顾过去你觉得无聊吗?
  弗:自己想要的东西肯定会到手的。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里边有某种——虽然不是公平,但我想这就是人生。
  贾:但也像你刚才所说的那样,也付出了代价。
  弗:而且在付出之后还不能生气。回顾过去,"哎呀,我牺牲了这么多,代价太大了",这样的话还说不出。只是埋头前进,不回头。
  贾:你的作品里有许多个人化的东西。你的作品是不能与你的生活、或者说你的人生的个人事件分割开来考虑的。在你拍摄的电影《最后的晚餐》中,虽然表演成份相当多,但即使是那样的作品,个人化的东西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弗:我想,个人化、让个人的东西露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事。人家总认为个人的事情就等于真实。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贾:如果是个人的东西,反而风险更大。因为在看自己的作品时,要与出现在作品中的一部分自己相对,它要反过来看这边的。这比光是造一个故事要难多了。
  弗:啊,那是很可怕的大事情。因为这是变换。人家问我:"为什么你做这种个人化的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我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真的。因为如果是我自己做过的、体验过的事情,就明白要怎么样来说它。我就这样看着这个人,这么回答:这是我的反应。我这么说着我就走了。但是如果拍成电影,对我来说,这就不像是事实了。没有现成的例子。这……,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儿子的说话方式——如果想到帕勃罗(译注:弗兰克的儿子,患有精神病,已于近年去世)就非常难过——那是我想说的话,或者说是我对于发生在帕勃罗身上的事的感受,而电影中儿子成了我的代言人。也就是说,对真实作了编辑变形了,这就不成其为真实了。我认为在照片那里有时真实还会在的,《美国人》就是因为那些照片看上去很真实,看上去拍摄下了那个时代,所以才能够这么长久地留存下来。的的确确这是那个饭店、睡在地板上的婴儿确实在那里,就是这个样子。那本书能留下来就是这个原因,它有某种符合真实的东西。
  贾:在你年轻时,有没有让你受到过启示的艺术家?在苏黎士的时候,受过达达主义者的影响吗?
  弗:没有。基本上是作家,法国的作家与法国的电影对我的影响,都是战争期间可以看到的老电影。战争时期我是17或18岁,那个时候可以看的电影,也有美国电影。比如说沃拉斯•比里的电影,我喜欢他。在瑞士进电影院是一件大事情。不到18岁,是不能去看电影的。
  贾:为什么?
  弗:是那个地方的规则、或者法律吧,认为青年人看了电影也许会堕落。当时的瑞士几乎没有外国人。国内全部都是瑞士人,人人奋起坚守国土与习惯,不使之受污染或损坏。此外像加缪这样的作家写的东西对我影响很大,我最初读他的书是在1940年离开瑞士的时候。1946、1947年,加利努、萨特他们的书,也对我很有影响。特别是加缪,他的书,我至今还在反复看。他写的东西非常容易理解,这个人可以以最简朴的语言来讲述非常深刻的思想。我虽然受他的影响很大,但因为我是一个视觉人,所以没有想要模仿他。我也不可能像加缪这样来写。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之外又从另外的事物接受影响是一件好事,这与我从柯特兹、卡蒂-布列松、沃克•埃文斯那里受的影响不同,当然我从他们那里受过一些影响,但由于自己无法控制,总之,没有到"想受卡蒂-布列松的影响、想要成为他那样的人"这种地步,这样才能拍照片。不过更强的影响是从书本上来的。
  贾:那么从视觉那方面没受过什么影响吗?画家什么的?
  弗:从抽象画家那里受过影响。更多的倒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与以前的传统脱离,感到非常富于魅力,与跨掉派一样的东西。
  贾:这是你来纽约之后的事吧?
  弗:是的。与他们认识之后。
逆光摄影的艺术效果

逆光摄影的艺术效果
一、逆光摄影的基本特征
  摄影的本质是光,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半农先生曾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
  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二、逆光摄影的主要艺术效果
  逆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三、逆光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逆光拍摄有较强的艺术效果,但要拍好逆光照射下的景物,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朝阳或落日,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拍摄低调人像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二是在逆光拍摄中,近景,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应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三是拍摄剪影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是由于相机还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应有遮挡措施(用适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略向旁偏移,调整为拍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
摄影艺术中的影调问题

中央电大文法部 徐长威
( 2004年12月15日) 浏览人次668
  影调与线条一样,是塑造摄影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

  影调层次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种物体,因光照情况不同,物体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特性不同,都有不同的亮度和色彩。在黑白摄影中,不同亮度和色彩的景物,由于镜头、胶片、洗印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在胶片上按比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密度,印制成照片后,在画面上相应产生不同深度的黑、白、灰等多层次的调子,这种明暗层次就称为影调。

  其实,彩色摄影也包含影调,因为在彩色胶片上形成与被摄景物相反补色的同时,也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密度,在印制成的彩色照片上,除了反映景物的色彩关系外,也反映了景物从深暗到明亮多层次的调子,只不过由于色彩的原因,这种丰富的影调层次不像单一色彩的黑白照片那么明显而已。

  在摄影创作中,被摄景物因有的明暗与色彩,用光与曝光,取景与剪裁,冲洗与扩大,均对画面影调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影调的处理,对于摄影构图、气氛、线条、质感、主体感和空间感等造型因素,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都以一定的亮度和颜色,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久而久之,人们就养成了一定的视觉习惯。例如,煤是黑的,雪是白的,当遇到与煤有关的事物,人们的心目中就有黑的感觉,而不可能有白的概念;同样,与雪有关的事物,则人们的心目中产生白的感觉,而不会有黑的联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亮度和颜色可以反映事物的内容。拍摄照片时,选择什么样的影调要根据照片的内容来考虑,从被摄物的特征来选择画面的基调。一般来说,人们对明亮的影调,感觉醒目鲜明;黑暗的影调给人感觉沉重,显得敦厚结实。画面影调变化少,人们感觉平淡;影调变化大,则感觉生动。反差的强弱变化,也会给人们的视觉产生以不同的印象。反差大的影调,给人感觉生硬,感觉强烈,因而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反差小的影调,给人以柔和、幽雅的感觉,能使人们细致地感受画面的内容,欣赏景物的细节。

  在一幅摄影艺术作品中,根据主题和被摄对象及环境的特征,运用黑、白、灰中某些近似的调子作基础,以压倒优势贯穿在整个画面中,形成一个总的影调效果,画面的这些基本影调被称为色调,或称基调。

  影调的基本类型

  大致有高调、低调、中间调、硬调等。

  高调是画面上以浅灰到白的影调层次为主,它表现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 低调是画面上以深灰到黑的影调层次为主,它表现的是阴沉忧郁的气氛;中间调是画面上具有介于高调与低调之间的由深灰到浅灰的丰富影调层次,深厚具有油画似的厚重;硬调是画面上明暗两极调子各占一定比例,过渡趋势急剧,近似木刻的风格。摄影艺术影调造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对画面色调的处理来体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白色给人以轻的感觉,而黑色则给人以重的压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引起联想的结果。因此,遇到阳光高照、白云漂浮的天气,人们的情绪会感到格外轻松愉快。而在黑云密布的气下,人们的情绪会感到压抑、沉闷。影调层次无论丰富细腻,还是粗犷强烈;画面色调无论淡雅,还是深沉;只有当它们适应于一定的主题和景物时,才能产生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在对比中运用影调

  被摄主体或景物主要部分,在画面的影调一经确定之后,就应在它的周围用其相反的影调来烘托,使被摄主体或景物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1.影调的等级对比 这是摄影上常用的一种对比方法,它利用影调的深浅对比,来突出或强调某一物体的某个局部。比如黑与白的对比,灰与白的对比,前者显得鲜明强烈,后者显得昏沉柔和,拍摄者要善于利用这种影调等级的对比,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影调的面积对比 各种影调在景物上所占的面积,因照度不同而不同。影调画面上所占面积的变化,能使照片造成不同的表现效果。

  光影的结合

  用光

  光是摄影的灵魂。光不仅是将三维空间的现实生活反映到二维空间画面上的重要物质条件,而且也是塑造摄影艺术形象的基本造型词汇。摄影的技术过程的实现需要光,摄影的艺术本质的表现也需要光,没有光就得不到影调,就无法形成摄影的艺术形象。摄影艺术是用光来作画。有人比喻说,光对摄影者来说,就像画家手中的笔,雕塑家手中的刀,音乐家手中的乐器一样。摄影是通过光表现景物影像的过程。因此,又称摄影艺术为"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的运用对摄影作品构图的完善,气氛的渲染,形象的刻画,情感的表达,质感的真实,影调的丰富,色彩的产生,色彩的变化,线条的表现等造型因素都有着重要意义。不同入射方向,不同强弱反差的光线,形成画面不同的影调设置,具有不同的造型表现力;不同时间的光线,如早晨、中午、傍晚,有干湿柔硬的不同,使画面呈现不同的时间气氛;不同环境中的光线,如森林、海滨、草原、沙漠等,周围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情况不同,使画面呈现不同的环境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光线还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联想。人们面对早晨清晰柔和的光线会感到舒畅,中午强烈的光线会感到焦闷,黄昏落日的光线能引起某种思绪或富有哲理的遐想。这些光线效果呈现在画面上,就能激起欣赏者的想象,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光线的变化是复杂微妙的,但不外乎两大类,即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主要是日光,当太阳直接照射在被摄对象上时称为直射光;当太阳光被其他物体(如云雾、树木等)遮挡时,光线间接照在被射对象上时,称为散射光。人工光是指灯光,常用的有白炽灯、碘钨灯、闪光灯等人造光源。摄影创造既可用一种光源,也可将自然光与人工光综合运用,如拍摄室内逆光人物,就可以在正面加用闪光辅助。摄影用光就是根据主题和被摄对象的特点,来运用这些光源的具体方法。

  大致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散射光等用光法。

  顺光能全面地表达物体的质感,色泽饱和,拍摄人物丰满细腻,拍摄风光,前后景物都一样亮,景物轮廓靠自己的色调来勾画。运用得好,能表现出一种色彩的平涂效果。

  侧光,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画面明暗配置和反差鲜明清晰,景物层次丰富,空间透视现象明显,可使同一物体的色彩在明度上产生明显的区别,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空间深度感和主体感,是比较理想的光线条件。

  逆光不利于正面的色彩特质表达,但有利于勾画对象轮廓线条,宜于剪影。如江波的《黎明钟声》。逆光有利于表现空气透视现象,能表达空间深度和环境气氛。拍摄人物、事物众多的大场面时,逆光能强调出数量,能在每一个物体上都勾画出一个亮的轮廓,不致像顺光那样,色调彼此重叠在一起,还能使画面产生一层朦胧的"光晕"。逆光还能使物体投影在画面的地方,成为画面布局因素,有时还能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

  根据造型需要,既可单用一种,也可以数种并用,如室内灯光人像摄影,就可以将侧面主光、正面辅光、背面轮廓光等多种光结合运用。

  光线体现摄影的生命力,在于用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使特定的感情有自然之美。对摄影艺术来说,无论何种光源,何种用光法,均无优劣之分,而是各有千秋。不同的光源和用光法只有适宜于一定的主题和拍摄对象,才能显示出特有的审美价值。只有这样,摄影者才会自如地运用光线这支"画笔","绘"出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摄影艺术作品。
色彩是创意的源泉 利用色彩进行画面创意

发布:2005-10-31 12:10:43  来自:转载  浏览: 1 次
在数码图像中,色彩占有很大的份量,作为初学者,我想有一点比较重要,那就是通过色彩调整,会对画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了解这一点十分必要,至少在接到一幅不尽如意的图像画面时,你会想到是否要使用色彩调整这一招。




《明清街前的泰来桥》Crazy_Bird拍摄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在论坛里的外景照片,是由Crazy_Bird在同里拍摄的《明清街前的泰来桥》。由于测光失误以及数码相机的某些缺陷,造成整幅图像曝光不足,画面昏暗,天空阴沉,而地面物体都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象这样的场景画面,在实际拍摄时一定要注意测光区域的选择,现在很大的可能是相机将白色的天空当成了18%的灰进行测光,结果拍摄下灰色的天空,其它比它照度低的物体自然无法正常还原了。如果我们利用点测光方式,对小船、桥或绿叶测光,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以上说的是摄影中的上策:在拍摄时就一次搞掂自己的照片。那象现在Crazy_Bird已经拍摄下这样的画面了,我们就只好在Photoshop里进行一些补救吧。




《明清街前的泰来桥》Crazy_Bird拍摄
  首先我利用Images/Adjust/Curves曲线工具将整体画面提亮,该白的地方就白,该黑的地方就黑,这样画面层次就出来了。解下去再利用Images/Adjust/Variations色彩变换功能在原图上添加了一些黄、绿色调,这时,我们就看到了上图的新的画面了。相比原来的图像,现在的画面清新透彻,令人赏心悦目。
  现在你是否已经发现,这种补救办法的实际功效?通过一番调整,我们似乎又还原了原先自己眼中的那幅现实场景(我那天没去参加同里的外摄活动,所以不知具体的环境状况,不过我想象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样我们就在脑中建立了一个印象:通过色彩调整,我们可以实现什么样的画面特效了。
 前面提到的相关内容,其实就象传统摄影冲洗暗房中的校色、增亮,使原先失败的照片重新恢复生机。现在我们不要就此止步,下面还有进一步的内容值得我们探究。
  既然色彩调整可以恢复或接近我们印象中的实际场景,那么我们是否更贪心一点,将自己期望中的画面效果强加于原先的画面之上,使其更符合我们的一些奇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将刚才的步骤再往前走走,超出寻常界限,事情就不是那么一般化了。
  看一下这幅风光画面,火红的天空和夕阳相互映衬,令我自醉。在零下5度的北国滨城,能有这么一轮黄昏红日,余辉笼罩的身临感觉,实在是一种自我安慰。伴随着如此心境拍摄制作的这幅图像画面自然没有了冬日的寒风凌厉,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了现实的场景中,就变成了眼前的这幅画面。




《大连站前的胜利广场》2000年初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很简单了,故技重演即可搞掂。
  (由于在一次莫名其妙的硬盘格式化中,好多原图被毁,其中就有这幅场景的现实照片,现在只好用嘴说了)原先拍摄的画面没有如此的气氛,画面冷冷的,天空一片惨淡。为了把自己的意思能表达进去,我就干脆先将画面压低,这样前景物体变成剪影,天空云层渐露,我想要的内容基本都出来了。接着,就是一阵狂点鼠标,在Variations里往画面中追加了"大剂量"的红色调,^_^,我的冬日暖阳就此诞生了。
  这种数码制作的方法在摄影技法上不算新鲜,你一定用过红镜进行黑白摄影吧,假如你把它套到彩色摄影中,画面就和我这一幅相类似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之所以给这篇文章起这个名了吧!在数码暗房中,色彩的调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构思,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操作过程。主观见长意味着你的画面将与众不同,创意就此萌发。




《嵊泗日出时》2001年7月 摄影/朱钢
  赶紧去自己的目录里翻一翻,有没有适合"二次创业"的原始图像,再来好好操作一把。同时你也要拓宽思路,想想都有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应用此类技法。看看上下两幅我们在嵊泗拍摄日出时的图像(调整过的),是不是有完全不同的时分感受?




《嵊泗日出时》2001年7月 摄影/朱钢
  前面所说的图像色彩调整还只是一些整体,并且基本保持了原有画面的影调关系。但是由于画面色调的改变,使得整体气氛发生了变化,更加趋近制作者的意图。那么很自然的,我们会想到,如果对一些局部细节进行色彩调节是否能将个人主观意志表现的更突出,更专一?
  好,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首先我有一个朦胧的构思,那是1999年秋天,早已听闻北京香山的美丽红叶,希望能乘在北京研修期间好好欣赏,可惜那次专程爬上山顶也未见半片红叶,回到宿舍还大病一场(被山风吹的),印象中的红叶形象愈发强烈。后来在一次由龙老先生亲自带队外出到北大拍摄时,我有意无意地拍下了这颗开始掉落枯叶的老树,回来后,突发奇想,就把对红叶的好奇和感叹统统寄托在那一片片枯黄的叶子上。




《北京的红叶》1999年深秋 北京
  在世纪之交时我完成了这幅画面的制作,我想我已经看到自己想看的红叶了。制作的过程并不复杂,因为画面中就只有三种主要色调,白色天空背景,黄色叶子,深色树干。所以利用Color Range命令,我很快就将高亮的天空部分选出,填充了一个由Photoshop生成的天空背景。同样我再选出树干,将其调的更深。最后就是叶子,将它们选出了,利用曲线调整去掉细节,再覆盖于红色基调,我就已经看到"香山的红叶"了。
这里我们注意到,我是将画面各个局部分开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我们能对各个局部强加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又进一层了?
前面提到了影像调整,现在我们具体来看一看。第一次在北京过冬,似乎什么都有感触,这不我又要把几棵原本生活得平平静静的树变成自己的情感寄托了。
  看一下这幅画面,原先的影调肯定不是这样的了,现在我想问的是:你知道如何才能调出这种影调效果?




《冬的感觉》1999年深秋 北京
  不知你有没有尝试过在利用曲线工具时,如果极端地移动参数,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在就尝试一下吧。这幅《冬的感觉》就是这样调教出来的。现在我用那幅《嵊泗日出时》作一下示范。
  利用Image/Adjust/Curves曲线工具,将参数移动到如下图所示,看看图像将发生什么变化。




调整结果如下,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就此出现在你眼前了。




《嵊泗日出时》2001年7月 摄影/朱钢
  本节文字不多,主要是想通过图像实际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这里我们已经涉及到了制作的实际操作,作为初学者可以先感受一下,并因此能对创意性的制作发生兴趣,这可是数码图像摄影中最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再引用两幅自己的习作作为《利用色彩进行画面创意》的结束。
  关于创意,我们有很多话题,也有很多方式,以前讲的合成就是一大途径,现在我们又了解色彩的运用,当然这里只是探讨性的,更多的内容是留给你自己去琢磨、去实践,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一些特效指令。看看下面这幅类似版画的图像,你可以发挥想象,去寻找一下制作的答案。




《红日初升时》2000年冬 大连
  这是利用Image/adjust/Threshold将原有的彩色图像二极化,变成了黑白两色的图像,再添加了一轮红日,就是这样了。如此出来的画面会被一些摄影人视为异类,因为这的确不象直接拍摄记录的画面,但又的的确确是通过我的OLYMPUS C-1400L数码相机镜头成像的画面转变而来的,我认为这是摄影,这是名副其实的数码摄影图像。
  再来看下一幅利用正负取反制作的画面,最明显得就是这个人(其实就是我自己)的色彩是一个负像。这个画面的最初构思来源于我在民大图像研究所时,我们宿舍里的生活场景。对于我自己来说,它现在所能带给我的意义是让我不断回想起那时重返校园学习的情形。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也是我们进行创意的很好的灵感。




《正在被撑起的皮衣》1999年冬 北京
:[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1215 
作者: ccsheng(2004-9-14 23:03:21) Email:
六、表现建筑质感
  影像的质感在建筑摄影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筑摄影不但需要表现建筑的空间形体、还要把建筑的材料质感丝毫毕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单凭视觉就能感觉出建筑材料表面的质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建筑摄影来说,表现质感的基础是把建筑拍摄得清晰细腻,因而对被摄体进行精确聚焦,提高影像的清晰度是表现建筑质感的基础。
  正确用光是表现建筑材料质感的一个重要技术条件。正确用光就是正确控制光的方向、光的品质(指光的强烈和柔化程度)。光可以来自各个方向,如直射光(包括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散射光、反射光等。直射光中的正面光(俗称大平光)、顶光和逆光一般都不利于表现建筑的质感,而侧光(特别是斜侧光)能较好的表现建筑表面的纹理质感:当建筑物的质感为表面粗糙型时(如砖墙、毛石墙面等),拍摄时对斜侧光的方向要求相对来说并不十分苛刻,只要有足够强度的光线从侧面照射,凹凸不平的表面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受光面和阴影区,建筑材料的质感就会得到突出表现,特别是当建筑的色彩并不丰富时,斜侧光对表现建筑的质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拍摄外墙表面为光滑型的建筑时,对斜侧光的方向和强度就要求十分严格。从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来讲,当你在拍摄玻璃幕墙的大厦时一定要注意光照的角度、拍摄点的位置、光的强度、光的柔化程度,寻找最佳组合来表现其材料的质感。
  正确控制了光的方向,进行了精确的调焦后,能否合理、准确地曝光将直接影响表现质感。准确、合理曝光是指根据建筑的体型、色彩(同时出现各种不同的色彩)、材料质感(同时出现光滑的和粗糙的材料)、受光面和背光面(阴影区)的亮度对比来采取相应的曝光值。这个曝光值对于被摄建筑的某一部分来说可能会是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但对于需要重点表现的那一部分一定是准确的曝光。由于胶片宽容度(可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的局限性,拍摄者是无法做到让高反差的被摄体在各个部位都获得准确的曝光。准确曝光只是一种客观的概念,它是按测光表测取景物中的中灰亮度部位为依据来尽可能地在照片上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因此,在拍摄前一般应有一个构思,即需要重点表现的部位做到曝光准确,但就整体而言追求的是合理曝光,只有合理曝光才能正确地表现你想要表现的那一部分的材料质感,而不重要的部位处于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有时反而会使作品更有个性。
  根据经验,建筑受强光照射时的各部位的明亮度会出现很大的反差,拍摄前先要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判断,确定要重点表现的部位,然后把它的灰度与心目中18%灰度作一个比较,如果是一个明亮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增加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明亮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灰暗。反之,如果是一个黑暗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减少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黑暗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过于明亮。
  不同的胶片会有不同的曝光宽容度:允许曝光过度的能力要比允许曝光不足的能力大,彩色负片的宽容度要比彩色反转片大,因此使用彩色反转片拍摄时曝光应更为准确。
[481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1220 
作者: ccsheng(2004-9-14 23:07:51) Email:
七、认真观察 精心构图
  摄影构图就是运用镜头的各种成像特征和摄影的各种造型手段来构成照片的画面,掌握好它的一些基本常识是出好作品的基础。我们在取景时只要稍微移动一下相机的位置就会发现主体建筑与其它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随之改变,更不用说离建筑主体远一点或近一点,高一点或低一点时的影响。因此,拍摄前我们最好先在建筑四周走上一圈,认真观察一下建筑的外形特征,寻找合适的拍摄点,然后再选择相应焦距的镜头,在取景器里精心构图,把能起到突出建筑主体、增加画面空间感的前景和背景组织在画面之中,把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景物排除在外。
  1、选择拍摄点
  主题确定后,拍摄点的位置就成为影响画面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拍摄的方向、高度和距离: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对表现画面中建筑的空间感十分重要。改变拍摄方向不但会使画面中建筑的透视形象发生显著变化,还会使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在画面上发生变化。在建筑正面方向拍摄,画面会产生透视原理中的一点透视效果,适合表现对称、庄重的建筑,但建筑会因缺少侧立面而立体感较差。侧向,特别是在建筑的前侧向拍摄是建筑摄影中最常用的拍摄方位,建筑有二点透视效果,建筑的水平线会在画面中产生具有透视效果的汇聚斜线,因而有助于表现建筑的立体感。与正向和侧向相比,建筑的背面往往不是设计的重点,因而在摄影中也较少被人重点拍摄,但不包括无正立面设计的建筑;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距离,改变拍摄距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构图,如果有条件时不妨走近一点或离远一些看看,也许走近后的画面更精炼,也许离远一点后的画面更开阔、更能表达拍摄的主题。一般来说,远距离拍摄能表现景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气势,中距离拍摄的景物范围小于远距离拍摄,而近距离拍摄的景物常常是建筑的一个局部。当然,站在同一个拍摄点不动,我们采用变换镜头焦距的办法也同样能使取景的范围缩小或放大;
  拍摄高度是指相机相对被摄建筑的水平高度,在摄影中我们把它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但对于相机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的建筑摄影而言,可理解为低视点、半高视点和高视点拍摄。低视点拍摄一般指在地面拍摄,是最常见的拍摄高度。低视点拍摄会使建筑显得高大,但在拍摄高层建筑时就需要使用透视调整相机(或镜头),否则很难摄入建筑的顶部,或者即使摄入也会使地面部分在照片中显得过大;半高视点拍摄即在接近被摄建筑中心高度的附近楼宇上拍摄,具有最接近常人视觉的画面,因而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高视点拍摄有利于清楚地表现地面上由近至远的层层建筑群体和建筑环境,可以表现大场景的纵深感,真可谓一览无余。
  2、用镜头观察世界
  镜头的焦距是影响画面构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变换镜头的焦距可使镜头中的取景范围增大或缩小,人的视觉特性不可能具有用镜头观察世界的随意性。
  镜头的取景范围主要取决于镜头的焦距,焦距越短则视角越大,取景的范围越宽广。为了适应各种拍摄题材的需要,目前市场上已生产的镜头(不包括全景摇头机和环摄相机)的视角范围十分宽广,可以从2°30'(35mm相机的1200mm镜头)一直到118°(35mm相机的13mm镜头)。为了改变镜头的取景范围,使它能按画面构图的要求缩小或放大,我们常常采用变换镜头焦距的办法,因为它能快速、有效地改善画面的构图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就能拍摄出表达力更强的画面。其中标准镜头的视角接近人眼观看景物的视角;广角与超广角镜的透视比例关系会产生正向透视畸变,夸张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使用得当会拓展透视空间,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但在近距离拍摄时要特别注意影像发生变形失真,镜头的焦距越短,上述特征越明显;中长焦镜头的透视比例关系会产生反向透视畸变,压缩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镜头的焦距越长,上述特征越明显。
  3、前景与背景的运用
  前景与背景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被摄主体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是构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恰当地利用前景可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被摄主体,从而提高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建筑摄影中能作为前景而加以利用的景物很多,如鲜花盛开的花坛、与建筑主题相呼应的雕塑、富有图案美的门框窗洞、湖面上生动的建筑倒影和优美体态的大树等等。背景在构图中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体,丰富主体,在构图中同样十分重要,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统一感。
  对于那些与主题无关,甚至会喧宾夺主、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应避免作为前景或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如果有了这种讨厌的景物出现(如空中电线、与主体相矛盾的城市景物、喧宾夺主的相邻建筑等等)在画面中,就应该不断移动相机的位置,改变被摄体与前景或背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把那些可能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排除在外。当被摄体后面出现杂乱的背景时,可以降低相机的拍摄高度,直到趴在地上为止。还可以改变拍摄距离,或者离拍摄主体近一点,或者离拍摄主体再远一点,然后改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常常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4、线条的运用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划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条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折线、圆弧线以及重复线等等。不同的线条不仅具有线形、图案的形式美,还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如直线具有挺拔感;水平线能给人以平稳、宁静的感觉;垂直线能强调被摄体的坚实、有力、高耸感;斜线具有不稳当感,特别是倾斜的汇聚线,对人的视线有极强的引导性;曲线、圆弧线则表现一种优美的柔和感,有很强的造形力;重复线(在画面上有规则地重复的线)能增强画面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线条除了在线形上有区分外还有粗与细、实与虚、淡与浓之分。粗线条强,细线条弱;实线条静,虚线条动;淡线条轻,浓线条重。在构图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线条的形式美和它们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性。
[482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1222 
作者: ccsheng(2004-9-14 23:10:54) Email:
八、利用光影变化 捕捉精彩瞬间
  摄影的最基本特征是瞬间性,它能把稍纵即逝的瞬间精确地表现在照片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瞬间性,要用心观察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光线照射下的微妙变化,捕捉精彩的瞬间,使照片中的建筑和建筑环境不但真实,而且优美。
  户外建筑摄影的主光源是日光,它的光照角度、亮度、色彩都会随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并能直接影响画面中建筑的影调和气氛,从而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觉。能对光的特性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善于利用它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影调和气氛是摄影家艺术才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耐心等待,更要努力去发现并加以利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阳光是如何使建筑充满生气,而又如何使建筑变得平淡乏味。摄影师要对气候条件可能对拍摄结果产生的影响有科学的预见,并在拍摄时能有良好的临场感觉。一幅能吸引读者的照片有时需要经过多次拍摄,反复比较后才能产生。
  日出和日落时分是一天中天空色彩最具戏剧性变化的时刻,也是拍摄建筑逆光照的最佳时刻。在强光的烘托下,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成了视觉的主要要素,而建筑的空间、质感、色彩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拍摄这类作品时要等待建筑群的背面出现引人注目的天空,并细心观察画面的色调和云层位置的变化,抓住机遇,捕捉精彩的瞬间。曝光要从天空测得读数,建筑因曝光不足而使细部隐没在阴影中,轮廓剪影成了画面的主题。背光剪影照有时比在明亮清晰的顺光下拍摄更能揭示建筑的形体特征。
  白昼,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物显得明亮,反差大,色彩比强度低的光线照射下更加鲜艳,从而能突出建筑的的外部特征,把建筑的三维空间真实地传递给读者。在强光下拍摄建筑要特别注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阴影效果,要利用那些简洁,形状鲜明而整齐的阴影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阳光通过照明来显示建筑,而阴影则通过反差来表现建筑。
  黄昏,所有景物都会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画面有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气氛。黄昏的阳光近乎水平且光线柔和,它不但能产生明显的阴影,增强建筑的立体感,还能显示出阴影部位的层次和材料表面的质感纹理。用这种低角度光线来表现建筑时要特别掌握好拍摄的时机,过早则画面的气氛会不够浓重,过晚则要随时防止附近高楼大厦对阳光的突然遮挡而错失良机。日落不会持续很久,天空灿烂的色彩很快便会褪去,几分钟后,金色光辉的美景便变成了令人沮丧的紫暗色。
  随着夕阳慢慢西下,自然环境光会变得越来越弱,城市建筑慢慢呈现在一片泛光照明之中,建筑的外部特征也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而为夜间拍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领域。为了能更多地展现建筑的形态和细部层次,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时是拍摄建筑夜景的理想时刻。此时天空还映照着太阳的余辉,并能清晰地衬托出建筑的轮廓,而来源于大气层的反射光不但能表现出建筑的暗部层次,而且与城市灯光之间形成了色温差异,给画面创造出了一种奇妙的色彩效果。夜间拍摄的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夜色的神秘气氛。
  在拍摄现代城市建筑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玻璃幕墙对光的反射,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创作机会。幕墙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差异很大,黄昏时更是变幻莫测,拍摄时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把幕墙上的金色、银色等反射光利用起来,表现这种光影给建筑带来的神采。幕墙的反射还常常会产生非常有趣的变形,使反射的建筑物缺少真实性,拍摄时应使幕墙(即主体建筑)处在阴影中,而幕墙所反射的建筑处在受光面,这样会有明快的光影效果。
  总之,要想拍出一幅自我感觉良好用户满意,对读者有吸引力的建筑摄影作品,掌握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善于发现与照片用途相适应、角度独特的拍摄主题;
  2、学会寻找能反映主题特征的拍摄点和视角,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来推敲构图,力求新颖;
  3、努力寻找、等待、捕捉理想的光影效果,为画面增添艺术的感染力,把人们难以看到的精彩瞬间表现在照片上;
  4、最后,准确的曝光,精确的调焦,并能对光圈、快门时间、调焦的内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技术保障,而配备透视调整相机或透视调整镜头,在需要时能对建筑摄影的透视失真现象予以校正,则是作品获得成功所必备的摄影器材,否则在取景构图时将会十分困难和被动。(完)
[483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1239 
作者: 梧桐雨9999(2004-9-14 23:41:43) Email:
ccsheng:你说的快门优先模式大致怎么设置?(说明书一时找不到,不知放哪去了。)
  你是不是指闪光灯模式?我那机子好像有三种闪光灯模式。
  请明示!
[484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2219 
作者: 成全友(2004-9-16 19:56:42) Email:
我认真看了每幅照片。ccsheng的作品确实有水平。
  我们网友俱乐部今天特意把ccsheng以前发的近百贴幅作品提升供大家欣赏。
  大家看后,有不少人发表了点评。
[485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2666 
作者: ccsheng(2004-9-17 16:00:20) Email:
T0成全友,那些图片是为了你的BBS网站增加人气而发的,由于时间问题,虽然我丢了近2千图片,现在还有数千幅,不少来不及处理和推敲,质量一般居多,有的我自己也没有保存,不值得一提。
[486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3023 
作者: ccsheng(2004-9-18 10:23:16) Email:
梧桐雨9999[475 楼]检验为:
  光圈先决曝光模式
  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光圈f值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为精确无段式的快门速度)以配合。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在转盘上刻上'a'字母来代表光圈先决模式。光圈先决模式适合于重视景深效果的摄影。
[487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3024 
作者: ccsheng(2004-9-18 10:27:27) Email:
数码摄影88条名词解释:
  1.ae锁
  ae是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控制装置的缩写,ae锁就是锁定于某一ae设置,用于自动曝光时人为控制曝光量,保证主体曝光正常。
  使用ae锁有几点需要注意:1、手动方式或自拍时不能使用自动曝光(ae)锁。 2、按下自动曝光(ae)锁之后不要再调节光圈大小。 3、用闪光灯摄影时不要使用(ae)锁。
  2.ccd
  中文译为"电子耦合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是感应光线的电路装置,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颗颗微小的感应粒子,铺满在光学镜头后方,当光线与图像从镜头透过、投射到ccd表面时,ccd就会产生电流,将感应到的内容转换成数码资料储存起来。ccd像素数目越多、单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图像就会越清晰。因此,尽管ccd数目并不是决定图像品质的唯一重点,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成相机等级的重要判准之一。
  3.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cle-semiconductor,中文译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4.dpof
  dpof指的是数码打印顺序指令,用于在存储介质(影像记忆卡等)上记录信息。在此格式下,你可以设定将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些影像进行打印以及进行打印多少张。
  5.exif
  所谓exif (exchangerable image file format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 ,就是由jeita(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制定的、决定记录jpeg 图像和声音的文件上的附加信息的方式的规格。
  6.exif 2.2
  exif 2.2 版是一种新改版的数码相机文件格式,其中包含实现最佳打印所必需的各种拍摄信息。
  7.ptp
  ptp是英语"图片传输协议(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
  ptp是最早由柯达公司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 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
  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8.tiff格式
  tiff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它的全称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文件扩展名为tif或tiff。该格式支持256色、24位真彩色、32位色、48位色等多种色彩位,同时支持rgb、cmyk以及ycbcr等多种色彩模式,支持多平台。tiff文件可以是不压缩的,文件体积较大,也可以是压缩的,支持raw、rle、lzw、jpeg、 ccitt3组和4组等多种压缩方式
  9.wave
  这是录音时用的标准的windows文件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为"wav",数据本身的格式为pcm或压缩型。
  10.图片传输协议
  图片传输协议英文全称为: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缩写为ptp。 ptp是由柯达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 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等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488 楼]

回应:[摄影]我的镜头走四方 ID:203028 
作者: ccsheng(2004-9-18 10:30:20) Email:
11.图像储存格式
  由于数码相机拍下的图像文件很大,储存容量却有限,因此图像通常都会经过压缩再储存。最常见的图像储存格式就是jpeg和tiff?,jpeg经过高度压缩,能使档案变为原先的1/4、1/8或1/16大小左右,因此可以省下不少储存空间,不过相对也会让原始图像资料有所损失,许多相机都会提供特定的压缩比例供使用者自己选择。
  tiff文件几乎未经压缩,所以图像会比jpeg保持地更完整。不过因为图像分辨率越高、压缩越小就越占记忆空间,所以拍照时必须兼顾对图像的品质要求与记忆卡容量。举例来说,一张8mb的smartmedia内存卡存640×480分辨率、高压缩格式的照片可能可以存80张,可是如果存1024×768、未压缩格式的照片就只能存3张,差异其实非常大,因此拍摄前必须先预设储存模式或干脆准备好足够的内存卡。
   12.无损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是数码图像文件压缩的两种类型。
  无损压缩是对文件本身的压缩,和其它数据文件的压缩一样,是对文件的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优化,采用某种算法表示重复的数据信息,文件可以完全还原,不会影响文件内容,对于数码图像而言,也就不会使图像细节有任何损失。而有损压缩是对图像本身的改变,在保存图像时保留了较多的亮度信息,而将色相和色纯度的信息和周围的像素进行合并,合并的比例不同,压缩的比例也不同,由于信息量减少了,所以压缩比可以很高,图像质量也会相应的下降。
  13.gt镜头
  gt镜头是指美能达独特设计的多片多组配合巧妙的镜头组件,镜头镜片使用高档低色散光学玻璃,其中包含多枚模铸成型非球面镜片等等。也就是说美能达的 g 系列高档专业传统相机(银盐相机)使用的镜头称为af镜头,而美能达将生产 g 系列镜头的工艺技术应用于数码相机的设计生产中,所生产出的产品就称为 gt 镜头。
  14.蔡司镜头
  即zeiss。蔡司是一家致力於应用研究,对於光学、玻璃技术、精密技术以及电子等高品质的产品开发、制造、销售有贡献的德国企业,从 1846 年开始,carl zeiss 已开设生产显微镜的工作坊。zeiss镜头,专业的摄像,摄影镜头
  15.广角镜

即wide angle,又叫短焦镜头。广角镜因焦距非常短,所以投射到底片上的景物就变小了扩阔镜头拍摄角度,除可拍摄更多景物,更能在狭窄的环境下拍摄出宽阔角度的影像。
  16.iesp自动聚焦
  iesp英语intelligent electro selective pattern(智能电子选择模式)的缩写。iesp自动聚焦是数码相机在对焦范围内做多重区块分割(有资料称分割方式为扇形分割),再将分割区块所测得焦点位置综合运算,根据主体的不同状态,确定最佳焦距位。iesp自动聚焦在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介绍中经常看到。
  17.变焦
  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optical zoom)与数码变焦(digital zoom)两种。两者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只有光学变焦可以支持图像主体成像后,增加更多的像素,让主体不但变大,同时也相对更清晰。通常变焦倍数大者越适合用于望远拍摄。光学变焦同传统相机设计一样,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分辨率及画质不会改变。数码变焦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因此购买数码相机时,我们往往建议大家留意光学变焦的倍数。目前中端相机普遍都有3倍左右的光学变焦,不过也有具超长变焦功能的产品,例如10倍光学变焦的机种。
  18.光学变焦
  是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变焦方式与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2倍-5倍之间,也有一些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
  19.数字变焦
  即digital zoom,实际上是画面的电子放大,把原来ccd影像感应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处理手段做放大,将ccd影像感应器上的像素用插值算法将画面放大到整个画面。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点像vcd或dvd中的zoom功能,所以数码变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目前数码相机的数码变焦一般在6倍左右,摄像机的数码变焦在44倍-600倍左右,实际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够了。如果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如果拍摄的视角小,可以相应的加一广角镜。20.智能变焦
  全新独有的sony智能变焦功能.可放大变焦拍摄,不会将微粒放大,令放大的影像也能保持原有的细致质素.智能变焦因应不同影像尺寸的选择,提供不同程度的强化变焦功能.有别于数码变焦,智能变焦能保持画质与原本影像相同。
漫谈建筑摄影

作者:何惟增 来源:中国摄影 类别:摄影技艺 日期:2002.05.22 今日/总浏览: 6/12133

  漫谈建筑摄影

摄影并文/何惟增

(编者按:何惟增先生是一不小心进入摄影圈的建筑界人士。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以图纸形式来构思三维空间的建筑设计。9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何惟增迷恋上了用照片形式来表现建筑。

他对建筑摄影有自己不同于单纯摄影师和单纯建筑师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建筑这一拍摄主题的理解和表现,建筑师具有优越的条件,但如何通过摄影来表现建筑师设计建筑时的初衷和想要表达的内容,需要同时了解建筑和摄影两方面的知识,并熟练掌握摄影的技巧。)

建筑摄影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建筑的专题摄影,在拍摄选题、器材选用、构图用光、捕捉瞬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一幅优秀的、能被摄影界和建筑界所共同认可的作品不仅仅可被用作观赏,而且在新闻、商业上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在建筑学术领域更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国内外的建筑界,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学生都习惯于通过专业书刊杂志上的建筑照片来交流、学习、并借以启迪自己的设计水准。因此,如何使建筑摄影能和我国的建筑事业同步繁荣发展,就需要建筑界和摄影界来共同努力。

一、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和照片的用途

1、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

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范围很广,可以是一栋建筑,也可以是建筑的群体或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可以是建筑的整体,也可以是建筑的局部;可以是室外,也可以是室内。摄影师应善于根据照片的用途去发现富有代表性的拍摄主题,这类拍摄主题一般表现为:

反映城乡地区特征的鸟瞰全景图;

反映城乡地区轮廓线的大景观;

街景或广场公共空间;

建筑群体;

标志性建筑。

富有个性的建筑,这种个性可以表现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也可以表现在材料的质感和色彩,还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如屋顶、柱廊、门窗、花坛、踏步等等;

造型优美(外部环境优美)的建筑;

重点保护的历史性文物建筑;

环境小品,包含雕塑小品、园林绿化等等。

2、建筑照片的用途

对建筑照片的用途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提高照片的拍摄质量。对于不同用途的照片,选择的拍摄主题、运用的摄影语言、使用的拍摄器材、乃至胶片的幅面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建筑照片的用途一般可分为: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包括参赛参展的照片)、商业广告用片(包括房地产经营和旅游开发)、新闻报道图片以及资料档案照片等等。上述用途中供建筑专业和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在选题、器材、拍摄的技巧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 拍摄这类用途的照片,摄影师要学一点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对拍摄对象要有所了解,并尽可能养成按建筑师的视角来观察建筑的习惯,要通过自己拍摄的作品,把该建筑的设计精华传递给读者,久而久之就容易得到建筑界的认可。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其构图十分讲究、调焦精细清晰、用光适度合理,特别是摄影中的"透视失真"都应予以避免或用器材校正,以便真实地把建筑的三维空间传递给读者。4×5英寸的散页片型相机和120片幅的透视调整相机是拍摄这类照片的首选器材,如使用35mm相机拍摄则应配置透视调整镜头,以保证所摄影像透视失真。

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 建筑摄影虽然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但就创作而言,摄影师既可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建筑;也可在光影构图上标新立意、抽象地表现建筑;或通过暗房技术对建筑进行再加工,探索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表现手法;甚至还可用超广角镜头的透视变形来追求视觉的冲击,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完全不顾原有建筑的空间比例,以达到通过拍摄建筑来传达摄影者自身的某种信息。这种创作风格多元化的作品特别适合参加影赛和影展。风格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比试问题,只存在是否适合为我所用、是否有利于表现创作意图相吻合的问题。

二、建筑的透视"失真"和常用的控制方法

1、建筑的透视"失真"

建筑师或画家一般采用一点、两点或三点的透视原理绘制建筑透视图,其中一点和两点的透视原理使用广泛,因为绘制者不但可以在画面上任意的高度设定视平线的高低,而且原本垂直地面的直线(如建筑的墙体和柱子)在画面中仍保持垂直。但在用三点透视原理绘图时,原本垂直地面的线却会向上汇聚(即向第三个消失点消失),构图时稍不留神就会使建筑产生一种倾斜、不稳定的感觉,特别是在表现群体透视时,因而一般很少被采用。

摄影是通过相机来表现三维空间的透视关系,有别于绘画的透视原理。当摄影师用普通相机取景时,只有当相机保持水平,建筑的垂直线才会在照片中保持垂直,其透视关系才会有绘画中的一点或二点的透视效果。这就限制了用普通相机拍摄建筑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时,画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会显得过多,而建筑的顶部又无法被摄入画面,如果相机向上仰拍,虽然建筑的顶部被摄进了画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线条确会向上汇聚,形成绘画中的三点透视效果,摄影中把它俗称为"透视失真"。在接受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的照片时,除对于那类刻意用倾斜线来表达视觉的冲击或追求戏剧性构图的作品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接受绘画中一点或二点透视的效果,即建筑在照片中仍保持垂直,因为这是常人看待建筑、看待世界最常用的视角。

2、控制建筑透视"失真"的常用方法

保持相机水平 相机在保持水平时,画面中的建筑不会产生透视失真的现象。但随着城市高楼大厦越建越高,楼宇的相对间距也越来越窄,建筑的外部环境又不甚理想,仅仅使用普通相机保持水平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在技术上就会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可换上一支视角更广的镜头。在第一次成像的画面中,建筑前面的地面肯定显得过大,但在印放的过程中可以把多余的地面部分裁剪掉,使建筑在画面中的位置得到重新安排。这种裁剪画面的代价是损失了底片的有效面积。

提高拍摄点高度 在拍摄高层建筑时,把拍摄点选在附近的多层建筑的楼顶或高层建筑的裙楼屋顶上可避免被摄建筑在画面中产生透视失真。但拍摄点也不能选得太高,以免在平视取景时拍摄不到建筑的底部,或向下俯拍而使建筑中原本垂直地面的直线向下倾斜汇聚,产生反向的透视失真。

使用透视调整相机或透视调整镜头 相对普通相机而言,透视调整相机的主要特点是其镜头与安装胶片的后背能通过软性联接体(如皮腔)进行位移或扭转来改变影像的透视效果和清晰度范围。有了这项透视调整功能,摄影师在取景构图时就可以调整摄影镜头光轴与胶片平面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在镜头的焦距能拍到完整建筑的前提下把建筑的顶部(地面拍摄)或底部(高处拍摄)按构图需要移到画面中合适的位置,而建筑的垂直线在照片中能始终保持垂直,从而避免了用普通相机仰视或俯瞰而形成垂直线倾斜的透视失真现象。

透视调整镜头的工作原理与透视调整相机类似,但这种透视调整是在镜头的内部进行,即透视调整前镜头光学系统的主光轴与画面的中心同轴(此时视作普通镜头),当摄影师按构图需要进行移动调整时就变成不同轴(即透视调整),把这种可透视调整的镜头安装在普通相机上就成了一台简易但十分有效的"透视调整相机"。如果说透视调整相机的特点是可以在一群不同焦距的镜头中挑选合适的镜头安装在可透视调整的机身上,实现对影像透视效果和清晰度范围的全面控制,那么使用透视调整镜头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它安装在普通的相机机身上,实现与其它普通镜头共享统一的机身。

三、合理配置摄影器材

就器材而言,建筑摄影与其它摄影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器材应该能对照片中的透视失真现象予以校正。目前,在众多品牌的35mm、120相机的生产厂家中,已有相当部分都开发生产了能对照片中的透视失真现象予以校正的透视调整镜头或透视调整相机。

1、透视调整相机的透视调整性能

平移量 即镜头的像平面中心相对胶片平面中心所作移位的几何量,以毫米计,它是反映相机透视调整性能的最基本数据。对于同一片幅的相机,平移量越大则相机的透视调整性能就越好。但对于不同片幅的相机,就不能用单一的平移量来比较它们的透视调整性能。

平移量与片幅尺寸的比值 比值越大透视调整效果也就越佳。对于不同片幅的相机,由于底片尺寸不同,判断它们的透视调整性能时就不能单看该机的平移量,还应看看它们的比值。一般而言,任何片幅的相机,当其比值达到0.46(参照尼柯尔PC28透镜调整镜头横拍时的比值)时就应该能满足各种场合的建筑摄影。按此值推算,不同片幅相机的平移量应为:(见图15表格)

镜头的像角 普通相机镜头光学系统的光轴与胶片画面中心轴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镜头的基准像场可按胶片画面的对角线尺寸设计。但对透视调整相机来说,镜头的基准像场必须比胶片画面的对角线尺寸大得多,否则在透视调整时胶片的画面就会移到镜头的基准像场以外。因此,透视调整相机的镜头需要有一个大像角来与相机的透视调整量相匹配,这对能否有效发挥机身的透视调整功能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在透视调整相机所配套的镜头群中一定有与机身平移量完全匹配的镜头。

2、透视调整相机简介

35mm相机及其透视调整镜头 如果对胶片的片幅没有刻意的要求,配有透视调整镜头的35mm单反相机应是很好的选择,它不但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易,而且一般都拥有可互换的、丰富的镜头群。目前尼康、佳能、徕卡、美能达等相机厂均生产透视调整镜头,如佳能相机的TS-E 24mm、45mm和90mm透视调整镜头,徕卡R系列相机的28mm透视调整镜头,美能达相机的35mm透视调整镜头,尼康相机的28mm、35mm 和 85mm透视调整镜头。

120型透视调整相机 这种相机是指通过曝光窗处磨砂玻璃屏取景的相机,对影像可作透视控制调整,镜头和胶片后背均可更换。120型透视调整相机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散页片型相机的大部分基本功能而又可以在日光下方便更换120胶卷,同时在价格、体积、重量、可操作性,以及胶片的后期制作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散页片型相机,因而在建筑摄影中应用十分广泛。骑士VH-R 69、Arca-Swiss F69、Plaubel 69W proshift、林哈夫 Super Technika23以及哈苏FlexBody和ArcBody等机型都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120型透视调整相机。

散页片型相机 散页片型相机是指那些能拍摄4×5英寸、5×7英寸、8×10英寸胶片的相机,其中4×5英寸是使用最广泛的机型。尽管该类相机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方便,操作复杂,每次拍摄又都使用散装页片,但大底片能获得颗粒细腻、质感真实的效果,并能通过调节镜头板和后背的仰俯、平移、升降来控制影像的景深和全方位的透视校正,因而在建筑摄影(特别是商业摄影)中仍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散页片型相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便携式(折合型)和单轨式。前者镜头板的升降和仰俯摆动虽不如后者的幅度大,但因其重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林哈夫Technika 45、骑士(Horseman)45FA是便携式的代表,而瑞士仙哪(Sinar)、荷兰金宝(Cambo)45SF和骑士LX机型则是单轨式的代表。(编者注:关于大片幅相机摄影可参考本刊2001年第10期的"大片幅摄影"专题)

四、建筑的视觉要素和光对其影响

1、建筑的视觉要素

建筑的形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要素的主要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要素并不是以相同的地位在画面上同时出现,特别是当摄影师需要突出表现建筑的某一特征时更是如此。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那些视觉要素取决于照片的用途,也取决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

形体 它能让人感觉出建筑空间的深度,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真实世界。当用平面形式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时,其表现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运用视觉透视和利用阴影来提高建筑的空间感。

轮廓 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在人的视觉中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出现,其最典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当建筑处在背光面时,光线从建筑的背面射来,在强光的烘托下,轮廓剪影成了建筑的主要视觉要素,而空间、质感、色彩等等其它要素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视角、光影,把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加以利用和强调,使其能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

线条 线条在建筑的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建筑摄影中,线条的概念常常不是在被摄体上直接以"线条"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构件的外形特征在画面上显示出来,如建筑的柱子、墙体、屋顶、楼梯、栏杆等等构件在照片上都可能会以各种线条的形式出现。

尺度比例 建筑有其自身的几何尺寸,建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比例把无论有多么高大或矮小的建筑都画在统一规格的图纸上,读者可以通过比例来计算出建筑的实际尺寸。摄影则不同,建筑的尺寸并未也不可能在照片的画面中标注出来,读者主要通过对比来感觉建筑的大小。因此,拍摄时应注意主体建筑与周围相邻建筑、与尺寸相对固定的参照物的尺度对比关系,以使读者对建筑的尺度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质感 主要指被摄建筑的表面材料在照片上再现的真实感。质感的基础是把被摄体表现得十分逼真,使读者能从照片上真实地感受到材料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是密实的还是疏松的。

色彩 它是构成彩色摄影作品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构成作品的色调,而色调是构成景物形象的基本要素,在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光对建筑视觉要素的影响

了解光对建筑视觉要素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用二维平面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光能直接影响建筑的空间形体、尺度比例、质感色彩的表现,并能直接影响画面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光对上述方面的表现既能强化,也能削弱,甚至消除。一般来说,光对物体视觉影响的要素主要包括光的方向、光的品质和光的色彩。

光的方向 它指光源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由于建筑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光的方向对建筑摄影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不同方向的光源的作用下,建筑会产生不同的阴影效果。摄影中的光源可来自各个方向,而每一个方向的光都会影响到建筑的外部特征。就户外建筑摄影而言,光源主要指太阳,光的方向主要分为正面光、侧向光、逆光、顶光和漫射光。

光的品质 主要指光的强烈和柔化程度。晴天的阳光十分强烈,方向感强。在直射光照射下的建筑色彩浓艳,并能产生浓重的阴影,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感。直射光产生的阴影位置会随太阳与被摄建筑的相对位置的改变而移动,或者随拍摄点位置的移动而变化。使用直射光表现的建筑显得简洁、粗犷,但往往不够细腻,尤其是处在阴影中的细部节点。经过反射产生的散射光(如阴天的光线)比较柔和,通常无明确的方向感,照射在建筑上也几乎没有阴影,立体感较差,但被摄体确会表现得十分细腻自然,拍摄时也不用考虑光照角度对画面的影响。

光的色彩 光的色彩取决于光线的光谱成分,即光的波长。阳光是由波长为400~700毫微米的连续光波混合而成。阳光的色彩会随着时间、气候、季节、纬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人对景物的色彩感觉也随之而变。如在太阳刚刚升起时大气中含有很厚的雾气,而在夕阳西下时大气中又含有较多的尘埃,因而在清晨和傍晚,穿透大气层的光波中红橙光波较多,使清晨和傍晚的光线具有独特的色彩。

五、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一幅以建筑为拍摄题材的作品,如果建筑主体被表现得模模糊糊,没有足够的清晰度,那么无论它的构图有多么创意,用光是如何讲究,视觉有多么的冲击,也只能是一幅现代创意派或其它流派的作品,而不能成为一幅专业水准的建筑摄影作品。

就拍摄静态的建筑而言,下列措施将会有效地提高照片的影像清晰度:

1、精确调焦、控制景深。由于建筑专业的读者一般都要求照片能有全面清晰的影像,而摄影的拍摄对象又是如此庞大,因而一般都采用缩小光圈、加大景深的办法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它仅需要画面中获得局部清晰的摄影相比,建筑摄影的景深控制就显得简单得多。在拍摄空间层次复杂、前后距离拉得较开的建筑,如何选择最佳调焦物平面是精确调焦的首要问题。

2、使用高分辨率的镜头。获取影像高清晰度的基础是首先要拍摄出一张分辨率极高的底片,而镜头的分辨率在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底片(反转片)需要被制作成大型广告灯箱片时,使用高分辨率的镜头就显得更为重要。

3、使用感光度低的胶片。底片的清晰度和颗粒度直接与底片的感光度有关,而影像的清晰度又受底片的清晰度和颗粒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感光度低的胶片颗粒细腻,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较粗。使用低感光度底片时快门时间将会相对延长。

4、使用三脚架拍摄。对于需要经常运用小光圈(长快门时间)来提高影像清晰度的建筑摄影不宜采用手持拍摄,而防止相机震动的最有效措施是将相机固定在稳固的三脚架上拍摄。

5、使用大片幅胶片。镜头和胶片的分辨率相同时,底片的尺寸大小直接影响用此底片所制成的照片的清晰度,放大倍率越高,影响也就越明显。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上述各种提高影像清晰度的措施中,使用大片幅胶片是所有需要采取的措施中慎之又慎的措施。因为大片幅胶片需要使用散页片型相机,与具有透视调整功能的中、小片幅相机相比,虽然会因为片幅的加大而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但散页片型相机的装片、取景、调焦、拍摄都远比中、小片幅的相机复杂,而且体积大、重量重,不利于轻装携带拍摄建筑。当然,对于商业化的建筑摄影而言,由于不同片幅的底片卖价差距极大,上面提到的散页片型相机的种种不利因素,与价位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6、运用沙依姆弗勒(Scheimflug)定律。其含义是当被摄体主平面、镜头板平面、胶片平面被调至三个平面的延长面相交于一线时,被摄体主平面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在底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再加上适当地缩小光圈就可获得极限景深。该定律不但在广告摄影中使用频繁,在建筑摄影中也受到一定的重视。使用沙依姆弗勒定律的实际意义在于无论使用多大光圈,影像均可获得全面清晰,这对于因控制快门时间而不得不采用大光圈时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但沙依姆弗勒定律只适用于被摄体的一个面在影像上得到全面清晰,不管这个平面是垂直的还是水平的,或者是倾斜方向的,而对于要同时提高被摄体多个面的影像清晰度,则还需要缩小光圈来加以配合。反之,利用反沙依姆弗勒定律则可以使处在同一平面的被摄体一部分实、一部分虚,这只有使用了透视调整相机并应用反沙依姆弗勒定律才能出现这种效果。

六、表现建筑质感

影像的质感在建筑摄影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筑摄影不但需要表现建筑的空间形体、还要把建筑的材料质感丝毫毕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单凭视觉就能感觉出建筑材料表面的质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建筑摄影来说,表现质感的基础是把建筑拍摄得清晰细腻,因而对被摄体进行精确聚焦,提高影像的清晰度是表现建筑质感的基础。

正确用光是表现建筑材料质感的一个重要技术条件。正确用光就是正确控制光的方向、光的品质(指光的强烈和柔化程度)。光可以来自各个方向,如直射光(包括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散射光、反射光等。直射光中的正面光(俗称大平光)、顶光和逆光一般都不利于表现建筑的质感,而侧光(特别是斜侧光)能较好的表现建筑表面的纹理质感:当建筑物的质感为表面粗糙型时(如砖墙、毛石墙面等),拍摄时对斜侧光的方向要求相对来说并不十分苛刻,只要有足够强度的光线从侧面照射,凹凸不平的表面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受光面和阴影区,建筑材料的质感就会得到突出表现,特别是当建筑的色彩并不丰富时,斜侧光对表现建筑的质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拍摄外墙表面为光滑型的建筑时,对斜侧光的方向和强度就要求十分严格。从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来讲,当你在拍摄玻璃幕墙的大厦时一定要注意光照的角度、拍摄点的位置、光的强度、光的柔化程度,寻找最佳组合来表现其材料的质感。

正确控制了光的方向,进行了精确的调焦后,能否合理、准确地曝光将直接影响表现质感。准确、合理曝光是指根据建筑的体型、色彩(同时出现各种不同的色彩)、材料质感(同时出现光滑的和粗糙的材料)、受光面和背光面(阴影区)的亮度对比来采取相应的曝光值。这个曝光值对于被摄建筑的某一部分来说可能会是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但对于需要重点表现的那一部分一定是准确的曝光。由于胶片宽容度(可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的局限性,拍摄者是无法做到让高反差的被摄体在各个部位都获得准确的曝光。准确曝光只是一种客观的概念,它是按测光表测取景物中的中灰亮度部位为依据来尽可能地在照片上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因此,在拍摄前一般应有一个构思,即需要重点表现的部位做到曝光准确,但就整体而言追求的是合理曝光,只有合理曝光才能正确地表现你想要表现的那一部分的材料质感,而不重要的部位处于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有时反而会使作品更有个性。

根据经验,建筑受强光照射时的各部位的明亮度会出现很大的反差,拍摄前先要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判断,确定要重点表现的部位,然后把它的灰度与心目中18%灰度作一个比较,如果是一个明亮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增加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明亮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灰暗。反之,如果是一个黑暗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减少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黑暗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过于明亮。

不同的胶片会有不同的曝光宽容度:允许曝光过度的能力要比允许曝光不足的能力大,彩色负片的宽容度要比彩色反转片大,因此使用彩色反转片拍摄时曝光应更为准确。

七、认真观察 精心构图

摄影构图就是运用镜头的各种成像特征和摄影的各种造型手段来构成照片的画面,掌握好它的一些基本常识是出好作品的基础。我们在取景时只要稍微移动一下相机的位置就会发现主体建筑与其它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随之改变,更不用说离建筑主体远一点或近一点,高一点或低一点时的影响。因此,拍摄前我们最好先在建筑四周走上一圈,认真观察一下建筑的外形特征,寻找合适的拍摄点,然后再选择相应焦距的镜头,在取景器里精心构图,把能起到突出建筑主体、增加画面空间感的前景和背景组织在画面之中,把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景物排除在外。

1、选择拍摄点

主题确定后,拍摄点的位置就成为影响画面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拍摄的方向、高度和距离: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对表现画面中建筑的空间感十分重要。改变拍摄方向不但会使画面中建筑的透视形象发生显著变化,还会使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在画面上发生变化。在建筑正面方向拍摄,画面会产生透视原理中的一点透视效果,适合表现对称、庄重的建筑,但建筑会因缺少侧立面而立体感较差。侧向,特别是在建筑的前侧向拍摄是建筑摄影中最常用的拍摄方位,建筑有二点透视效果,建筑的水平线会在画面中产生具有透视效果的汇聚斜线,因而有助于表现建筑的立体感。与正向和侧向相比,建筑的背面往往不是设计的重点,因而在摄影中也较少被人重点拍摄,但不包括无正立面设计的建筑;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距离,改变拍摄距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构图,如果有条件时不妨走近一点或离远一些看看,也许走近后的画面更精炼,也许离远一点后的画面更开阔、更能表达拍摄的主题。一般来说,远距离拍摄能表现景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气势,中距离拍摄的景物范围小于远距离拍摄,而近距离拍摄的景物常常是建筑的一个局部。当然,站在同一个拍摄点不动,我们采用变换镜头焦距的办法也同样能使取景的范围缩小或放大;

拍摄高度是指相机相对被摄建筑的水平高度,在摄影中我们把它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但对于相机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的建筑摄影而言,可理解为低视点、半高视点和高视点拍摄。低视点拍摄一般指在地面拍摄,是最常见的拍摄高度。低视点拍摄会使建筑显得高大,但在拍摄高层建筑时就需要使用透视调整相机(或镜头),否则很难摄入建筑的顶部,或者即使摄入也会使地面部分在照片中显得过大;半高视点拍摄即在接近被摄建筑中心高度的附近楼宇上拍摄,具有最接近常人视觉的画面,因而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高视点拍摄有利于清楚地表现地面上由近至远的层层建筑群体和建筑环境,可以表现大场景的纵深感,真可谓一览无余。

2、用镜头观察世界

镜头的焦距是影响画面构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变换镜头的焦距可使镜头中的取景范围增大或缩小,人的视觉特性不可能具有用镜头观察世界的随意性。

镜头的取景范围主要取决于镜头的焦距,焦距越短则视角越大,取景的范围越宽广。为了适应各种拍摄题材的需要,目前市场上已生产的镜头(不包括全景摇头机和环摄相机)的视角范围十分宽广,可以从2°30'(35mm相机的1200mm镜头)一直到118°(35mm相机的13mm镜头)。为了改变镜头的取景范围,使它能按画面构图的要求缩小或放大,我们常常采用变换镜头焦距的办法,因为它能快速、有效地改善画面的构图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就能拍摄出表达力更强的画面。其中标准镜头的视角接近人眼观看景物的视角;广角与超广角镜的透视比例关系会产生正向透视畸变,夸张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使用得当会拓展透视空间,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但在近距离拍摄时要特别注意影像发生变形失真,镜头的焦距越短,上述特征越明显;中长焦镜头的透视比例关系会产生反向透视畸变,压缩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镜头的焦距越长,上述特征越明显。

3、前景与背景的运用

前景与背景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被摄主体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是构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恰当地利用前景可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被摄主体,从而提高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建筑摄影中能作为前景而加以利用的景物很多,如鲜花盛开的花坛、与建筑主题相呼应的雕塑、富有图案美的门框窗洞、湖面上生动的建筑倒影和优美体态的大树等等。背景在构图中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体,丰富主体,在构图中同样十分重要,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统一感。

对于那些与主题无关,甚至会喧宾夺主、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应避免作为前景或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如果有了这种讨厌的景物出现(如空中电线、与主体相矛盾的城市景物、喧宾夺主的相邻建筑等等)在画面中,就应该不断移动相机的位置,改变被摄体与前景或背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把那些可能破坏画面效果的景物排除在外。当被摄体后面出现杂乱的背景时,可以降低相机的拍摄高度,直到趴在地上为止。还可以改变拍摄距离,或者离拍摄主体近一点,或者离拍摄主体再远一点,然后改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常常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4、线条的运用

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划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条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折线、圆弧线以及重复线等等。不同的线条不仅具有线形、图案的形式美,还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如直线具有挺拔感;水平线能给人以平稳、宁静的感觉;垂直线能强调被摄体的坚实、有力、高耸感;斜线具有不稳当感,特别是倾斜的汇聚线,对人的视线有极强的引导性;曲线、圆弧线则表现一种优美的柔和感,有很强的造形力;重复线(在画面上有规则地重复的线)能增强画面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线条除了在线形上有区分外还有粗与细、实与虚、淡与浓之分。粗线条强,细线条弱;实线条静,虚线条动;淡线条轻,浓线条重。在构图中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线条的形式美和它们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性。

八、利用光影变化 捕捉精彩瞬间

摄影的最基本特征是瞬间性,它能把稍纵即逝的瞬间精确地表现在照片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瞬间性,要用心观察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光线照射下的微妙变化,捕捉精彩的瞬间,使照片中的建筑和建筑环境不但真实,而且优美。

户外建筑摄影的主光源是日光,它的光照角度、亮度、色彩都会随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并能直接影响画面中建筑的影调和气氛,从而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觉。能对光的特性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善于利用它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影调和气氛是摄影家艺术才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耐心等待,更要努力去发现并加以利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阳光是如何使建筑充满生气,而又如何使建筑变得平淡乏味。摄影师要对气候条件可能对拍摄结果产生的影响有科学的预见,并在拍摄时能有良好的临场感觉。一幅能吸引读者的照片有时需要经过多次拍摄,反复比较后才能产生。

日出和日落时分是一天中天空色彩最具戏剧性变化的时刻,也是拍摄建筑逆光照的最佳时刻。在强光的烘托下,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成了视觉的主要要素,而建筑的空间、质感、色彩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拍摄这类作品时要等待建筑群的背面出现引人注目的天空,并细心观察画面的色调和云层位置的变化,抓住机遇,捕捉精彩的瞬间。曝光要从天空测得读数,建筑因曝光不足而使细部隐没在阴影中,轮廓剪影成了画面的主题。背光剪影照有时比在明亮清晰的顺光下拍摄更能揭示建筑的形体特征。

白昼,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物显得明亮,反差大,色彩比强度低的光线照射下更加鲜艳,从而能突出建筑的的外部特征,把建筑的三维空间真实地传递给读者。在强光下拍摄建筑要特别注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阴影效果,要利用那些简洁,形状鲜明而整齐的阴影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阳光通过照明来显示建筑,而阴影则通过反差来表现建筑。

黄昏,所有景物都会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画面有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气氛。黄昏的阳光近乎水平且光线柔和,它不但能产生明显的阴影,增强建筑的立体感,还能显示出阴影部位的层次和材料表面的质感纹理。用这种低角度光线来表现建筑时要特别掌握好拍摄的时机,过早则画面的气氛会不够浓重,过晚则要随时防止附近高楼大厦对阳光的突然遮挡而错失良机。日落不会持续很久,天空灿烂的色彩很快便会褪去,几分钟后,金色光辉的美景便变成了令人沮丧的紫暗色。

随着夕阳慢慢西下,自然环境光会变得越来越弱,城市建筑慢慢呈现在一片泛光照明之中,建筑的外部特征也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而为夜间拍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领域。为了能更多地展现建筑的形态和细部层次,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时是拍摄建筑夜景的理想时刻。此时天空还映照着太阳的余辉,并能清晰地衬托出建筑的轮廓,而来源于大气层的反射光不但能表现出建筑的暗部层次,而且与城市灯光之间形成了色温差异,给画面创造出了一种奇妙的色彩效果。夜间拍摄的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夜色的神秘气氛。

在拍摄现代城市建筑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玻璃幕墙对光的反射,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创作机会。幕墙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差异很大,黄昏时更是变幻莫测,拍摄时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把幕墙上的金色、银色等反射光利用起来,表现这种光影给建筑带来的神采。幕墙的反射还常常会产生非常有趣的变形,使反射的建筑物缺少真实性,拍摄时应使幕墙(即主体建筑)处在阴影中,而幕墙所反射的建筑处在受光面,这样会有明快的光影效果。

总之,要想拍出一幅自我感觉良好用户满意,对读者有吸引力的建筑摄影作品,掌握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善于发现与照片用途相适应、角度独特的拍摄主题;

2、学会寻找能反映主题特征的拍摄点和视角,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来推敲构图,力求新颖;

3、努力寻找、等待、捕捉理想的光影效果,为画面增添艺术的感染力,把人们难以看到的精彩瞬间表现在照片上;

4、最后,准确的曝光,精确的调焦,并能对光圈、快门时间、调焦的内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技术保障,而配备透视调整相机或透视调整镜头,在需要时能对建筑摄影的透视失真现象予以校正,则是作品获得成功所必备的摄影器材,否则在取景构图时将会十分困难和被动。


--------------------------------------------------------------------------------
1
图1、鲁伯森广场(加拿大温哥华) 哈苏ArcBody相机 ,45mm镜头,柯达E100VS,f/22,30秒。
作品重在表现建筑的空间、形体和泛光照明的设计效果。当夜幕尚未全部降临,建筑物的泛光照明已开始闪烁。此时天空的亮度能清晰地衬托出建筑物的轮廓,并与泛光照明和城市灯光之间形成了色温差异,给画面创造出一种奇妙的色彩效果。拍摄时需掌握好天空自然光的亮度、既不可太亮而喧宾夺主,也不可太暗而使背景缺少生气。


2
图2、楼中楼(浦东) 哈苏FlexBody相机,CF140-280mm变焦镜头,柯达E100VS,f/32,45秒。
夜晚,用现代城市建筑幕墙的反射特性来表现建筑夜景的色彩感觉,有时会产生令人心醉神迷的效果。

3
图3、用哈苏ArcBody相机拍摄,平视取景,不做透视调整。

4
图4、用哈苏ArcBody相机拍摄,仰视取景,不做透视调整。

5
图5、用哈苏ArcBody相机拍摄,平视取景,透视调整。

6
图6、配有尼柯尔PC 28mm透视调整镜头、垂直网格线聚焦屏和DW-3顶视取景器的尼康F3相机。

7
图7、哈苏FlexBody相机。

8
图8、哈苏ArcBody相机。

9
图9、烛光晚餐(美国拉斯维加斯)哈苏ArcBody相机,35mm镜头,柯达E100VS,f/22,30秒。
作品通过雕塑来营造一种浪漫的生活气氛。拉斯维加斯的雕塑不但逼真,而且在雕塑的照明设计上富有变化,它的光照角度和亮度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以吸引来往游客的注意,拍摄时要掌握好这种变化的规律。

10
图10、浦东国际机场夜景 哈苏FlexBody相机,CF150镜头,柯达 E100VS ,f/32 ,60秒。
利用机场周围的水池做前景,把机场主体建筑的灯光和道路的泛光照明,特别是红色车速警示标牌的倒影一起组织在画面中会提高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11
图11、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 哈苏FlexBody相机,配CF150镜头,柯达E100VS,f/22,1/4秒。
建筑的方位是固定的,而太阳的位置则随季节和时间的不同而改变,根据光线照射在平面物体上时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理,要想利用幕墙材料的反射质感来表现光给建筑带来的神采,拍出有光感的作品,必需根据光照位置的变化而寻找理想的拍摄点。

13
图13、夕照《科学世界》(加拿大温哥华)哈苏ArcBody相机,f4.5/45mm镜头,柯达E100VS,f/16,1秒。
日落的阳光角度很平,顺着太阳光线方向拍摄建筑常常会有特殊的效果,即低色温效果。这时的建筑在夕阳照射下成金黄色,而天空呈蓝色,色彩特征相当明显。

14
图14、夕照《科学世界》哈苏ArcBody相机,配f4.5/35mm镜头,柯达E100VS ,f/16,1秒。
在夕阳照射下,建筑和建筑环境常常会出现极为精彩的光影效果,摄影师应该善于捕捉精彩的瞬间,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照片上。


图15、《科学世界》夜景 哈苏ArcBody相机,配f4.5/35mm镜头,柯达E100VS ,f/22,30秒。
日落不会持续很久,天空灿烂的色彩和金色光辉的美景很快褪去,自然光变得越来越弱,而建筑的照明灯光开始闪烁,此时的画面常常带有夜色的神秘气氛,有别于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或夕阳照射下的光影效果。
 

中国摄影2002-4

0

评论Comments